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ny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有效情景
    有效的学习情景是建立在真实可信的现实背景中,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不仅能解决有效学习情境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而且能够应用到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造者。好的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良好的学习状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获得素质的发展。为了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教师就应积极为学生创设与生活内容有关、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活动探索的动机。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教师以猴王分饼这一故事引入。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准备分给三只小猴子吃。猴王先把一块饼平均分成四份,分给猴1三块。老师问:猴1分得的饼用分数怎么表示?(学生回答后,投影出示)猴2看见了说:“我要多些,我要6块。”猴3更贪,抢着说:“我要更多,我要12块。”猴王听了很为难,它想既要满足两只猴子的要求又要体现公平原则。怎么办呢?我们同学能帮猴王出出主意吗?这时候,学生跃跃欲试,都想为猴王解决这个大难题。这样的情景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想急于探索其中的数学奥妙。
   二、设计有效活动
   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手脑相结合的极具思维价值的活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在交流、探究、比较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最终形成知识网络。
  
  1 有效的动手操作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动手试验来发现一些数学规律和结论,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探索活动,这种探索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在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要比除数小”,教师先让每个小朋友拿出7粒枣,每3粒分一份,求分成了几份?还剩几粒?初步感知余数比除数小。再让每个小组长给自己的每个组员发一张糖图(图上糖的粒数不相同)。然后大家动手圈一圈,填填表格。讨论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计算余数的除法,余数都比除数小。从学生的实际动手分枣,到分小组合作动手圈圈,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自己去探究、分析、归纳、总结规律,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 有效的合作探究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开展合作探究,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合作对学生而言,是心态的开放,是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让他们在合作学习小组中。与同伴共同努力,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思维活跃。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次合作探究:小朋友过生日,妈妈买-来一些糖,想分给家里来做客的小朋友们。她想分给每个人3块,能分给几个人呢?结果会怎样呢?她想考考做客的小朋友,如果让你分,你会吗?看看你能有什么新发现。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后,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糖,但各组的糖果数量可能不同。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马上进入了状态。兴致勃勃地按要求分起来。接着全班一起讨论分配的结果。在汇报结果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发现:从分配的结果看,可以把这些情况分成几类:正好分完的、余1个的和余2个的。老师适当引导:“会不会出现余3个或者3个以上的?”马上有学生反驳道:“不可能。够3个又可以分给1人了。”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分配,研究分得的结果。于是自然地从感性上明白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通过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三、组织有效交流
  
  如果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坚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营造开放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猜想,只要是和学习有关的。只要是学生思考的火花,就引导他毫无顾忌地说出来,无论对错,首先肯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思维的主动性,那样学生才能在展示体验中激发交际欲望,在交流体验中分享表达乐趣,在自我体验中感悟数学之理。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学《三位数中间有O的退位减法》时,学生出现了如下几种答案:506 348=68,506-348=168,506-348=158,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谈谈自己的想法。生1:个位6减8不够,就从十位退,十位没有数。就从百位退,个位变成16减8得8,十位从百位退1后就是lO减4得6,而百位因为退了两次l,变成了减3得0,所以得数68。生2:个位6不够减8,就从十位退,十位没有数。就从百位退,个位变成16减8得8,十位变成10减4得6。百位退了1,变成4减3得1,得数是168。生3:我觉得上面两种算法都不对,如果百位退1,在个位应该当作100。个位不够减,需要从十位借1,十位就要少1,不能当作10减。所以两个答案都不对。可以这样算:个位6减8不够,就从十位借1,十位为0,无法借,就从百位借1,先把十位当作10,十位再退1给个位,这样个位是16减8得8,而十位剩下9,9减4得5,而百位退1后是4,4减3得1,所以最后答案是158。在交流验算方法的过程中。当学生错误的思路或方法需要改变时,怎么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让大家正视它,然后运用已有的认知。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的有效参与,相互理解,相互启发。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活动要有效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有效地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去寻找最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其他文献
高三二轮复习被称为“方法”篇,这一阶段的复习将以方法技巧为主线,以专题复习为依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高三第二轮复习是促进灵活运用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是高三教师当前应解决的首要问题,因为我们深知落实是复习的生命。以下是我们在高三数学二轮复习中的几点做法:    一、课堂教学上重视落实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确保课堂40分钟的效果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重点,也
一、让评价内容丰满起来    《数学课程标准》确定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评价的具体内容应围绕这些方面展开,形成多维度、全面性、开放性的评价内容体系。    1、注重双基的评价,打好扎实的数学基础。  (1)理解和掌握主要是指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这些知识和技能背后所双基隐含的数学意义。例如,“正方形”这
【摘要】 解读新课程标准使我们认识到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如何提高课堂结课的有效性呢?本文阐述了新课改理念,分析了在中学数学正确的结课观,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实施有效结课的方法,同时强调对结课的“有效性”要进行经常性的反思.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数学;结课观;结课方式;有效性     俗话说:“织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收口”在“编筐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再开展一系列的数学活动.”根据这一标准,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应尽可能地发挥教学智慧,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从近日听到的一堂“分类计数与分步计数原理”的数学公开课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种鲜活的设计思想在新课程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伴随上课铃声的落下,教师微笑着开始了
我在西藏当兵24年,现在离开西藏整整20年了。在这20年中,我对西藏的眷恋一日也没停止过。一直以来,我把西藏看作第二故乡,并自豪地称自己是西藏人。前不久,在云南大理机场候机时,对面坐着一位头戴毡帽、脸色黝黑的中年男子,我一眼就认出他是藏族同胞。我仿佛见到了久别的亲人,迎上去主动招呼他。果不出我所料,这位中年男子正是西藏阿里人,经他自我介绍得知他叫巴登。我们聊得很火热,从阿里的古格王朝遗址讲到狮泉河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4-9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提出并回答问题.   2.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积累初步的收集、整理记录数据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合作的意义,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在很多方面有着极大的不同,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后不能适应高中数学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做好初高中数学的过渡教学,笔者在此谈谈新课标下初高中数学过渡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全面贯彻新课程要求。优化教学理念    1.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订学习计划  为了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多样性的基本理念,使不同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高中数学课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环境. 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然而,我们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却发现,有些教师为了体
【摘要】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对于学生的成绩和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五个方面阐明了培养学生思维的双向性、发散性、广阔性、周密性、深刻性的方法和意义.  【关键词】数学;思维品质;培养;策略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不会解题或考虑不周等现象,追究其原因除基础不扎实以外,还有很大的原因是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欠
生成的全称是“课堂动态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充满生机的新特点。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权力,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与发展,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对话,重视学生既有的经验、知识与文本、他人的信息相互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