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e_j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6年3月8日至3月29日,河北邢台的隆尧、宁晋、巨鹿以及石家庄地区束鹿北,先后发生了5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3月22日16时19分在宁晋县东南部发生了7.2级地震。邢台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发生在我国平原人口稠密地区持续时间长、造成严重破坏和重大人员伤亡的地震灾害。邢台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周恩来总理就来到了地震灾区邢台地区的隆尧县。第二天,又去了该县的震中白家寨村。7.2级强震后,他又从北京来到宁晋县的东汪村震中和巨鹿县的何寨等地。在邢台大地震五十周年、周恩来总理逝世四十周年之际,本刊特请河北省邢台市委宣传部、邢台市文联协助,组织了这组文章,以陪伴读者共同回顾50年前的震动、感动和行动——
  一座城市,因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地震而闻名天下,这就是河北的邢台。
  漫长的时光记忆从1966年3月8日5时29分开始,距今整整五十年了。从那一刻起,历史注定了未来,注定了“邢台”这一地名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声名远播。在那个时期,大批文艺工作者深入邢台灾区,感受这里遍地涌动的“总理情怀”和“爱心如潮”,创作出一大批弘扬那个时代主旋律的文艺作品。其中,唱响全国并在那个时期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诞生于此,获得全国第五届美展的国画《人民与总理》也是在这里构思完成……
  时间如白驹过隙,整整五十年过去了。
  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如今,震惊中外的邢台大地震所造成的毁灭性伤痕早已经不复存在,邢台震区以崭新的姿态和面貌屹立在冀南大地。
  现在,让我们目光轻轻越过时间的记忆,去温故那些经典的文艺大作,是怎么血脉相承植根于“人民与总理”而诞生的。
  继1966年3月8日邢台发生地震、3月22日又发生了7.2级强震后,中央立刻派出大批文艺工作者,奔赴邢台地震灾区深入生活,其中就有分别创作出了《我们走在大路上》和《学习雷锋好榜样》的著名作曲家劫夫和作家洪源。
  他们来到邢台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区,立即投入创作。他们冒着余震,挨家串户收集素材,但三天后,周总理就来了,并且表示要见见他们。
  周总理在一个简易帐篷里与干部群众座谈后,专门会见了劫夫和洪源。
  当时,周总理叫着劫夫的名字说:“劫夫,我最佩服你的‘大路上’(《我们走在大路上》),你的四段词我都会唱。”
  说罢,周总理就激昂地唱了起来:“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毛主席领导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奔向前方。向前进!向前进!革命气势不可阻挡……”
  帐篷内掌声雷动。
  劫夫激动地站起来说:“谢谢总理!”
  周总理喘口气说:“你写的歌曲群众很爱唱。灾区的人民需要精神鼓舞,希望你能为他们写出好的歌子来。”
  劫夫表态道:“我这次就住下来,力争完成总理给的任务。”
  周总理认真地说:“我不会唱,但可以为你推广。”
  劫夫感动地说:“谢谢总理,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
  周总理点点头:“好啊,我等着你的大作。你可以就地创作,就地教群众唱嘛!”
  劫夫回答:“好的,总理,我一定按您的要求去做。”
  于是,一首当时风靡全国、家喻户晓的《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就这样在邢台大地震中诞生了。
  这是应运而生的一支歌,是再现邢台大地震真实思想和情感的一支歌,是大灾之后全国人民鼎力相助,邢台人民众志成城、逆境奋进的真实写照,也是为周总理在“大震”期间三次奔赴邢台,亲自发动、调度、组织和指挥救灾而奉献出的精品力作。
  周总理的一句“我不会唱,但可以为你推广”,让劫夫和洪源兴奋而昂扬。他们深深感悟到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面对这样一场大灾难,邢台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突然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党和国家该做什么、人民群众迫切需要什么。周总理三次亲临重灾区慰问和视察,诸多的感人至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让在场的作家、艺术家迸发出最闪亮的灵感火花,展示出自己最精湛的艺术才华。于是,他们知道自己该写什么、该怎么写,创作出的作品让什么人来唱、又唱给什么人来听……
  也许,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而劫夫和洪源,在邢台大地震发生后,面对这样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写出什么样的歌,周总理才可以为他们推广?
  周总理的“可以为你推广”,足以证明一代伟人对艺术和艺术家是多么的尊重,又是多么的器重和期待。
  一首《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的歌曲风靡全国,一时间唱响大江南北,是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结出丰硕成果最成功的范例。
  “天大地大,也赶不上共产党的恩情大……”是邢台大地震灾区一位老大娘亲自对劫夫和洪源说的。她还说:“就是爹娘亲,也比不上毛主席他老人家亲啊……”这位老大娘一家七口人,在地震中死了五口,只剩下她和三岁的孙子活了下来。老大娘老泪纵横地对劫夫和洪源说:“老天爷,这可怎么活啊!”稍顷,老大娘擦擦泪水,眼里突然放光道:“可是,解放军来了,县里的干部来了,不但救了俺,还给搭了这个棚,送来了米面、锅碗、衣被,还说叫俺放心,要把俺养到老,把俺孙子给养大,还要培养他上大学咧……”
  是啊,老大娘朴实无华的话语,是发自肺腑的。地震无情人有情。
  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各级领导的组织领导、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共同凝铸了当时的抗震救灾大合唱。而灾区那位老大娘发自肺腑的、原汁原味的话语,不就是最生动的歌词吗?
  他们开始整理亲耳听到的这些群众语言。正巧,学校的黑板报上,也写出了不少群众自编的抗震口号和豪言壮语。李劫夫便一一抄录下来,同歌词作家洪源一起加工提炼,先谱上曲子自己哼唱,再把学生组织起来教唱。根据第一次学生试唱的结果,他又做了修改,然后再一次教学生唱,再一次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前后用了三四天时间,“天大地大”这首抗震歌曲就在牛桥中学诞生了。那优美的旋律、铿锵有力的节奏,不仅可以合唱、二重唱,还适合行进演唱,深受群众喜爱,很快唱遍了地震灾区。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立即风靡了全国,成为那个时代标志性的声音:“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河深海深不如阶级友爱深。毛泽东思想是革命的宝,谁要是反对它,谁就是我们的敌人!”   “党的恩情大”、“社会主义好”、“阶级友爱深”、“毛泽东思想是革命的宝”是当时最时尚的“流行语”,是人民发自内心的道白和呐喊,毛泽东思想成为自然劫难之后最强大的国家动员力量。
  在隆尧县采访时,许多地震亲历者对我说,当时,地震突发后,救援部队没来之前,第一时间里冲在最前面的,都是村里的党员干部。家是极震区马栏村,现今在畜牧局工作的袁英军还交给我一份他父亲袁桂锁生前写的一份长达9页的手迹材料,是记录他们村当时发生地震时,村民们相互展开自救时,村党支部成员和党员们是怎样发挥“冲锋在前”先锋模范作用的。在这里,我摘录出一段:“……支部书记薛书印每到一处,就指定脱险人员为负责人在村里包片抢救。民兵连长副支书何春所从倒塌的房子底下挣脱出来,没有先挖把自己抚养成人的哥嫂,马上组织民兵发挥突击队作用,挖出砸埋人员150多人,给救生增加了巨大的力量。党支部副书记段成林被挖出后右腿骨折,他手拄着木棒指挥群众挖人,自己不顾骨折伤势,跪着挖出10多人。副支书大队长赵路山被挖出后已经不省人事了,他苏醒后第一句话问:‘咱村的群众都挖出来了吗?’当知道活着的人全部脱离危险,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并用尽全身力气站起来,他连起三次都摔倒了,才知道自己两腿骨折,最后他拿了两根椽子当拐杖去看望受伤群众,检查挖人情况,每到一处就安慰死亡惨重的群众。可是赵路山,一家砸死了6口人,他把一滴滴悲痛的泪吞进了自己的肚子里,一直忍着心中的悲痛和骨折和疼痛忙忙碌碌地工作。共产党员薛老宾主动担任片长,一边指挥挖人,自己亲手挖出了7个人,使这片群众很快脱险大大减少了伤亡。共产党员籍文海一连挖出10多个人并组织成立了临时党小组,领导抗震救灾工作,共产党员何所堂不先挖自己的母亲而是将邻居何德发一家5口人全部挖出,他的手被苇箔划出一条条血口子仍在挖人,一连又挖出10多个人,还主动担任片长,组织群众挖人……”
  在白家寨村采访时,原村党支部委员、民兵连长国所成对我说:“地震的时候,我是在东屋睡的,屋里的檩条是东西向的,一醒来全成了南北向的,我和老伴在两根檩条中间,整个房顶都跑到了邻居家,可见地震的强度有多大。”回忆起当年的地震,国所成依然感慨万千……邻居把国所成挖出来以后,他没有顾得上去挖老婆孩子,而是只穿着一个裤衩就跑了出来,边跑边喊:“乡亲们,民兵同志们!谁也不要乱跑,就地挖人啊……”他每到一处,就马上指定民兵负责人,领导组织民兵抢救伤员,迅速展开互救,到上午9点多,活着的人都挖了出来,他才回家穿上了衣服。在回家的路上,他边走边想着如何安排群众生产,抢救伤员,稳定群众情绪。正走着,突然有一个熟悉的声音喊道:“所成,人都挖出来了,你快穿上衣服吧!”国所成一抬头,原来是他老婆。这时,他心想,非得挨一顿骂不可,因为他被救之后连妻子和孩子都没顾得挖就跑出去了。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妻子却拿出一件棉衣披在了他身上,并且温柔地说:“孩儿他爹,你是个党员,是个村干部,现在正是群众需要你的时候,冻坏了怎么和大家抗震救灾呢……”
  大地震期间,哪里有困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党员干部。
  劫夫在后来谈到这首歌曲的创作体会时,曾感慨地说:“正是全国人民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才凝铸出了这首抗震救灾大合唱。”
  50年来,《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一直是隆尧县久唱不衰的“县歌”。时至今日,在一些中老年歌咏队中,这首歌仍在被深情地咏唱。在如今流行的广场舞中,其动人、明快、优美、铿锵的旋律依然伴随着人们兴高采烈地舞步。
  在隆尧县牛桥中学的地震棚里,除了创作这首歌曲之外,劫夫和洪源还共同创作了20余首群众喜闻乐见的革命歌曲。
  周总理三次亲临邢台视察和慰问灾区人民的动人故事,也成为著名女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周思聪创作鼎盛时期的重要艺术资源,铸就了她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1978年,生于天津宁和县,时年39岁的周思聪来到邢台地区深入生活,沿着周总理当年走过的足迹,采访基层干部,与村民座谈,积累了大量素材,画了不计其数的速写,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回京后,她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高才生,并先后师从蒋兆和、叶浅予、李可染、刘凌沧、李苦禅等人从而练就出的精湛技艺,创作出了代表她这个时期最高艺术水平的巨幅国画《人民与总理》。这幅作品中的人物众多,姿态、表情各异。总理搀扶着一位白发的老妇人,周边围拢了许多乡亲,男女老少的表情凝重、悲痛,期盼的眼神催人泪下。画面右上方题写着:“俺们舍不得总理走,他说:‘重建家园后再来看你们。’如今灾区变成了新村,俺们大伙等啊盼啊,就盼着那一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构图上,左下是防震棚的一角,这块三角形的空白,既使画面不显得拥挤,同时又突出了人物群像的中心周总理的形象。描绘和艺术再现了灾区群众和周总理的亲密关系,反映了一种不忍割舍的伤痛之情,表达了亿万民众的心声。
  业内对《人民和总理》的评价是:“是一幅典型的主题性绘画。这幅画,采用写实的表现手法和中心式结构的造型方式,对历史与艺术的空间进行了双重开拓。个性与共性、典型化与具体化相统一的形象刻画和情境烘托,传达出一种悲痛、安慰、希望转换交织的复杂情绪。这不仅是特定场景下特殊情绪的展示,而且代表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普遍心态。艺术语言质朴凝练,充分展示了她深厚的写实功力和对画面的营构能力。此画在人们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共鸣,在中国画坛上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与总理》分别参加了“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第五届全国美展”及北京市美展,均获一等奖,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新时期的中国人物画创作,因为有了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而不再沉寂。于是,周思聪的名字与新时期的中国人物画创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她的《人民和总理》成为新时期中国人物画画坛的扛鼎之作。
  周总理在邢台大地震期间的三次之行,成就了周思聪这个“大画家”在美术界无可争辩的地位和高度。
  我的一位老领导和老同事韩喜增,也是因创作“周总理视察邢台地震”而成名的。那是1977年,河北省出版局委托韩喜增和施胜辰共同创作反映周总理在地震灾区与人民心连心感人故事的画作。当时韩喜增是在电影院画海报的一名临时工,接到创作任务后,他和施胜辰深入灾区采访3个多月,之后躲到邢台市西郊的朱庄水库招待所起草,又到石家庄地区平山县定稿完成。历时8个月,数易其稿,最终完成了53幅连环画《人民的好总理——敬爱的周总理在邢台地震灾区》。整套作品,从不同角度刻画出了敬爱的周总理在1966年视察邢台地震灾区、慰问受灾群众时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场景。该画作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在全国发行,影响巨大,当时的河北省出版局领导称此作为解放以来河北省画领袖题材画得最好的作品。由于那时没有稿费制度,全部是义务,河北省出版局领导考虑到他们的艰辛劳作,破例给他们寄去105元的“辛苦费”,而底稿留在了出版社。
  1980年,韩喜增报考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从河北人民出版社取回《人民的好总理》中画得最好的4幅上交学校,顺利进入了中央美院“年连系”,并任该班班长。
  韩喜增先生对我说:“要不是因为我画周总理的这套连环画,我上不了中央美院,我也成不了专业画家,也就没有我后来的成就。”韩喜增曾任邢台市文联副主席、邢台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是终生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施胜辰也因此走上专业美术之路,是我国美术教育一代宗师叶浅予的关门弟子、得意门生,后专攻中国戏剧人物画。
  两人都成为当今的著名画家。
  韩喜增和施胜辰创作的《人民的好总理》(原稿)这套手绘素描作品,在北京举行的“北京华晨2011年春季拍卖会”上,以47万元的高价竞拍成交。
  (作者系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散文百家》主编)
其他文献
《最优生活——从柏拉图到百忧解的幸福追求》,美国兰登书屋皇冠出版社2000年版。    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Mihaly Cs í kszentmih à lyi)在《心流》(Flow)一书里指出:尽管现代文明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对什么是幸福,现代人比之亚里斯多德的观点,并不见出高明。齐克森米哈里不满足于书斋加哲学式的幸福思考,在芝加哥大学开始了他数十年对幸福的心理学研究。精神分析学与社
她做了一本谁都不会去做的,可是其实又好像和谁都有关系的书。  陈祖芬,这位以报告文学扬名文坛的作家,沉浸在她的玩具世界里,用她的童心向世界传达真善美。  她这么写的时候,其实也在担心,这本书贯穿的真善美,会影响效益,因为现在讲真善美好像不很时尚了。  可是有什么关系呢?她所做的一切,倾注了她对这个世界的祈愿。  快乐是我们的目标  在《我的小小世界》一书里,陈祖芬将玩具搭建了各各不同的组合,拍了几
2016年8月18日上午,秋雨萧瑟,绵绵不绝,八宝山公墓在雨中显得格外安静,空旷,肃穆。只有近代史所及其相关单位数百人来到这里,送敬爱的步平先生最后一程。  步平1948年生于北京,名门之后,具有很好的知识背景。1967年,随着时代大潮,离开北京,前往北大荒,都说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1973年进入哈尔滨师范学院历史系读书。1978年进入黑龙江哲学社会研究所从事历史学研究,长期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直至
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电影人奉献出了十余部优秀的电影作品。除了以《百团大战》《开罗宣言》为代表的故事片之外,还有好几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电影,包括讲述山东抗日根据地往事的《根据地》,汇集了诸多首次面世的抗战影像资料的《燃烧的影像》,回顾文艺工作者在抗战中的奋斗与牺牲的《抗战中的文艺》等。讲述丰田盟军战俘营的《铁血残阳》,就是其中一部视角独特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由曾执导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只有在历经长时段的历史演变之后,才能彰显其原初的意义,使后人得以窥知,它的发生与否,它的基本方向,都与后来的历史息息相关。在晚清民初时期,无论是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都是这样的历史事件,并都镶嵌在中国文明的进程之中。  然而,政治事件与文明事件不同。政治事件带来一时的政治变革,文明事件则引发长久的文明动荡。政治事件只影响政治本身,文明事件直接改变人心。
从最近几年写的随笔、演讲之类文字中挑出十来篇,编成一个小册子,题名《我心依然》,准备编入上海图书馆科技文献出版社的“合众文丛”。“我心依然”,乍一听,像是流行歌曲,但仔细一想——也确实是流行歌曲——是一千多年前唐朝的流行歌曲,是老妪都解、满村传唱的大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从通俗这层意义上说,这题目切合我在博物馆从事的文化普及工作,虽然跟白乐天相比我当然不敢望其项背。白居易这首《访陶公旧宅》写他访问陶渊
我们是看金庸小说长大的。这个“我们”指的是我身边的我所熟悉的人,不敢随意泛化,以免有人觉得这家伙不自量力随意就想要代表谁;也不能缩小成“我”,因为我阅读金庸的经验本就来自“圈子”传阅,属于群体性阅读,而不是自己买了书一个人在书斋里静静地阅读。  在一些不以通俗小说尤其是武侠小说为然的道学家看来,读金庸或许显得不够档次。但是,在偏僻农村长大的我们,没有图书馆可去,更没有什么高档的内参可看,流行的且能
·壹·  从《西游记》的传播和接受来看,如果要为它找关键词,第一个就是“西游”,第二个是“取经”,第三个是“唐僧”。《西游记》各种早期的版本都以“西游”来称它,《西游释厄传》《西游原旨》《西游真诠》等,在它之前还有《西游记》杂剧,“西游”是故事的主线。“取经”则是“西游”的目的,而且这个故事有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的历史原型,在唐五代就产生《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这样文艺化的作品。唐僧即三藏法师则是西游取经
在本轮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尽管罗伯特·希勒、努里尔·鲁比尼等著名学者已经多次发出警告,尽管美联储手中早就掌握了次贷问题极其严重的证据,但是美国政界和金融界的决策者们却一再强调:“这一次情况有所不同。”  为什么在危机爆发之前,美国政府未能有效地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为什么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非常迟缓无力?诺兰·麦卡蒂、基思·普尔和霍华德·罗森塔尔认为,关键在于金融泡沫背后的政治泡沫
日前邮差送来一件寄自浙江海宁的书包裹,打开一看,不觉令人分外眼亮。原来这是一册我盼望已久,却没想到已悄然问世的工具书——《二十世纪日记知见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版),全书44万余字,编著者为当代海昌学者虞坤林先生。  众所周知,由于日记文体固具的“私密性”,因此,它往往是以手稿本的形式“藏于家”,获得刊印出版的概率是相当小的,要有,也是名流时贤的“专利”。周氏弟兄说过:“日记与尺牍是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