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相关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来源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uare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高异质性的神经发育性障碍,遗传因素对发病起了重要作用,解释了25%~35%患儿的发病原因,但遗传学机制还不清楚.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ASD存在常见和罕见拷贝数或单核苷酸变异体,突变基因编码蛋白质影响早期大脑发育,干扰神经元间的连接、突触形成以及功能,可能是其病理学机制.
其他文献
纤维肌痛症(fibromyalgia,FM)是一种骨骼肌肉广泛持续性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进展性疾病,临床上往往伴随焦虑、抑郁、睡眠障碍、慢性疲乏或胃肠道功能紊乱等症状.其发病机制
生物传感器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技术,将固化生物分子(DNA、抗体、抗原、细胞、组织等)作为敏感材料,与相应换能器相结合,通过检测光、电等信号变化最终达到检测生物分子的目的
难治性抑郁症(TRD)较为常规,但目前尚没有一个完全公认的定义.不同定义间的差异主要在具体规定上,其核心观点一致,即对于一种或几种充分的抗抑郁治疗缺乏满意的疗效,最常用的
为应对传统心理干预方式在物质使用障碍治疗中的挑战,计算机及移动通讯技术逐渐被应用于该领域的心理干预之中.根据遵循的理论框架、干预形式载体,基于计算机及移动通讯技术
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是重要的精神科物理治疗手段,在治疗难治性精神障碍方面表现强有力的疗效.由于对脑电活动及记忆功能等方面的不良影响,研究者不断对电休克治疗模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