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榆林窟西夏壁画绘画风格探

来源 :跨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henglip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西夏美术的研究,现有资料除了黑水城发现的佛教美术品之外,其它的与纸本,绢本等绘画载体相关的西夏美术作品鲜有保留,而处于瓜州榆林窟佛教壁画便成了研究西夏佛教美术弥足珍贵的资料。
  【关键词】西夏;榆林窟;线描与赋色;艺术特色
  【中图号】J18【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8)11-0213-01
  
  榆林窟,又名万佛峡,位于安西县城南约75公里的南山山谷中,现存42个洞窟,分于东西两崖的峭壁上。踏实河(又名榆林河)从中穿流而过,两岸榆树成林,石窟因此而得名。西夏是我国历史上十一至十三世纪的一个重要的王朝。它是以党项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存的国家,西夏建国后,大量吸收中原汉文化,尊孔崇儒,并仿照汉字创立了西夏文,而且西夏两代帝王都是佛教的崇信者。西夏的佛教艺术在党项民族传统艺术和佛教艺术的基础上,借鉴中原以儒学为中心的汉族文化艺术和西部地区的文化艺术特点,汇聚成了既有汉族文人画精神气质,又有藏族绘画赋色和线描特点的,更具有党项民族气质的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西夏艺术。由于历史的原因,榆林窟的西夏佛教美术在整个佛教美术自唐末呈现的衰败趋势中无疑独树一帜,在中原与西藏佛教艺术影响下,榆林窟再度辉煌,能代表西夏佛教美术成就的顶峰。
  
  1飘逸飞扬与刚劲圆润的线描艺术成就
  
  线描是敦煌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同时还成为敦煌艺术之美的载体与形象构成。第3窟《普贤经变》这幅壁画可谓是“西夏线描艺术集大成者”有兰叶描、行云流水描、铁线描、高古游丝描、钉头鼠尾描等。菩萨的衣裙飘带运用了兰叶描法、丁头鼠尾描、折芦描法,充分表现丝绸、棉麻、绢帛等不同质地衣料的质感。菩萨的手则运用了铁线描,中锋运笔,线条刚劲张力实足,充分表现了手指柔软钎巧而又有力量和弹性的血肉之感。天王的毛发又用了高古游丝描,用笔轻而速度快,仔细描摹每一条线,体现了毛发轻柔蓬松的感觉。水波与云气用了行云流水描,连绵舒畅。
  在这幅壁画的线描艺术中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吸收了中原画家为代表的飘逸飞扬的风格。另一类是以吸收藏传佛画为代表刚劲圆润的风格。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既有吴道子线描的“天衣飞扬,满壁飞动”又有顾恺之线描的挺劲,也不乏尉迟乙僧的刚劲圆润,特别是我们还可以找到李公麟、武宗元、高文进等宋代名家的影响。西夏艺术家在积极学习中原传统线描和藏传佛画的基础上,对各家线描进行了大胆的组合,从而使线描艺术的表现力得到了提高,并最终形成了西夏独具特色的线描风格。这些线描在以一种刚劲中透出的柔美、飘逸的力量,吸引着观众的眼球,为后代的线描艺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为元代线描达到的那种至高至美的境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金碧辉煌与冲和简淡的色彩艺术成就
  
  在赋色方面也独树一帜。第2窟《水月观音》在整幅壁画的视觉上强调对比色的色彩张力。绿色占据了壁画的近一半的面积,淡绿的水波、翠竹和灌木树叶与水月观音深红的衣裙、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西夏时期对绿色的充分利用,不仅这一幅,整个西夏时期的壁画都没有逃避对绿色的偏爱。同时还采用了强烈的装饰效果的对比色,并采用了描金点勾、沥粉堆金和浮塑贴金等色彩技法。水月观音的头冠、手镯、衣服,基本上都采用了这种方法进行赋彩。以致形成了画面金碧辉煌的独特效果。
  据考证,藏族画师喜欢用纯度很高的矿物质颜料,如石青、石绿、朱砂、金粉等,以求在画面中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和装饰效果。西夏时期的石窟壁画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藏画色彩和赋色技法的影响。但西夏时期壁画的色彩对比,要比藏画的对比色调含蓄得多,重在突出沥粉堆金、浮塑贴金技法在画面形成的视觉张力以及石青石绿的厚重感和神秘感。也正是这种神秘、森然、空旷之感,形成了东千佛洞西夏壁画独一无二的色彩情节。
  同时,我们也发现水墨山水也在这幅壁画中发挥着冲和简淡的独特的艺术魅力。水月观音图式中作为背景的山水画与人物交相辉映,神秘中透出冲和简淡的艺术意境,在庄严中显现菩萨金碧辉煌的富丽。在这幅壁画中充分体现了宋代山水画中文人精神气质。水月观音背后的山石用淡墨皴出又以石青晕染,造成苍茫凝重的艺术效果。玄奘所站立的岸石用墨皴出画出,在画师笔下“泉流萦映,水波浩淼,树木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幅宋式水墨山水画。特别是明显的是,从经营位置,用笔皴法,有马远、夏圭等南宋画派的风格。山水画到了唐代,出现了吴道子笔迹豪迈和王维水墨简淡的山水画,到了宋代越来越重视水墨山水画了,冲和简淡的意境受到了推崇。出现了李成、范宽、马远、夏圭等名家。雄居西北一隅的西夏王朝,无论在政治、经济上还是文化艺术上都一直和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也使得北宋、南宋时期的画风与作品传入到西夏。
  西夏时期的线描造型技法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可以看到人物衣纹曲折婉转、抑扬随意、疏密适度的折芦描、钉头鼠尾描,可以看到挺劲流利的铁线描的痕迹,可以看到逼真如发的高古游丝描……并且善于在画面中充分体现各种绿色的魅力,善于使用红、石青、石绿,和金形成对比,善于把握一种中原传统佛画和藏传佛画在色彩饱和度方面的中间尺度,即对中原文人画冲和简淡的水墨语言具有很好的把握,又对藏画的厚重的赋色方式和强烈的色彩对比效果适当弱化后加以利用,使画面呈现出冲和简淡和金碧辉煌的两种色调的对比效果。因此西夏的石窟壁画色调总体上给人既有宗教的神秘威灵气氛,又有中原文人画的精神气质的深刻影响。
  西夏石窟壁画艺术呈现出一种成熟的党项民族性极强的佛教艺术风格样式,更呈现出强烈的以党项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特征。在党项本民族强烈的艺术气质中,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找到汉民族儒家文化、文人画精神回鹘艺术的影响,还有藏传佛教绘画的浓烈气息。西夏灿烂辉煌的艺术成就是多民族审美图式的共同反映。
  
  3参考文献
  1汤小芳.西夏艺术[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2钟侃,等.西夏简史[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其他文献
魏晋时期的游侠诗塑造了众多经典的少年侠士形象,诗人以笔墨在文学世界中重绘侠士的生活画面,文章首先分析诗歌中对侠士形的描写,符合该历史时期注重外在美的特点,而作为侠士精神
霍布斯所提出的人性恶、自然权利、利维坦(国家)、社会契约论等一系列理论及假设,对后世政治思想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文章将通过对其著作《利维坦》的解读来阐释他的政治思想
舌尖为什么对味道敏感?这是因为舌头表面有许多可见的小突起,每个小突起的表面结构像花蕾一样,它们被称为味蕾,是人体的味觉感受器。其中舌尖味蕾的味觉细胞最集中,所以更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