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指出,在纸笔测试中,科学探究的考查应依赖于真实的、有探究价值的、符合学生探究的科学问题,使评价真正考查出学生理解的深度和能力的水平.因此,命制探究性取向的试题,落实课标对科学探究评价的要求,一直是各省市中考命题人员的追求.现结合多次参加台州市中考命题的体会,就此谈些看法,旨在交流探讨.
1 构筑试题空间模型
考试的本质是推测考生的心理结构——能力.在纸笔测试时,试题中的情境刺激考生,涉及的学科内容唤醒相应的储存,规定的应答形式激活考生的心智,作答情况展示了考生的心理结构.可见,推测心理结构是试题的任务,刺激情境、应答形式、学科背景是构成试题的基本要素.因此,在命制初中科学探究性取向试题时,我们构建了如图所示的三维空间模型,具体阐释如下:
1.1 探究能力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的核心是探究,科学探究的方式和过程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但具有一些基本要素,如: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解释、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等.许多学者认为科学研究的过程其实也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并提出了多种“问题解决”模式,科学研究中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如下:
综合分析科学研究中问题解决的过程,以及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我们认为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在纸笔测试时可从推测以下四种能力入手:①认识问题和提出假说的能力;②研究计划的设计和实行的能力;③研究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能力;④推出结论和评价能力,上述能力即为探究性取向试题的落脚点.
1.2 研究情境
科学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科学情境主要有以下层次:个人和家庭、社区(公共的)情境、世界生活(全球的)情境、历史相关性的情境.目前, PISA测试也重在考察年轻人用知识和技能来应对真实生活中挑战的能力.因此,我们倡导探究性取向试题的情境应源自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或生产与社会,或自然与历史,以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自身接触的事物,关注科学、社会、技术、自然的和谐发展,客观地看待科学史实,考查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创造性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1.3 背景知识
试题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应立足于初中科学课程的内容领域,具体为: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在这些领域中,作为探究性取向试题所涉及的背景知识,最好是《考试说明》所要求的、对学生后续学习起重要作用、学科的主干核心知识.这样,利于引导师生以发散的思维深入关注核心知识,以探究的方式处理教学内容,引领教师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当然,个别试题的背景知识超越初中科学课程要求,体现考试也是学习的理念,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未尝不可,但在整卷中所占的比例需控制得当.
2 试题命制的举例与反思
现以2011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台州市卷)为例,交流初中科学探究性取向试题的命制意图与考后思考.
例1 (第16题)科学家通过比较如图与马相似动物的骨骼化石,以及它们的生存时期,认为它们是现代马的祖先.科学家不能直接从图中获得的演化证据是
A.腿骨结构大部分相同 B.足趾个数逐渐减少
C.中足趾逐渐变得发达 D.遗传物质基本相近
参考答案 D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资料、识别证据的能力.以科学家比较化石、推测生物演化历程为情境,考生通过分析比较骨骼化石资料,识别演化证据,试图在推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体会生物学家的部分工作方法.
【预测难度】 0.70
【实测难度】 0.87
【考后反思】 本题涉及了化石、生物演化、遗传物质等背景知识,没有超越初中科学要求,题干叙述、资料呈现清晰易懂,选项干扰性较弱,有效地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实现了考查目的.
例2 (第31题)如右图是一枚简单的液体燃料火箭结构图,小明所在班级以“火箭中的科学奥秘”为主题开展了系列活动.
(1)模拟火箭升空的原理:三组同学分别进行了下列活动,其中现象产生的原理与火箭升空相同的有______。
(2)验证火箭顶部圆锥形能减少摩擦:某同学利用不吸水、硬质的纸张,制成等质量、密封的圆锥体和长方体,在同一高度让两者同时自由下落,如图所示.
①为比较两者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他们需观察______;
②为使实验效果更明显,下列措施可以采用的有_______.
A.在更高处让两物体自由下落
B.用木头替代纸张进行实验
C.让两物体在水中自由上浮
参考答案 (1)A、B(写对一项得1分,有错答不得分) (2)①两者落地的先后 ②A.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原理分析、实验设计等能力.第1小题以火箭的升空原理为主题,把相关小实验置于一起,考生需先分析原理再归类选择,试图体现高科技产品与普通小实验在原理上的一致性;第2小题采用控制变量的方式模拟探究火箭顶部外形设计优势,以实验效果为视角,从效果转换、方案改进两角度入手,考查实验的设计能力.整题关注当代科技、突显实验探究,期望建立联系,进行有意义的探究.
【预测难度】 0.67,0.56,0.55.
【实测难度】 0.64,0.71,0.46.
【考后反思】 本题有两处争议,一是“减小摩擦”还是“减小阻力”,两者谁表述更为妥当.其实,前者从性质角度表述,后者从效果角度表述,本题若讲阻力,则包括火箭重力、空气摩擦力两部分,为排除重力,我们选择前者.二是圆锥体和长方体应补充条件“等体积”,使水中所受浮力相同,这确是命题的疏忽,故第(2)②小题参考答案由AC变为A,而许多优秀学生则认为,控制条件是约定俗成的,且水中时长方体体积略大也可,因此,该小题在考查效度上受到了影响.可见,命题时应严谨严谨再严谨.
例3 (第33题)小明在欣赏圣诞树上的小彩灯时发现,各小彩灯的连接方式为串联,当其中一只灯丝熔断,其他彩灯却仍能发光,如图甲,这是为什么呢?他仔细观察灯泡的构造如图乙,查阅得知细金属丝表面涂有绝缘物质;取一只完好的彩灯,按图丙电路进行实验,电源电压为7.5 V,数据及现象记录如下表: (1)第4次实验电流表示数如图丁,其读数为______安;
(2)从数据中发现,通过彩灯的电流与电压不成正比,其原因是______;
(3)能证实灯丝支架与细金属丝之间有绝缘物质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
(4)请依据彩灯结构及实验现象,推测彩灯串中一只灯丝熔断其他彩灯却仍能发光的原因是 ______.
参考答案 (1)0.18 (2)彩灯电阻因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提到电阻发生变化等类似答案均给分) (3)第6次实验时灯丝两端电压等于电源电压(或7.5 V) (4)在220 V(较高电压)下,细金属丝表面的绝缘层被击穿 (提到绝缘体变成导体等其它类似答案均给分;不提到电压扣1分)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读数、分析、论证、推测等能力.素材源自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节日小彩灯的结构,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彩灯构造,围绕实验结果、彩灯构造,依次从电表读数、现象归因、证据识别、推测判断等角度设问,考查不同能力,难度逐题提高,旨在引导教师关注教材探究,变通思维顺逆,强化实验论证,夯实科学推测;同时,以节日彩灯为素材,也希望能多开展真实而有意义的探究.
【预测难度】 0.81,0.58,0.42,0.38.
【实测难度】 0.69,0.37,0.21,0.14.
【考后反思】 各小题得分率均偏低,效度稍不足.第1、2小题说明我们需继续强化学生基本技能,第3、4小题均于真实情境中考查相应能力,第3小题需将绝缘与断路类比,将实际问题转换为科学问题,综合电路连接与实验现象,第4小题需综合甲乙两图信息及实验数据现象,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猜测,对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转换能力要求较高,可见,培育上述能力应是我们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
例4 (第34题)19世纪中叶,欧洲产妇在医院分娩的死亡率比在家中分娩高很多.塞曼尔维斯偶然发现,一位医生在解剖尸体时划伤手指,不久就死亡,其症状与产妇死亡一样.他怀疑产妇尸体中有一种“尸体物质”,经医生的手或手术器具,会进入分娩产妇体内.经观察试验,了解到以下信息:
A.医院对手术器械不消毒,医生在手术和解剖尸体时不戴手套.
B.维也纳总医院的第一妇产科医生解剖尸体后常直接从解剖室去帮助产妇分娩,第二妇产科医生无需解剖尸体.
C.塞曼尔维斯要求对手术器械进行消毒,助产医生在进病房之前用氯水消毒液清洗双手,消毒前后医院产妇死亡率变化情况如下表:
(1)下列各项中,肯定不是塞曼尔维斯医生认为的“尸体物质”是________;
A.病毒 B.细菌 C.真菌 D.水
(2)分析维也纳总医院产妇死亡率统计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
(3)根据上述材料,19世纪中叶欧洲产妇死亡率医院分娩高于家中分娩,其原因是________;
(4)如今,医院手术器械消毒常用0.5%的亚硝酸钠溶液,又称新结尔灭溶液.现需配置2000克0.5%亚硝酸钠溶液,需要亚硝酸钠多少克?________.
参考答案 (1)D(2分) (2)用氯水消毒能降低产妇的死亡率(第一产科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或消毒前第一产科的产妇死亡率远高于第二产科;或消毒后两产科死亡率相近等类似答案均给分)(2分) (3)医院产妇接触尸体物质的机率比在家高;(医院通过医生传播尸体物质到产妇的机率比家高;或医生接触尸体而不消毒增加了传给产妇尸体物质的机率等类似答案均给分.)(2分) (4)10克(2分)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猜测、得出结论、综合分析、溶液计算等能力.以真实医学史实案例为素材,于真实情境考查分析计算能力,意在引导关注真实生活;第1小题考查猜测,力求有依据,避免乱猜;第2小题要求分析表格信息,得出相应结论;第3小题要求解释异常医学现象,意在考查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变量控制思想;第4小题信息承接历史,体现医学进步,进行溶液配制计算.
【预测难度】 0.86,0.62,0.53,0.70.
【实测难度】 0.79,0.73,0.48,0.71.
【考后反思】 得分情况较为合理,关注真实生活、提升综合分析能力是教学的生长点.
3 试题命制的注意事项
3.1 素材选择要公平
公平,是考试的要义,也是命题的起点.试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因民族、地域、风俗、性别等差异导致评价结果的偏差.如何实现相对的公平呢?首先,研究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应是公平、均等的,可以选择大家都熟悉的,也可以选择大家都不熟悉的;其次,背景知识也应是学生熟知的,或是没有理解障碍的.如,例1的由骨骼化石推测演化历程、例4的医学案例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较为陌生,例2的液体火箭、例3的节日小彩灯源自教材,情境就较为熟悉,背景知识均为考生熟知.
3.2 考查落点要准确
探究性取向试题推测的心理结构是探究能力.即考生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回忆知识的过程.因此,编写提出问题时,首先,要合理设置提问角度,即问题的切入点;其次,要有适当的过渡语言将问题从情境中自然延伸出来.如,例4第1问是猜测、第2问是分析表格信息、第3问是解释异常医学现象、第4问是溶液配制计算,可见,前三问考查的是探究能力,而最后一问不是考查探究能力,故该题置于“分析计算题”之中.
3.3 试题打磨要仔细
命题好比雕刻,每一题均需进行多轮打磨,力求成为一件艺术品.首先,反复推敲问题情境是否清晰准确,考查角度有无价值,设问方式有无歧义,表达是否简练易懂,图表是否精准美观,评分标准是否科学合理.其次,要揣摩考生的解题思路,推测考生的可能答案,消除无意义障碍,力求考查真实有效.最后,估计试题难度,精心修饰试题.通常,不同难度试题的问题表征如图,问题情境(障碍)简单明了,解答路径清晰,试题简单;问题情境复杂,解答路径曲折,试题就难.
3.4 整卷分布要均衡
探究能力涉及多个方面的心智水平,考查时应力求均衡体现;在一份试卷中,通常有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分析计算题等题型,探究性取向试题可广泛分布于每一题型中.因此,在命制试题时,需综合考虑各类题型的特点,统筹安排各种探究能力的考查力度,力求不重复设问、均衡考查、重点突出.如,例1为选择题,考查能力较为单一;例2、例3以实验来探究火箭原理外形、节日彩灯构造,在问题解决的过程考查多种能力,便适于作为实验探究题.
1 构筑试题空间模型
考试的本质是推测考生的心理结构——能力.在纸笔测试时,试题中的情境刺激考生,涉及的学科内容唤醒相应的储存,规定的应答形式激活考生的心智,作答情况展示了考生的心理结构.可见,推测心理结构是试题的任务,刺激情境、应答形式、学科背景是构成试题的基本要素.因此,在命制初中科学探究性取向试题时,我们构建了如图所示的三维空间模型,具体阐释如下:
1.1 探究能力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的核心是探究,科学探究的方式和过程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但具有一些基本要素,如: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解释、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等.许多学者认为科学研究的过程其实也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并提出了多种“问题解决”模式,科学研究中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如下:
综合分析科学研究中问题解决的过程,以及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我们认为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在纸笔测试时可从推测以下四种能力入手:①认识问题和提出假说的能力;②研究计划的设计和实行的能力;③研究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能力;④推出结论和评价能力,上述能力即为探究性取向试题的落脚点.
1.2 研究情境
科学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科学情境主要有以下层次:个人和家庭、社区(公共的)情境、世界生活(全球的)情境、历史相关性的情境.目前, PISA测试也重在考察年轻人用知识和技能来应对真实生活中挑战的能力.因此,我们倡导探究性取向试题的情境应源自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或生产与社会,或自然与历史,以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自身接触的事物,关注科学、社会、技术、自然的和谐发展,客观地看待科学史实,考查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创造性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1.3 背景知识
试题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应立足于初中科学课程的内容领域,具体为: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在这些领域中,作为探究性取向试题所涉及的背景知识,最好是《考试说明》所要求的、对学生后续学习起重要作用、学科的主干核心知识.这样,利于引导师生以发散的思维深入关注核心知识,以探究的方式处理教学内容,引领教师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当然,个别试题的背景知识超越初中科学课程要求,体现考试也是学习的理念,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未尝不可,但在整卷中所占的比例需控制得当.
2 试题命制的举例与反思
现以2011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台州市卷)为例,交流初中科学探究性取向试题的命制意图与考后思考.
例1 (第16题)科学家通过比较如图与马相似动物的骨骼化石,以及它们的生存时期,认为它们是现代马的祖先.科学家不能直接从图中获得的演化证据是
A.腿骨结构大部分相同 B.足趾个数逐渐减少
C.中足趾逐渐变得发达 D.遗传物质基本相近
参考答案 D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资料、识别证据的能力.以科学家比较化石、推测生物演化历程为情境,考生通过分析比较骨骼化石资料,识别演化证据,试图在推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体会生物学家的部分工作方法.
【预测难度】 0.70
【实测难度】 0.87
【考后反思】 本题涉及了化石、生物演化、遗传物质等背景知识,没有超越初中科学要求,题干叙述、资料呈现清晰易懂,选项干扰性较弱,有效地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实现了考查目的.
例2 (第31题)如右图是一枚简单的液体燃料火箭结构图,小明所在班级以“火箭中的科学奥秘”为主题开展了系列活动.
(1)模拟火箭升空的原理:三组同学分别进行了下列活动,其中现象产生的原理与火箭升空相同的有______。
(2)验证火箭顶部圆锥形能减少摩擦:某同学利用不吸水、硬质的纸张,制成等质量、密封的圆锥体和长方体,在同一高度让两者同时自由下落,如图所示.
①为比较两者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他们需观察______;
②为使实验效果更明显,下列措施可以采用的有_______.
A.在更高处让两物体自由下落
B.用木头替代纸张进行实验
C.让两物体在水中自由上浮
参考答案 (1)A、B(写对一项得1分,有错答不得分) (2)①两者落地的先后 ②A.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原理分析、实验设计等能力.第1小题以火箭的升空原理为主题,把相关小实验置于一起,考生需先分析原理再归类选择,试图体现高科技产品与普通小实验在原理上的一致性;第2小题采用控制变量的方式模拟探究火箭顶部外形设计优势,以实验效果为视角,从效果转换、方案改进两角度入手,考查实验的设计能力.整题关注当代科技、突显实验探究,期望建立联系,进行有意义的探究.
【预测难度】 0.67,0.56,0.55.
【实测难度】 0.64,0.71,0.46.
【考后反思】 本题有两处争议,一是“减小摩擦”还是“减小阻力”,两者谁表述更为妥当.其实,前者从性质角度表述,后者从效果角度表述,本题若讲阻力,则包括火箭重力、空气摩擦力两部分,为排除重力,我们选择前者.二是圆锥体和长方体应补充条件“等体积”,使水中所受浮力相同,这确是命题的疏忽,故第(2)②小题参考答案由AC变为A,而许多优秀学生则认为,控制条件是约定俗成的,且水中时长方体体积略大也可,因此,该小题在考查效度上受到了影响.可见,命题时应严谨严谨再严谨.
例3 (第33题)小明在欣赏圣诞树上的小彩灯时发现,各小彩灯的连接方式为串联,当其中一只灯丝熔断,其他彩灯却仍能发光,如图甲,这是为什么呢?他仔细观察灯泡的构造如图乙,查阅得知细金属丝表面涂有绝缘物质;取一只完好的彩灯,按图丙电路进行实验,电源电压为7.5 V,数据及现象记录如下表: (1)第4次实验电流表示数如图丁,其读数为______安;
(2)从数据中发现,通过彩灯的电流与电压不成正比,其原因是______;
(3)能证实灯丝支架与细金属丝之间有绝缘物质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
(4)请依据彩灯结构及实验现象,推测彩灯串中一只灯丝熔断其他彩灯却仍能发光的原因是 ______.
参考答案 (1)0.18 (2)彩灯电阻因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提到电阻发生变化等类似答案均给分) (3)第6次实验时灯丝两端电压等于电源电压(或7.5 V) (4)在220 V(较高电压)下,细金属丝表面的绝缘层被击穿 (提到绝缘体变成导体等其它类似答案均给分;不提到电压扣1分)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读数、分析、论证、推测等能力.素材源自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节日小彩灯的结构,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彩灯构造,围绕实验结果、彩灯构造,依次从电表读数、现象归因、证据识别、推测判断等角度设问,考查不同能力,难度逐题提高,旨在引导教师关注教材探究,变通思维顺逆,强化实验论证,夯实科学推测;同时,以节日彩灯为素材,也希望能多开展真实而有意义的探究.
【预测难度】 0.81,0.58,0.42,0.38.
【实测难度】 0.69,0.37,0.21,0.14.
【考后反思】 各小题得分率均偏低,效度稍不足.第1、2小题说明我们需继续强化学生基本技能,第3、4小题均于真实情境中考查相应能力,第3小题需将绝缘与断路类比,将实际问题转换为科学问题,综合电路连接与实验现象,第4小题需综合甲乙两图信息及实验数据现象,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猜测,对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转换能力要求较高,可见,培育上述能力应是我们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
例4 (第34题)19世纪中叶,欧洲产妇在医院分娩的死亡率比在家中分娩高很多.塞曼尔维斯偶然发现,一位医生在解剖尸体时划伤手指,不久就死亡,其症状与产妇死亡一样.他怀疑产妇尸体中有一种“尸体物质”,经医生的手或手术器具,会进入分娩产妇体内.经观察试验,了解到以下信息:
A.医院对手术器械不消毒,医生在手术和解剖尸体时不戴手套.
B.维也纳总医院的第一妇产科医生解剖尸体后常直接从解剖室去帮助产妇分娩,第二妇产科医生无需解剖尸体.
C.塞曼尔维斯要求对手术器械进行消毒,助产医生在进病房之前用氯水消毒液清洗双手,消毒前后医院产妇死亡率变化情况如下表:
(1)下列各项中,肯定不是塞曼尔维斯医生认为的“尸体物质”是________;
A.病毒 B.细菌 C.真菌 D.水
(2)分析维也纳总医院产妇死亡率统计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
(3)根据上述材料,19世纪中叶欧洲产妇死亡率医院分娩高于家中分娩,其原因是________;
(4)如今,医院手术器械消毒常用0.5%的亚硝酸钠溶液,又称新结尔灭溶液.现需配置2000克0.5%亚硝酸钠溶液,需要亚硝酸钠多少克?________.
参考答案 (1)D(2分) (2)用氯水消毒能降低产妇的死亡率(第一产科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或消毒前第一产科的产妇死亡率远高于第二产科;或消毒后两产科死亡率相近等类似答案均给分)(2分) (3)医院产妇接触尸体物质的机率比在家高;(医院通过医生传播尸体物质到产妇的机率比家高;或医生接触尸体而不消毒增加了传给产妇尸体物质的机率等类似答案均给分.)(2分) (4)10克(2分)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猜测、得出结论、综合分析、溶液计算等能力.以真实医学史实案例为素材,于真实情境考查分析计算能力,意在引导关注真实生活;第1小题考查猜测,力求有依据,避免乱猜;第2小题要求分析表格信息,得出相应结论;第3小题要求解释异常医学现象,意在考查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变量控制思想;第4小题信息承接历史,体现医学进步,进行溶液配制计算.
【预测难度】 0.86,0.62,0.53,0.70.
【实测难度】 0.79,0.73,0.48,0.71.
【考后反思】 得分情况较为合理,关注真实生活、提升综合分析能力是教学的生长点.
3 试题命制的注意事项
3.1 素材选择要公平
公平,是考试的要义,也是命题的起点.试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因民族、地域、风俗、性别等差异导致评价结果的偏差.如何实现相对的公平呢?首先,研究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应是公平、均等的,可以选择大家都熟悉的,也可以选择大家都不熟悉的;其次,背景知识也应是学生熟知的,或是没有理解障碍的.如,例1的由骨骼化石推测演化历程、例4的医学案例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较为陌生,例2的液体火箭、例3的节日小彩灯源自教材,情境就较为熟悉,背景知识均为考生熟知.
3.2 考查落点要准确
探究性取向试题推测的心理结构是探究能力.即考生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回忆知识的过程.因此,编写提出问题时,首先,要合理设置提问角度,即问题的切入点;其次,要有适当的过渡语言将问题从情境中自然延伸出来.如,例4第1问是猜测、第2问是分析表格信息、第3问是解释异常医学现象、第4问是溶液配制计算,可见,前三问考查的是探究能力,而最后一问不是考查探究能力,故该题置于“分析计算题”之中.
3.3 试题打磨要仔细
命题好比雕刻,每一题均需进行多轮打磨,力求成为一件艺术品.首先,反复推敲问题情境是否清晰准确,考查角度有无价值,设问方式有无歧义,表达是否简练易懂,图表是否精准美观,评分标准是否科学合理.其次,要揣摩考生的解题思路,推测考生的可能答案,消除无意义障碍,力求考查真实有效.最后,估计试题难度,精心修饰试题.通常,不同难度试题的问题表征如图,问题情境(障碍)简单明了,解答路径清晰,试题简单;问题情境复杂,解答路径曲折,试题就难.
3.4 整卷分布要均衡
探究能力涉及多个方面的心智水平,考查时应力求均衡体现;在一份试卷中,通常有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分析计算题等题型,探究性取向试题可广泛分布于每一题型中.因此,在命制试题时,需综合考虑各类题型的特点,统筹安排各种探究能力的考查力度,力求不重复设问、均衡考查、重点突出.如,例1为选择题,考查能力较为单一;例2、例3以实验来探究火箭原理外形、节日彩灯构造,在问题解决的过程考查多种能力,便适于作为实验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