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写文艺体制改革在新闻界立足,写反映改革开放的《十年潮》和《历史的抉择》获邓小平称赞。
1979年,一篇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报告文学引发轰动,它描述了一名党员干部贪污受贿后被枪毙的过程,并由此引出“权钱交易”等热议话题。这给当时正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念书的张胜友带来巨大冲击,原本酷爱散文写作的他开始转向报告文学。他觉得,这才是能在国家激荡变化的年代深刻揭露社会矛盾的文学载体。
上世纪80年代,随着电视在中国的普及,电视政论片深受观众欢迎。已在《光明日报》当了6年记者的张胜友发现,这是报告文学和新兴媒体结合的全新艺术形式,能更清晰全面地表达作者的思想。从此,他便一发不可收拾,踏上了撰写政论片的道路,至今已有超过40部作品问世。
因為常年劳碌,张胜友病魔缠身,《环球人物》记者见到他时,他身形伛偻、面色苍白,在三伏天仍穿着长衣长裤;为了避免感染,还戴了一个淡蓝色口罩。他向记者解释身体不好的原因:“一是我老了,二是我这辈子都很拼命,生命消耗太快了。”可即便如此,他依然搦管操觚,撰写着《极简中华民族复兴史》《极简中国改革开放史》两本书,只为让更多人看到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果和艰难。
从一名普通记者到光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再到作家出版社社长、“中国改革开放政论片第一人”,在张胜友身上发生的事情太多太多,如果要一词以蔽之,那就是改革——他的经历,正是中国40年翻天覆地变化的缩影。
1982年春天,张胜友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光明日报社当了一名记者。那会儿,国家开始启动文艺体制改革,沈阳出现了全国第一个家庭剧团,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很受农民的欢迎。单位领导派张胜友前去采访,又担心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能完成任务,就让一个老记者带他去。张胜友心想:“老记者带我去,我再怎么写,最后还是他的功劳。”便对老记者说:“你别去了,我自己锻炼一下。”于是,他一个人跑去了。
临行前,领导交代张胜友:“你去采访半个月,回来以后再好好写。”没想到他一个礼拜就回京了。见他这么快就回来了,领导有些不高兴,说:“张胜友,你怎么就回来了?”张胜友回答:“我已经写好了。”
领导很惊讶,接过稿子一看,近万字的长篇通讯《文艺体制改革的先行者——记沈阳张桂兰家庭剧团》相当成熟,总编辑看了稿件后当即批示:标题要大,发通栏题。紧接着,1983年初,北京京剧团赵燕侠的承包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张胜友又奉命采写了长篇通讯《一包就灵——改革带来了希望》,将安徽凤阳农村土地改革的成功经验同文艺体制改革探索结合起来,发在了《光明日报》头版上。
这两篇长通讯发表后,张胜友在新闻界“走红”了。1991年底,中宣部一位副部长把电话打到张胜友办公室,给他布置了一个题目——创作四集电视政论片《十年潮》,以电视影像为媒介,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视角,立体、全面、宏观地回顾改革开放10年来共和国的新变化、新面貌、新成就。同时,中宣部还提前为他安排好了中央体改委和中国社科院的有关专家,全程提供相关资讯以保障他的创作。这就是张胜友的政论片处女作由来。
听完创作计划,踌躇满志的张胜友不同意了,他拒绝其他人参与脚本的创作,认为鸡说鸭说莫衷一是,就没办法写了。“我跟副部长说,创作是非常个体化的东西,要自己写。我写完你可以审核,如果不行,我再改。我说政治上听你的,你是副部长嘛,但是艺术上要听我的。”张胜友回忆,“副部长很开明且有雅量,他将信将疑地问我,你既不是政治专家又不是经济专家,怎么写这个题目?我说这你别担心,等我最后的成品就行了。”
没有金刚钻,张胜友也不敢夸海口揽下这个瓷器活儿。进入《光明日报》后,张胜友时刻敏锐、自觉地关注着与改革开放有关的一切,频繁地找机会奔赴前线,也就是深圳。那时候,深圳给他的印象就是一片大工地,24小时机声轰鸣、尘土飞扬。一个小渔村,原本只有几万人,一夜之间,却从四面八方涌进来几十万建设大军。在那里,张胜友见证了无数制度的出台、实施,也目睹了无数企业的兴衰成败。
“我刚到深圳,就借了一个朋友的自行车‘呜呜呜’地绕着深圳兜了几圈,地方小嘛,现在当然兜不了喽。”张胜友笑道,“那时候,小汽车就是权力的象征,在北京,只有部委才配小汽车。结果我第一次去佛山市采访,看到广场上排满了小汽车,整个人都呆住了。后来我去一个普通乡镇开会,发现人家接我也是派车来。那一刻我开始相信,只有改革开放国家才有希望。”
这些身临其境的经历,让张胜友的创作胸有成竹。整整一个月,他把自己关在新华社的招待所里,夜以继日地查阅资料,构思《十年潮》。历史和现实,就像两条平行的铁轨,把张胜友的思绪牵引到改革开放的纵深处,同时又把他从遥远的过往拉回到逼真的现实:从陈胜、吴广到李自成,从林则徐到孙中山再到毛泽东,最后变成邓小平畅游北戴河时铿锵有力的警言:“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改革开放,就死路一条!”
《十年潮》完稿时,适逢邓小平南方谈话后返京,稿件呈送邓办审阅。半个月后,邓办给中宣部回复:很好,很及时,很必要,较准确、全面地反映了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思想。
《十年潮》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后,《光明日报》每天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其解说词。外媒评述,这是中国为改革开放发出的第二波呐喊,为改革开放擂鼓助阵。央视遵照中宣部的意见,精心录制了一盒《十年潮》录像带送给邓小平。不久,邓办打来电话,传达了邓小平观看《十年潮》后的评价:“这么多年了,在宣传改革开放、反映改革开放方面,我还没有看到这么好的电视片。”这样的评价,让光明日报社的领导十分高兴。时任《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徐光春当即提议授予张胜友“总编辑特别奖”,得到了总编辑张常海的赞同。问及这个奖的实质内容,张胜友笑道:“就是一张奖状和100元奖金。原本是200元的,可能总编辑觉得多了,最后减了100元。”
1979年,一篇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报告文学引发轰动,它描述了一名党员干部贪污受贿后被枪毙的过程,并由此引出“权钱交易”等热议话题。这给当时正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念书的张胜友带来巨大冲击,原本酷爱散文写作的他开始转向报告文学。他觉得,这才是能在国家激荡变化的年代深刻揭露社会矛盾的文学载体。
上世纪80年代,随着电视在中国的普及,电视政论片深受观众欢迎。已在《光明日报》当了6年记者的张胜友发现,这是报告文学和新兴媒体结合的全新艺术形式,能更清晰全面地表达作者的思想。从此,他便一发不可收拾,踏上了撰写政论片的道路,至今已有超过40部作品问世。

因為常年劳碌,张胜友病魔缠身,《环球人物》记者见到他时,他身形伛偻、面色苍白,在三伏天仍穿着长衣长裤;为了避免感染,还戴了一个淡蓝色口罩。他向记者解释身体不好的原因:“一是我老了,二是我这辈子都很拼命,生命消耗太快了。”可即便如此,他依然搦管操觚,撰写着《极简中华民族复兴史》《极简中国改革开放史》两本书,只为让更多人看到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果和艰难。
从一名普通记者到光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再到作家出版社社长、“中国改革开放政论片第一人”,在张胜友身上发生的事情太多太多,如果要一词以蔽之,那就是改革——他的经历,正是中国40年翻天覆地变化的缩影。
政论片“处女作”一炮打响
1982年春天,张胜友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光明日报社当了一名记者。那会儿,国家开始启动文艺体制改革,沈阳出现了全国第一个家庭剧团,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很受农民的欢迎。单位领导派张胜友前去采访,又担心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能完成任务,就让一个老记者带他去。张胜友心想:“老记者带我去,我再怎么写,最后还是他的功劳。”便对老记者说:“你别去了,我自己锻炼一下。”于是,他一个人跑去了。
临行前,领导交代张胜友:“你去采访半个月,回来以后再好好写。”没想到他一个礼拜就回京了。见他这么快就回来了,领导有些不高兴,说:“张胜友,你怎么就回来了?”张胜友回答:“我已经写好了。”
领导很惊讶,接过稿子一看,近万字的长篇通讯《文艺体制改革的先行者——记沈阳张桂兰家庭剧团》相当成熟,总编辑看了稿件后当即批示:标题要大,发通栏题。紧接着,1983年初,北京京剧团赵燕侠的承包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张胜友又奉命采写了长篇通讯《一包就灵——改革带来了希望》,将安徽凤阳农村土地改革的成功经验同文艺体制改革探索结合起来,发在了《光明日报》头版上。
这两篇长通讯发表后,张胜友在新闻界“走红”了。1991年底,中宣部一位副部长把电话打到张胜友办公室,给他布置了一个题目——创作四集电视政论片《十年潮》,以电视影像为媒介,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视角,立体、全面、宏观地回顾改革开放10年来共和国的新变化、新面貌、新成就。同时,中宣部还提前为他安排好了中央体改委和中国社科院的有关专家,全程提供相关资讯以保障他的创作。这就是张胜友的政论片处女作由来。
听完创作计划,踌躇满志的张胜友不同意了,他拒绝其他人参与脚本的创作,认为鸡说鸭说莫衷一是,就没办法写了。“我跟副部长说,创作是非常个体化的东西,要自己写。我写完你可以审核,如果不行,我再改。我说政治上听你的,你是副部长嘛,但是艺术上要听我的。”张胜友回忆,“副部长很开明且有雅量,他将信将疑地问我,你既不是政治专家又不是经济专家,怎么写这个题目?我说这你别担心,等我最后的成品就行了。”
没有金刚钻,张胜友也不敢夸海口揽下这个瓷器活儿。进入《光明日报》后,张胜友时刻敏锐、自觉地关注着与改革开放有关的一切,频繁地找机会奔赴前线,也就是深圳。那时候,深圳给他的印象就是一片大工地,24小时机声轰鸣、尘土飞扬。一个小渔村,原本只有几万人,一夜之间,却从四面八方涌进来几十万建设大军。在那里,张胜友见证了无数制度的出台、实施,也目睹了无数企业的兴衰成败。
“我刚到深圳,就借了一个朋友的自行车‘呜呜呜’地绕着深圳兜了几圈,地方小嘛,现在当然兜不了喽。”张胜友笑道,“那时候,小汽车就是权力的象征,在北京,只有部委才配小汽车。结果我第一次去佛山市采访,看到广场上排满了小汽车,整个人都呆住了。后来我去一个普通乡镇开会,发现人家接我也是派车来。那一刻我开始相信,只有改革开放国家才有希望。”
这些身临其境的经历,让张胜友的创作胸有成竹。整整一个月,他把自己关在新华社的招待所里,夜以继日地查阅资料,构思《十年潮》。历史和现实,就像两条平行的铁轨,把张胜友的思绪牵引到改革开放的纵深处,同时又把他从遥远的过往拉回到逼真的现实:从陈胜、吴广到李自成,从林则徐到孙中山再到毛泽东,最后变成邓小平畅游北戴河时铿锵有力的警言:“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改革开放,就死路一条!”
《十年潮》完稿时,适逢邓小平南方谈话后返京,稿件呈送邓办审阅。半个月后,邓办给中宣部回复:很好,很及时,很必要,较准确、全面地反映了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思想。
《十年潮》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后,《光明日报》每天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其解说词。外媒评述,这是中国为改革开放发出的第二波呐喊,为改革开放擂鼓助阵。央视遵照中宣部的意见,精心录制了一盒《十年潮》录像带送给邓小平。不久,邓办打来电话,传达了邓小平观看《十年潮》后的评价:“这么多年了,在宣传改革开放、反映改革开放方面,我还没有看到这么好的电视片。”这样的评价,让光明日报社的领导十分高兴。时任《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徐光春当即提议授予张胜友“总编辑特别奖”,得到了总编辑张常海的赞同。问及这个奖的实质内容,张胜友笑道:“就是一张奖状和100元奖金。原本是200元的,可能总编辑觉得多了,最后减了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