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xy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5月威海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共36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36例患者中,行单纯介入栓塞22例,行单纯开颅手术夹闭9例,5例行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手术。以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手术治疗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结局。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评估影像学结局。

结果

行单纯介入栓塞的22例患者中,完全栓塞21例;行单纯开颅手术夹闭的9例患者中,成功夹闭8例;5例应用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的患者均成功吻合血管并达到完全栓塞。36例患者中,9例术后存在非新发的神经功能缺失,1例术后死亡。35例患者出院时的GOS为:Ⅴ级18例,Ⅳ级14例,Ⅲ级3例。35例患者术后2周复查CTA或DSA,显示动脉瘤均消失。术后3~12个月的影像学随访结果显示,动脉瘤复发3例(8.6%),均为行介入栓塞的患者;其余32例未见动脉瘤复发。34例获临床随访1年,mRS 0~1分21例,2分8例,3分3例,4分1例,5分1例,预后良好率为85.3%(29/34);失访1例。

结论

根据具体病情采用介入栓塞术、开颅夹闭术或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治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预后较好,动脉瘤复发率低。

其他文献
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好发于椎动脉与PICA的分叉部,由于位置深在,并涉及脑干等重要结构,故手术的致残率、致死率较高。通常,采用血管内治疗。但是,开颅夹闭术具有清除颅内血肿、无新增占位效应及术后无需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等优点,得到诸多业内人士的认可。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枕下远外侧入路夹闭术治疗的10例PIC
期刊
3D生物打印作为新型生物制造技术在高分辨率生物三维结构制造方面具备独有的优势。过去10年间,该技术在器官和疾病模型的建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肿瘤体外模型研究通常为2D平面培养模型,细胞缺乏肿瘤微环境滋养,实验结果存在一定偏差。3D生物打印技术通过精确重塑肿瘤的异质性和肿瘤微环境的多样性,在癌症的发生、细胞增殖、转移及药物反应等研究方面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对3D生物打印技术在神经系统肿瘤实
期刊
随着新理念、新技术的出现及发展,脑血管搭桥术的适应证、技术及治疗策略也随之出现了重大变化。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本文结合近年来脑血管搭桥技术的新进展,对其主要技术和策略进行多中心总结,其中着重叙述脑血管搭桥术的分类、术前准备、术中处理、常见搭桥方法、术后处理,并对常用的颞浅动脉搭桥术、颌内动脉搭桥术的方法做简要概述。
期刊
目的探讨保留不同程度的再生面神经对面神经-舌下神经侧-侧吻合术后大鼠眼轮匝肌功能重建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分组的方法,将40只大鼠分为4组(每组10只),4组大鼠均行面神经钳夹线拴损伤及面神经-舌下神经侧-侧吻合术(简称吻合术)。术后3个月,A组(对照组):模型建立后不做任何处理;B组:横截断结扎线近头端面神经1/3部分;C组:横截断结扎线近头端面神经2/3部分;D组:于面神经结扎线近头端全部离
目的探讨术中唤醒直接电刺激在运动区胶质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7月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4例位于运动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位于左侧16例,右侧18例;肿瘤位于辅助运动区或运动前区23例,中央叶9例,从辅助运动区或运动前区侵袭到中央叶2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术中唤醒技术,神经导航和(或)术中超声定位病变位置,直接电刺激定位皮质和皮质下重要功能区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完全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神经外科(18例)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14例)采用经皮脊柱内镜完全可视化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的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复查腰椎MRI,并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目的探讨伴有间脑综合征的视路胶质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例伴有间脑综合征的视路胶质瘤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就诊年龄为8.0~42.0个月;均在1岁前出现体重不增的现象,且入院时患儿已出现极度消瘦的恶病质状态。8例患儿就诊时的体重为5.5~11.5 kg,其年龄别体重Z评分均<-2。8例视路胶质瘤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低级别脑胶质瘤是致痫性最强的脑肿瘤类型之一。癫痫作为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会导致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脑胶质瘤的部位、组织学类型及分子病理学特征等均与癫痫发作有关,患者的年龄、癫痫类型、癫痫病程、手术切除范围及抗癫痫药物等也可能影响癫痫发作。此外,癫痫发作与患者的预后和疾病的变化密切相关,充分了解影响癫痫发作的因素,更好地延长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期、减少癫痫发作、提
期刊
目的探讨mTOR信号通路在脑胶质瘤相关癫痫(GAS)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患者中,9例存在GAS,另3例不存在。所有患者均采用肿瘤切除术治疗,术中均留取肿瘤组织、瘤周组织及瘤周正常组织标本。采用脑片膜片钳记录组织标本的神经电生理情况,以明确是否存在GAS病灶;之后行蛋白质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以判断m
目的探讨岛叶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和影响预后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3年6月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CGGA)数据库中44例岛叶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肿瘤切除术,术后27例接受放、化疗联合治疗,另17例未接受。总结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是否存在癫痫发作史、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突变、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甲基化、肿瘤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