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有效情景
有效的学习情景是建立在真实可信的现实背景中,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不仅能解决有效学习情境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而且能够应用到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造者。好的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良好的学习状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获得素质的发展。为了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教师就应积极为学生创设与生活内容有关、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活动探索的动机。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教师以猴王分饼这一故事引入。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准备分给三只小猴子吃。猴王先把一块饼平均分成四份,分给猴1三块。老师问:猴1分得的饼用分数怎么表示?(学生回答后,投影出示)猴2看见了说:“我要多些,我要6块。”猴3更贪,抢着说:“我要更多,我要12块。”猴王听了很为难,它想既要满足两只猴子的要求又要体现公平原则。怎么办呢?我们同学能帮猴王出出主意吗?这时候,学生跃跃欲试,都想为猴王解决这个大难题。这样的情景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想急于探索其中的数学奥妙。
二、设计有效活动
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手脑相结合的极具思维价值的活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在交流、探究、比较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最终形成知识网络。
1 有效的动手操作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动手试验来发现一些数学规律和结论,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探索活动,这种探索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在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要比除数小”,教师先让每个小朋友拿出7粒枣,每3粒分一份,求分成了几份?还剩几粒?初步感知余数比除数小。再让每个小组长给自己的每个组员发一张糖图(图上糖的粒数不相同)。然后大家动手圈一圈,填填表格。讨论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计算余数的除法,余数都比除数小。从学生的实际动手分枣,到分小组合作动手圈圈,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自己去探究、分析、归纳、总结规律,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 有效的合作探究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开展合作探究,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合作对学生而言,是心态的开放,是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让他们在合作学习小组中。与同伴共同努力,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思维活跃。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次合作探究:小朋友过生日,妈妈买-来一些糖,想分给家里来做客的小朋友们。她想分给每个人3块,能分给几个人呢?结果会怎样呢?她想考考做客的小朋友,如果让你分,你会吗?看看你能有什么新发现。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后,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糖,但各组的糖果数量可能不同。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马上进入了状态。兴致勃勃地按要求分起来。接着全班一起讨论分配的结果。在汇报结果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发现:从分配的结果看,可以把这些情况分成几类:正好分完的、余1个的和余2个的。老师适当引导:“会不会出现余3个或者3个以上的?”马上有学生反驳道:“不可能。够3个又可以分给1人了。”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分配,研究分得的结果。于是自然地从感性上明白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通过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三、组织有效交流
如果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坚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营造开放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猜想,只要是和学习有关的。只要是学生思考的火花,就引导他毫无顾忌地说出来,无论对错,首先肯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思维的主动性,那样学生才能在展示体验中激发交际欲望,在交流体验中分享表达乐趣,在自我体验中感悟数学之理。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学《三位数中间有O的退位减法》时,学生出现了如下几种答案:506 348=68,506-348=168,506-348=158,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谈谈自己的想法。生1:个位6减8不够,就从十位退,十位没有数。就从百位退,个位变成16减8得8,十位从百位退1后就是lO减4得6,而百位因为退了两次l,变成了减3得0,所以得数68。生2:个位6不够减8,就从十位退,十位没有数。就从百位退,个位变成16减8得8,十位变成10减4得6。百位退了1,变成4减3得1,得数是168。生3:我觉得上面两种算法都不对,如果百位退1,在个位应该当作100。个位不够减,需要从十位借1,十位就要少1,不能当作10减。所以两个答案都不对。可以这样算:个位6减8不够,就从十位借1,十位为0,无法借,就从百位借1,先把十位当作10,十位再退1给个位,这样个位是16减8得8,而十位剩下9,9减4得5,而百位退1后是4,4减3得1,所以最后答案是158。在交流验算方法的过程中。当学生错误的思路或方法需要改变时,怎么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让大家正视它,然后运用已有的认知。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的有效参与,相互理解,相互启发。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活动要有效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有效地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去寻找最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有效的学习情景是建立在真实可信的现实背景中,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不仅能解决有效学习情境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而且能够应用到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造者。好的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良好的学习状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获得素质的发展。为了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教师就应积极为学生创设与生活内容有关、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活动探索的动机。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教师以猴王分饼这一故事引入。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准备分给三只小猴子吃。猴王先把一块饼平均分成四份,分给猴1三块。老师问:猴1分得的饼用分数怎么表示?(学生回答后,投影出示)猴2看见了说:“我要多些,我要6块。”猴3更贪,抢着说:“我要更多,我要12块。”猴王听了很为难,它想既要满足两只猴子的要求又要体现公平原则。怎么办呢?我们同学能帮猴王出出主意吗?这时候,学生跃跃欲试,都想为猴王解决这个大难题。这样的情景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想急于探索其中的数学奥妙。
二、设计有效活动
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手脑相结合的极具思维价值的活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在交流、探究、比较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最终形成知识网络。
1 有效的动手操作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动手试验来发现一些数学规律和结论,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探索活动,这种探索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在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要比除数小”,教师先让每个小朋友拿出7粒枣,每3粒分一份,求分成了几份?还剩几粒?初步感知余数比除数小。再让每个小组长给自己的每个组员发一张糖图(图上糖的粒数不相同)。然后大家动手圈一圈,填填表格。讨论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计算余数的除法,余数都比除数小。从学生的实际动手分枣,到分小组合作动手圈圈,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自己去探究、分析、归纳、总结规律,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 有效的合作探究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开展合作探究,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合作对学生而言,是心态的开放,是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让他们在合作学习小组中。与同伴共同努力,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思维活跃。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次合作探究:小朋友过生日,妈妈买-来一些糖,想分给家里来做客的小朋友们。她想分给每个人3块,能分给几个人呢?结果会怎样呢?她想考考做客的小朋友,如果让你分,你会吗?看看你能有什么新发现。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后,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糖,但各组的糖果数量可能不同。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马上进入了状态。兴致勃勃地按要求分起来。接着全班一起讨论分配的结果。在汇报结果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发现:从分配的结果看,可以把这些情况分成几类:正好分完的、余1个的和余2个的。老师适当引导:“会不会出现余3个或者3个以上的?”马上有学生反驳道:“不可能。够3个又可以分给1人了。”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分配,研究分得的结果。于是自然地从感性上明白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通过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三、组织有效交流
如果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坚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营造开放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猜想,只要是和学习有关的。只要是学生思考的火花,就引导他毫无顾忌地说出来,无论对错,首先肯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思维的主动性,那样学生才能在展示体验中激发交际欲望,在交流体验中分享表达乐趣,在自我体验中感悟数学之理。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学《三位数中间有O的退位减法》时,学生出现了如下几种答案:506 348=68,506-348=168,506-348=158,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谈谈自己的想法。生1:个位6减8不够,就从十位退,十位没有数。就从百位退,个位变成16减8得8,十位从百位退1后就是lO减4得6,而百位因为退了两次l,变成了减3得0,所以得数68。生2:个位6不够减8,就从十位退,十位没有数。就从百位退,个位变成16减8得8,十位变成10减4得6。百位退了1,变成4减3得1,得数是168。生3:我觉得上面两种算法都不对,如果百位退1,在个位应该当作100。个位不够减,需要从十位借1,十位就要少1,不能当作10减。所以两个答案都不对。可以这样算:个位6减8不够,就从十位借1,十位为0,无法借,就从百位借1,先把十位当作10,十位再退1给个位,这样个位是16减8得8,而十位剩下9,9减4得5,而百位退1后是4,4减3得1,所以最后答案是158。在交流验算方法的过程中。当学生错误的思路或方法需要改变时,怎么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让大家正视它,然后运用已有的认知。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的有效参与,相互理解,相互启发。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活动要有效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有效地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去寻找最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