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培养内心听觉的必要性
音乐内心听觉一词在音乐界早已知晓,它意指在内心(实际是头脑)所进行的音乐活动,尤其是内心听觉活动,它所涉及的心理过程主要是听觉意象,不过与感知、记忆以至想象和情感等心理过程亦有相当联系。它不同于狭义的内在听觉,不是孤立地对某种声音产生听觉意象,它是对音乐整体产生的听觉意象,甚至还要超出这个范围。
听觉是以音乐感知为基础,按音乐进行的规律,将不同音高、音值、音色的乐音按一定形式组织在一起的活动。具备良好的听觉,通常是评价音乐才能的标准之一,这不仅仅指一般意义上的听觉,主要是指演奏者对作品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方面的想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而言,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其中没有看得见的形象,它也不是用文字和概念来表达的。作为一名手风琴演奏者,对作品的把握与理解,从技术到音乐都要通过个人的听觉鉴别来最后组合成形,内心听觉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听觉,不是狭义上的“听得到” ,而是积极客观的内心听觉。培养积极的内心听觉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讲演奏是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在尊重作者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识谱,准确的把作品演奏下来,但这只是第一步,也是基础的一步。接下来就是要对音乐作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与理解,探究作曲家的生平、创作思想、创作意图、创作手法、作品创作的背景、所处的年代以及所属风格、流派等等,在深刻理解了作品内涵的情况下,对作品的演奏风格有个大体的界定,才能着手去处理音乐,将作曲家的思想与自身的思想相融合,真正的把演奏技术和音乐表达融为一体。
《乐记》载:“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蝉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怀有不同的心情,自然就会表达出不同的声音。可见,声音包含在丰富的感情里面,没有感情的声音是不能够打动人的,没有感情的音乐是苍白的。作为演奏者,演奏出的音乐首先要打动自己,才有可能会打动观众。只有积极聆听自己的演奏,才能去控制音高、音长、音色、音量的变化,使音乐更生动的表达出来。在没有任何控制下演奏出的声音,是不负责任的声音。我国当代二胡演奏家刘长福对音乐内心听觉的体会作如下的叙述:“音乐内心听觉在二胡演奏中的一般情况是,在学习二胡演奏时期先把各种演奏技巧(音准、音色、运弓、揉弦等)、感情和风格等在内心一一积累起来;以后在演奏时,在内心听觉的提示和引导下,把各种技巧和感情等表现出来。”
可见,对于一名乐器演奏者来说,有无内心听觉直接关系到演奏的质量,要想成为一名好的演奏者,培养积极的内心听觉是十分必要的。
二、演奏中培养运用内心听觉的能力
演奏者作为第一听众,“听”显得尤为重要,内心听觉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关键。培养内心听觉首先要多“听”,通过外部听觉的大量积累来实现,多听著名演奏家的演奏,把握什么样的声音是好的、对的,只有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提高内心对声音的标准。当内心对声音有了正确的标准时,作为演奏者,应主动地在演奏时对声音有预先的想象,通过各种演奏技巧来实现内心对声音的要求。以手风琴为例,如触键、音准、风箱等技巧的运用。要养成用耳朵倾听的习惯,“倾听”是演奏者最基本的素质,只有听到了不足,才能及时纠正,才可能不断提高。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把“听”分为两个过程,首先是演奏前对声音的预先想象,其次是演奏后对声音的判断鉴别。这两个过程同等重要,是不可分割的。
在训练内心听觉的过程中,可能遇到下面几种问题:
第一,消极听觉。在演奏中不注意聆听,内心没有音乐,唱谱训练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歌唱是最直接表达情感的方式,带着表情的演唱可以引导我们演奏中的情绪,通过唱谱感受旋律的变化与乐句间的“呼吸”,就像我们讲话需要呼吸一样,音乐也同样需要呼吸,选择呼吸的位置也是相当重要的,与朗诵中的断句相似,呼吸位置不同,演奏出的效果也大相径庭。通过唱谱触动演奏者内心的感受,在演奏中由消极听觉转为积极主动地听觉。
第二,对声音没有预盼。在演奏某首乐曲前,旋律在心中没有预先的想象,势必在演奏中对声音的要求只能凭感觉随意发挥,这是不严谨不可靠的。如果演奏者看着乐谱内心对声音没有想象,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听音像资料来实现。将对乐谱的理论分析与听到的音像资料相结合,可以帮助演奏者达到内心对声音的预盼。
第三,听觉不够客观。指演奏者本身并不能听出演奏中声音的不足,不能正确地去鉴别声音,导致不能控制音色的变化,使练习过程陷入“没得可练”的局面。解决这一问题,通常使用录音设备客观的记录演奏过程,演奏者作为听众去听,往往可以听出声音存在的问题,了解问题所在之后,对声音的不足有了预先的想象,再次练习时可避免错误的重复。
积极探索和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演奏者取得成功的必要手段,进行有针对的训练培养和发展内心听觉能力,是提高演奏者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积极客观的内心听觉将良好的音乐感觉与技术技巧相统一,使演奏者具备良好演奏效果的能力。笔者这篇粗浅的文稿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有益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普凯元.音乐内心听觉的心理学原理[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6)
音乐内心听觉一词在音乐界早已知晓,它意指在内心(实际是头脑)所进行的音乐活动,尤其是内心听觉活动,它所涉及的心理过程主要是听觉意象,不过与感知、记忆以至想象和情感等心理过程亦有相当联系。它不同于狭义的内在听觉,不是孤立地对某种声音产生听觉意象,它是对音乐整体产生的听觉意象,甚至还要超出这个范围。
听觉是以音乐感知为基础,按音乐进行的规律,将不同音高、音值、音色的乐音按一定形式组织在一起的活动。具备良好的听觉,通常是评价音乐才能的标准之一,这不仅仅指一般意义上的听觉,主要是指演奏者对作品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方面的想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而言,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其中没有看得见的形象,它也不是用文字和概念来表达的。作为一名手风琴演奏者,对作品的把握与理解,从技术到音乐都要通过个人的听觉鉴别来最后组合成形,内心听觉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听觉,不是狭义上的“听得到” ,而是积极客观的内心听觉。培养积极的内心听觉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讲演奏是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在尊重作者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识谱,准确的把作品演奏下来,但这只是第一步,也是基础的一步。接下来就是要对音乐作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与理解,探究作曲家的生平、创作思想、创作意图、创作手法、作品创作的背景、所处的年代以及所属风格、流派等等,在深刻理解了作品内涵的情况下,对作品的演奏风格有个大体的界定,才能着手去处理音乐,将作曲家的思想与自身的思想相融合,真正的把演奏技术和音乐表达融为一体。
《乐记》载:“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蝉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怀有不同的心情,自然就会表达出不同的声音。可见,声音包含在丰富的感情里面,没有感情的声音是不能够打动人的,没有感情的音乐是苍白的。作为演奏者,演奏出的音乐首先要打动自己,才有可能会打动观众。只有积极聆听自己的演奏,才能去控制音高、音长、音色、音量的变化,使音乐更生动的表达出来。在没有任何控制下演奏出的声音,是不负责任的声音。我国当代二胡演奏家刘长福对音乐内心听觉的体会作如下的叙述:“音乐内心听觉在二胡演奏中的一般情况是,在学习二胡演奏时期先把各种演奏技巧(音准、音色、运弓、揉弦等)、感情和风格等在内心一一积累起来;以后在演奏时,在内心听觉的提示和引导下,把各种技巧和感情等表现出来。”
可见,对于一名乐器演奏者来说,有无内心听觉直接关系到演奏的质量,要想成为一名好的演奏者,培养积极的内心听觉是十分必要的。
二、演奏中培养运用内心听觉的能力
演奏者作为第一听众,“听”显得尤为重要,内心听觉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关键。培养内心听觉首先要多“听”,通过外部听觉的大量积累来实现,多听著名演奏家的演奏,把握什么样的声音是好的、对的,只有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提高内心对声音的标准。当内心对声音有了正确的标准时,作为演奏者,应主动地在演奏时对声音有预先的想象,通过各种演奏技巧来实现内心对声音的要求。以手风琴为例,如触键、音准、风箱等技巧的运用。要养成用耳朵倾听的习惯,“倾听”是演奏者最基本的素质,只有听到了不足,才能及时纠正,才可能不断提高。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把“听”分为两个过程,首先是演奏前对声音的预先想象,其次是演奏后对声音的判断鉴别。这两个过程同等重要,是不可分割的。
在训练内心听觉的过程中,可能遇到下面几种问题:
第一,消极听觉。在演奏中不注意聆听,内心没有音乐,唱谱训练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歌唱是最直接表达情感的方式,带着表情的演唱可以引导我们演奏中的情绪,通过唱谱感受旋律的变化与乐句间的“呼吸”,就像我们讲话需要呼吸一样,音乐也同样需要呼吸,选择呼吸的位置也是相当重要的,与朗诵中的断句相似,呼吸位置不同,演奏出的效果也大相径庭。通过唱谱触动演奏者内心的感受,在演奏中由消极听觉转为积极主动地听觉。
第二,对声音没有预盼。在演奏某首乐曲前,旋律在心中没有预先的想象,势必在演奏中对声音的要求只能凭感觉随意发挥,这是不严谨不可靠的。如果演奏者看着乐谱内心对声音没有想象,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听音像资料来实现。将对乐谱的理论分析与听到的音像资料相结合,可以帮助演奏者达到内心对声音的预盼。
第三,听觉不够客观。指演奏者本身并不能听出演奏中声音的不足,不能正确地去鉴别声音,导致不能控制音色的变化,使练习过程陷入“没得可练”的局面。解决这一问题,通常使用录音设备客观的记录演奏过程,演奏者作为听众去听,往往可以听出声音存在的问题,了解问题所在之后,对声音的不足有了预先的想象,再次练习时可避免错误的重复。
积极探索和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演奏者取得成功的必要手段,进行有针对的训练培养和发展内心听觉能力,是提高演奏者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积极客观的内心听觉将良好的音乐感觉与技术技巧相统一,使演奏者具备良好演奏效果的能力。笔者这篇粗浅的文稿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有益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普凯元.音乐内心听觉的心理学原理[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