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人才,创造型人才是社会稀缺的人才资源,高等职业体育教育充分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本文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有效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造力;培养
体育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的一个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在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提供身体素质保证的同时,充分利用体育教学活动自身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想象力、观察力以及创造力。
一、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气氛。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已经表明,如果师生关系比较民主,教学气氛也就十分活跃,学生的心情愉悦,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民主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得学生会对教师形成一种高度的信赖感以及亲切感,有利于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并且能够产生情感期待效果,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与期待,进一步激发他们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应当以十分饱满的热情高好每一堂教学,使得他们从教师的言行举止当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让他们都能感觉到老师的殷切期望;此外,教师应当利用自己的眼神、微笑、语调等肢体语言来传递对学生的关心与鼓励。通过营造一种轻松愉悦、学生获得足够信任与尊重良好氛围中,学生才会积极融入教学过程,为引导他们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2.设置活动情境,当作引导学生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教师通过讲解体育活动内容,并有效引导以及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将他们引入想象的天空,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比如教师在给她们讲解篮球比赛的规则以及裁判法相关知识的时候,除了在现场演练以及观看教学录像、电视之外,一些犯规、违例的情景都需要通过老师一边讲解,学生一边让自己发挥想象,让比赛场景在自己的脑海中重现。利用老师与学生一起创设并优化的教学情境,从而会对学生的行为以及心理方面产生影响,以便循序渐进地实现教育目标、掌握科学的方法,学生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也是一个激发自己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过程。
3.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需求,调动起创造性思维。首先通过期望激励:皮格马利翁效应已经充分证明,通过期望激励学生,使得他们会朝着老师所希望的方向慢慢靠拢,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我相信你可以……”、“我期望做得更好”等语言传递对学生的殷切期望,使他们受到振奋;其次是多进行表扬与鼓励: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特别是针对一些体育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切忌在全班同学面前指责、呵斥他们的缺点,以免让这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在心理上产生自卑、畏惧甚至对抗,从而丧失对学习体育的兴趣与信心,相反,就会让这些学生利用学习体育活动内容,不断增强学习体育的兴趣与信心;第三,充分利用竞争激励:学生平时在思维的逻辑性、清晰性以及流畅性等方面和竞争情形下有着显著的区别。
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1.开发右脑的潜能。诸多的科学实验研究发现:人的创造能力与右脑功能紧密相连。只有当左脑和右脑的功协调发展,左右半脑的活动协调配合,人的创造能力才可以获得高度发展。在小学以及中学时期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左脑化现象极为普遍,从教育的内容以及教育方式,都是重视言语思维而忽视非语言思维;重视抽象思维而忽视形象思维。而非语言思维和形象思维正是创新能力能够获得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是依赖右脑的功能来完成的。所以,高等职业体育教学必须在进一步发展左脑功能的基础上,结合体育教学的优势,高度重视右脑潜力的发掘。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审美意识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科学实践已经证明,人类对于美的认知以及追求是产生创造力的源泉,是科学创造的关键因素或者为科学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并提高人们的想象力、观察力、思维力。所以,应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将美学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是培养全面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当从美学层面加以思考,比如场地是不是具有美观性;器材是不是井然有序;队形是不是科学合理;教师的形象是不是得体等。
3.运用分层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将学生根据性别、运动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的具体实际,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每一名学生能够获得真正的提升,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都能够取得明显的进步。比如在1000m 跑的训练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按跑道进行分组,按A、B、C、D 组的顺序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让他们分别跑在第四、三、二、一跑道上。让能力素质好、的学生增加跑步的距离,使得他们能够得到充分锻炼;让那些体质比较差的学生减少跑步的距离,让他们能够和素质好的学生共同完成训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自主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切实按照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翁中清. 论体育中主体的创造性[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
[2]张金春. 浅议体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 ,2012(02).
[3]蒋晓松. 论高校体育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1(09).
(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造力;培养
体育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的一个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在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提供身体素质保证的同时,充分利用体育教学活动自身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想象力、观察力以及创造力。
一、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气氛。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已经表明,如果师生关系比较民主,教学气氛也就十分活跃,学生的心情愉悦,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民主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得学生会对教师形成一种高度的信赖感以及亲切感,有利于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并且能够产生情感期待效果,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与期待,进一步激发他们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应当以十分饱满的热情高好每一堂教学,使得他们从教师的言行举止当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让他们都能感觉到老师的殷切期望;此外,教师应当利用自己的眼神、微笑、语调等肢体语言来传递对学生的关心与鼓励。通过营造一种轻松愉悦、学生获得足够信任与尊重良好氛围中,学生才会积极融入教学过程,为引导他们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2.设置活动情境,当作引导学生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教师通过讲解体育活动内容,并有效引导以及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将他们引入想象的天空,从而有效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比如教师在给她们讲解篮球比赛的规则以及裁判法相关知识的时候,除了在现场演练以及观看教学录像、电视之外,一些犯规、违例的情景都需要通过老师一边讲解,学生一边让自己发挥想象,让比赛场景在自己的脑海中重现。利用老师与学生一起创设并优化的教学情境,从而会对学生的行为以及心理方面产生影响,以便循序渐进地实现教育目标、掌握科学的方法,学生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也是一个激发自己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过程。
3.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需求,调动起创造性思维。首先通过期望激励:皮格马利翁效应已经充分证明,通过期望激励学生,使得他们会朝着老师所希望的方向慢慢靠拢,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我相信你可以……”、“我期望做得更好”等语言传递对学生的殷切期望,使他们受到振奋;其次是多进行表扬与鼓励: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特别是针对一些体育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切忌在全班同学面前指责、呵斥他们的缺点,以免让这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在心理上产生自卑、畏惧甚至对抗,从而丧失对学习体育的兴趣与信心,相反,就会让这些学生利用学习体育活动内容,不断增强学习体育的兴趣与信心;第三,充分利用竞争激励:学生平时在思维的逻辑性、清晰性以及流畅性等方面和竞争情形下有着显著的区别。
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1.开发右脑的潜能。诸多的科学实验研究发现:人的创造能力与右脑功能紧密相连。只有当左脑和右脑的功协调发展,左右半脑的活动协调配合,人的创造能力才可以获得高度发展。在小学以及中学时期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左脑化现象极为普遍,从教育的内容以及教育方式,都是重视言语思维而忽视非语言思维;重视抽象思维而忽视形象思维。而非语言思维和形象思维正是创新能力能够获得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是依赖右脑的功能来完成的。所以,高等职业体育教学必须在进一步发展左脑功能的基础上,结合体育教学的优势,高度重视右脑潜力的发掘。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审美意识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科学实践已经证明,人类对于美的认知以及追求是产生创造力的源泉,是科学创造的关键因素或者为科学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并提高人们的想象力、观察力、思维力。所以,应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将美学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是培养全面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当从美学层面加以思考,比如场地是不是具有美观性;器材是不是井然有序;队形是不是科学合理;教师的形象是不是得体等。
3.运用分层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将学生根据性别、运动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的具体实际,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每一名学生能够获得真正的提升,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都能够取得明显的进步。比如在1000m 跑的训练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按跑道进行分组,按A、B、C、D 组的顺序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让他们分别跑在第四、三、二、一跑道上。让能力素质好、的学生增加跑步的距离,使得他们能够得到充分锻炼;让那些体质比较差的学生减少跑步的距离,让他们能够和素质好的学生共同完成训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自主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切实按照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翁中清. 论体育中主体的创造性[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
[2]张金春. 浅议体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 ,2012(02).
[3]蒋晓松. 论高校体育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1(09).
(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