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论家张胜友笔下风云40年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_t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写文艺体制改革在新闻界立足,写反映改革开放的《十年潮》和《历史的抉择》获邓小平称赞。
  1979年,一篇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报告文学引发轰动,它描述了一名党员干部贪污受贿后被枪毙的过程,并由此引出“权钱交易”等热议话题。这给当时正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念书的张胜友带来巨大冲击,原本酷爱散文写作的他开始转向报告文学。他觉得,这才是能在国家激荡变化的年代深刻揭露社会矛盾的文学载体。
  上世纪80年代,随着电视在中国的普及,电视政论片深受观众欢迎。已在《光明日报》当了6年记者的张胜友发现,这是报告文学和新兴媒体结合的全新艺术形式,能更清晰全面地表达作者的思想。从此,他便一发不可收拾,踏上了撰写政论片的道路,至今已有超过40部作品问世。
  因為常年劳碌,张胜友病魔缠身,《环球人物》记者见到他时,他身形伛偻、面色苍白,在三伏天仍穿着长衣长裤;为了避免感染,还戴了一个淡蓝色口罩。他向记者解释身体不好的原因:“一是我老了,二是我这辈子都很拼命,生命消耗太快了。”可即便如此,他依然搦管操觚,撰写着《极简中华民族复兴史》《极简中国改革开放史》两本书,只为让更多人看到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果和艰难。
  从一名普通记者到光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再到作家出版社社长、“中国改革开放政论片第一人”,在张胜友身上发生的事情太多太多,如果要一词以蔽之,那就是改革——他的经历,正是中国40年翻天覆地变化的缩影。

政论片“处女作”一炮打响


  1982年春天,张胜友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光明日报社当了一名记者。那会儿,国家开始启动文艺体制改革,沈阳出现了全国第一个家庭剧团,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很受农民的欢迎。单位领导派张胜友前去采访,又担心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能完成任务,就让一个老记者带他去。张胜友心想:“老记者带我去,我再怎么写,最后还是他的功劳。”便对老记者说:“你别去了,我自己锻炼一下。”于是,他一个人跑去了。
  临行前,领导交代张胜友:“你去采访半个月,回来以后再好好写。”没想到他一个礼拜就回京了。见他这么快就回来了,领导有些不高兴,说:“张胜友,你怎么就回来了?”张胜友回答:“我已经写好了。”
  领导很惊讶,接过稿子一看,近万字的长篇通讯《文艺体制改革的先行者——记沈阳张桂兰家庭剧团》相当成熟,总编辑看了稿件后当即批示:标题要大,发通栏题。紧接着,1983年初,北京京剧团赵燕侠的承包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张胜友又奉命采写了长篇通讯《一包就灵——改革带来了希望》,将安徽凤阳农村土地改革的成功经验同文艺体制改革探索结合起来,发在了《光明日报》头版上。
  这两篇长通讯发表后,张胜友在新闻界“走红”了。1991年底,中宣部一位副部长把电话打到张胜友办公室,给他布置了一个题目——创作四集电视政论片《十年潮》,以电视影像为媒介,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视角,立体、全面、宏观地回顾改革开放10年来共和国的新变化、新面貌、新成就。同时,中宣部还提前为他安排好了中央体改委和中国社科院的有关专家,全程提供相关资讯以保障他的创作。这就是张胜友的政论片处女作由来。
  听完创作计划,踌躇满志的张胜友不同意了,他拒绝其他人参与脚本的创作,认为鸡说鸭说莫衷一是,就没办法写了。“我跟副部长说,创作是非常个体化的东西,要自己写。我写完你可以审核,如果不行,我再改。我说政治上听你的,你是副部长嘛,但是艺术上要听我的。”张胜友回忆,“副部长很开明且有雅量,他将信将疑地问我,你既不是政治专家又不是经济专家,怎么写这个题目?我说这你别担心,等我最后的成品就行了。”
  没有金刚钻,张胜友也不敢夸海口揽下这个瓷器活儿。进入《光明日报》后,张胜友时刻敏锐、自觉地关注着与改革开放有关的一切,频繁地找机会奔赴前线,也就是深圳。那时候,深圳给他的印象就是一片大工地,24小时机声轰鸣、尘土飞扬。一个小渔村,原本只有几万人,一夜之间,却从四面八方涌进来几十万建设大军。在那里,张胜友见证了无数制度的出台、实施,也目睹了无数企业的兴衰成败。
  “我刚到深圳,就借了一个朋友的自行车‘呜呜呜’地绕着深圳兜了几圈,地方小嘛,现在当然兜不了喽。”张胜友笑道,“那时候,小汽车就是权力的象征,在北京,只有部委才配小汽车。结果我第一次去佛山市采访,看到广场上排满了小汽车,整个人都呆住了。后来我去一个普通乡镇开会,发现人家接我也是派车来。那一刻我开始相信,只有改革开放国家才有希望。”
  这些身临其境的经历,让张胜友的创作胸有成竹。整整一个月,他把自己关在新华社的招待所里,夜以继日地查阅资料,构思《十年潮》。历史和现实,就像两条平行的铁轨,把张胜友的思绪牵引到改革开放的纵深处,同时又把他从遥远的过往拉回到逼真的现实:从陈胜、吴广到李自成,从林则徐到孙中山再到毛泽东,最后变成邓小平畅游北戴河时铿锵有力的警言:“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改革开放,就死路一条!”
  《十年潮》完稿时,适逢邓小平南方谈话后返京,稿件呈送邓办审阅。半个月后,邓办给中宣部回复:很好,很及时,很必要,较准确、全面地反映了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思想。
  《十年潮》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后,《光明日报》每天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其解说词。外媒评述,这是中国为改革开放发出的第二波呐喊,为改革开放擂鼓助阵。央视遵照中宣部的意见,精心录制了一盒《十年潮》录像带送给邓小平。不久,邓办打来电话,传达了邓小平观看《十年潮》后的评价:“这么多年了,在宣传改革开放、反映改革开放方面,我还没有看到这么好的电视片。”这样的评价,让光明日报社的领导十分高兴。时任《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徐光春当即提议授予张胜友“总编辑特别奖”,得到了总编辑张常海的赞同。问及这个奖的实质内容,张胜友笑道:“就是一张奖状和100元奖金。原本是200元的,可能总编辑觉得多了,最后减了100元。”
其他文献
1959年出生,浙江东阳人,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从事影视行业近30年,曾任东阳市广电局副局长,1992年创业。2005年创立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成立华策影视集团,现任总裁。2017年12月8日,赵依芳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在北京中国大饭店的大堂里,华策影视集团总裁赵依芳风风火火地走了过来,从发型、妆容到配饰都在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她从事的产业与文化相关。在红色与金色背景的映衬下
找个奇山秀水、远离尘嚣的地方,每日读书耕种、畅游山水,抛开尘世烦恼,如清风般逍遥自在,是很多人向往的生活状态。在中国古神话中,东海蓬莱仙岛上正是如此光景——岛上筑有金玉琉璃的宫阙台观,遍地珠树华食与神芝仙草,仙人神态怡然,在烟波浩渺的海洋上空自在飞翔。  这样的画面,也被留在许多传世的画作之中。在中国画史上,仙境题材是极有特色的一个类别。今年7月,“何处是蓬莱——仙山图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展,
白宫谁当家?经济是关键。每次大选,美国总统候选人的经济政策都备受关注。1992年,比尔?克林顿凭着他所描绘的美妙经济前景,把声望较高的老布什拉下了马;2000年,小布什喊出响亮的“减税”口号,险胜实力不弱的戈尔;2008年,奥巴马高举“变革”大旗,发誓要给美国经济带来“希望”,顺利入主白宫。  2017年1月20日,身家数十亿美元的房地产商兼脱口秀明星唐纳德?特朗普就任美國总统,拉开了一台“政治素
用喜剧讲述鲍勃·迪伦、希特勒等名人轶事,笑过之后让人沉思  1993年8月的一天,鲍勃·迪伦去英国拜访朋友戴夫·斯图尔特——一个和他同时期的老摇滚歌手。他忘了地址,全凭感觉误入到水管工人戴夫的家中。于是将错就错,和这个陌生的“戴夫”待了一下午,两人喝茶、看电视、听唱片。  这是今年1月中旬开播的英国迷你剧《都市传说》第一集所讲的故事,迪伦和戴夫几乎没有交流,但仅有的几个回合的一问一答,已将迪伦的高
马云是谁?这个问题问100个人,大概100个人的回答都和阿里巴巴有关。马云则自称“乡村教师代言人”,这是他在新浪微博上的名字。  他最近去了一趟非洲,为保护野生动物的巡护员颁发由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和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共同出资设置的奖项。他还有一个属于个人的公益机构——浙江马云公益基金会,工作人员刚刚结束对200名“马云乡村教师计划”获奖者的培训。这是一个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的公益项目,从关注乡村教
這个“快递”有点重
叙老总统,30年前已被中情局盯上  解密档案分析,老阿萨德面对继承权之争和宗教矛盾两大难题,  叙利亚已故总统哈菲兹·阿萨德(下文称老阿萨德)曾因神秘的行事风格,被传记作家塞勒称为大马士革的“斯芬克斯”(指复杂、神秘、难于理解的人或事)。然而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眼中,他一手创建的叙利亚现政权,“注定陷入动荡”。  不久前,中情局解密了一份1986年的秘密报告,对老阿萨德的执政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研判了
“诗人不是一个人,她只是一个幽灵。” 俄罗斯文学白银时代(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代表女诗人阿赫玛托娃曾如此说道。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普希金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阿赫玛托娃则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在第一任丈夫、同为诗人的古米廖夫描述中,她就如一条带着幽怨和神秘气质的美人鱼,为诗歌而生,也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跌宕起伏的诗篇。  阿赫玛托娃年少成名,早年发表的诗集《黄昏》征服了诗歌评论界,被
现实中的韩国名嘴孙石熙(左)和韩剧《迷雾》女主角高慧兰。  韩剧《迷雾》的播出,让47岁的女星金南珠在蛰伏多年后重放异彩,即使高开低走的“烂尾”剧情,也遮挡不住她所塑造的女主角高慧兰身上的光环。屏幕上的高慧兰,颜值高、衣品好,属于那种有面子也有里子的美貌型女强人。作为年龄老大不小的女新闻主持人,她降得住跃跃欲试想取代她的新人,镇得了喜新厌旧想过河拆桥的领导,为事业牺牲了亲情、友情、爱情,对别人狠,
如果焦虑有形状,是什么样?作为一名职业心理咨询师,每天准时响起的敲门声与不定时的电话铃声,是我所能看见的,关于这座城市最实实在在的焦虑。  有很多次,当我结束前一个咨询打开房门时,会看见一名16岁的微胖少年在门口来回踱步。突如其来的相遇,让彼此都显得有一丝尴尬。他趁着我开门的间隙迅敏地钻进咨询室,以至于我预留给自己的10分钟休息时间会大打折扣。我曾提议他到接待室等候,但他每次还是会提前很长时间到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