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审定的37个杂交粳稻品种初步分析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f7nh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江苏省审定的37个杂交粳稻品种平均全生育期为155.5 d,株高为110.6 cm,有效穗数为255万穗/hm2,穗实粒数为149.5粒,结实率为82.9%,千粒重为25.8 g,产量为8 872.5 kg/hm2。与产量相关的影响因子选择适宜的区间较容易获得稳妥的产量。从历年变化看,在穗数下降、千粒重趋于稳定的条件下,以前的产量提高依赖于全生育期、株高和穗实粒数的增加;在全生育期和株高、穗总粒数难以继续增加的条件下,提高目前的结实率水平以进一步增加穗实粒数是增产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杂交粳稻;品种分析;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 S511.2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049-03
  截至2012年,江苏省共审定杂交粳稻品种37个,对这37个杂交粳稻品种的产量和相关影响因子以图表形式进行了探讨[1]。文中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种业信息网收录的品种审定公告(有个别数据缺失),文中各品种的产量均为2年省区试和1年生产试验统计3年产量的平均。
  1 与产量相关的影响因子的分布与变化
  1.1 全生育期的分布与变化
  有数据的35个杂交粳稻品种的全生育期平均为155.5 d。从图1可以看出,各品种的全生育期分布不呈明显的正态分布,说明没有一个可供推荐的适宜全生育期区间;但从图2可以看出,全生育期整体上有增加的趋势,只是近几年这种趋势有所回落。
  1.2 株高的分布与变化
  37个杂交粳稻品种的株高平均为110.6 cm。从图3可以看出,各品种的株高分布呈较为明显的正态分布,说明存在可供推荐的株高区间。在这个区间内,营养体的生长既能满足较高产量的要求,也能避免过高的株高可能导致的危害。从图4可以看出,株高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1.3 有效穗数的分布与变化
  有数据的36个杂交粳稻品种的有效穗数平均为255 万穗/hm2。从图5可以看出,各品种的有效穗数分布亦为较明显的正态分布,说明存在一个适宜的有效穗数区间,在这个区间内,较为容易获得稳妥的产量。从图6可以看出,有效穗数是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1.4 穗实粒数的分布与变化
  有数据的36个杂交粳稻品种的穗实粒数平均为149.5粒。从图7可以看出,各品种的穗实粒数分布为偏高向的正态分布,说明获得大穗是一种趋势。从图8可以看出,穗实粒数也是逐渐增加的。
  1.5 结实率的分布与变化
  有数据的36个杂交粳稻品种的结实率平均为82.9%,这个数值并不高,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从图9可以看出,各品种的结实率分布为正态分布,存在一个常见的结实率区间。从图10可以看出,结实率略呈增加的趋势,但不如穗实粒数增加的那么明显,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穗实粒数的增加还要依赖于穗总粒数的增加。
  1.6 千粒重的分布与变化
  37个杂交粳稻品种的千粒重平均为25.8 g。从图11可以看出,各品种的千粒重分布虽呈现偏高向的正态分布,但从图12可以看出,千粒重基本趋于稳定,特别是近年来千粒重并不集中于较高的区间,这说明经过实践检验,较高的千粒重并不是更佳选择。
  2 产量的分布与变化
  37个杂交粳稻品种的产量平均为8 872.5 kg/hm2。从图13可以看出,各品种的产量分布为正态分布,且集中度很高,说明杂交粳稻的稳产性很好。但从图14可以看出,前期杂交粳稻的产量呈增加的趋势,近年来产量水平则有所回落。这固然与近年来品种选育的目标不再一味追求产量,而是趋向于稳产、优质、综合抗性好有关,但对照品种的选择也是一个侧面影响因素:如九优138在1996年审定时的公告产量为9 378.0 kg/hm2,作为对照品种在1999、2000、2001、2002、2003年5年间的平均产量为8 871.0 kg/hm2,作为对照品种在2005、2006、2008年3年间的平均产量为8 034.0 kg/hm2,产量是不断下降的。因此,新品种很容易表现为较对照品种增产,但实际产量水平并无太明显的提高[2-3]。
  3 结论与讨论
  与杂交粳稻产量相关的影响因子多存在一个可以推荐的适宜区间,在这个区间内较容易获得稳妥的产量。从多年来的变化亦可以看出,在穗数下降、千粒重趋于稳定的条件下,各杂交粳稻品种产量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与全生育期、株高、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变化的同步性;在全生育期和株高难以继续增加的条件下,穗总粒数的增加也必然困难,因此尽可能提高目前的结实率水平以进一步增加穗实粒数是增产的重要手段[4-6]。
  4 参考文献
  [1] 丁成伟.杂交粳稻品种评价及性状改良技术途径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4.
  [2] 刘海珍,李莉,滕斌,等.42个杂交粳稻亲本SSR指纹图谱的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9(10):4420-4423.
  [3] 陈刚,吴文革,胡鹏,等.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综合分析[J].中国稻米,2013(4):39-43.
  [4] 林海,庞乾林,阮刘青,等.近10年我国审定通过的粳稻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J].中国稻米,2011(2):1-5.
  [5] 赵庆勇. 杂交粳稻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6] 卢晶晶.北方杂交粳稻产量性状分析[J].北方水稻,2008(3):83-84,90.
其他文献
在稠油联合站生产运行过程中,对含油污水的分段处理工艺技术措施的应用,实现了含油污水除油和去除悬浮颗粒的效果,使其水质达到注入水的水质标准,注入到油层中,实现水驱油的
社会征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社会各界已达成共识,它对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目前建立社会征信体系的可行性如何,却是许多人心中的疑团,本文拟通过有关"社
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这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天然气管道事业的迅猛发展,涉及天然气管道的完整性管理成为天然气运输系统运行安全性、管理规范性、节约
目的:研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和P38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P38MAPK)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肾系膜细胞合成纤维连接蛋白中所介导的作用。方法:用Westernb lot检测TGF-β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神经毒性的可能机制及脊髓水平主要致痛物质前列腺素E2(PGE2)在术后痛觉超敏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成年SD大鼠,鞘内注射1%、2%、5%浓度利多卡因或生理盐水20
介绍了输油站静电的危害分析及其防护的必要性,分析了原油输油站中静电来源及其产生机理,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