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治疗对情绪障碍儿童家庭环境和价值观的影响

来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n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叙事治疗对情绪障碍儿童家庭环境和价值观改变的影响。

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选取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确诊的情绪障碍儿童35例,对患儿及其家庭成员实施叙事治疗,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比较治疗前后家庭环境的变化。

结果

完成治疗28例。治疗后FES-CV在亲密度、独立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等5个因素评分[分别为(6.89±2.56)分、(5.54±1.35)分、(4.75±2.07)分、(4.07±2.65)分、(3.68±1.77)分]高于治疗前[分别为(4.21±3.21)分、(4.68±1.51)分、(3.50±2.12)分、(2.50±2.32)分、(2.50±1.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矛盾性上评分[(2.75±2.44)分]低于治疗前[(5.25±2.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儿和父母价值观都发生积极改变。

结论

叙事治疗可以使儿童情绪障碍家庭环境和价值观产生良性的改变。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甘丙肽(GAL)对二甲萘醌(DMNQ)引起的人肾胚A型细胞株(HEK-293A)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生物学机制。方法将HEK-293A培养细胞分为对照组,DMNQ药物组以及DMNQ+GAL/AR-M1896药物组,利用常规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HEK-293A细胞内GAL及其不同受体的mRNA表达水平,MTS方法检测不同药物处理后HEK-293A的细胞活性。结果HEK-2
目的观察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大鼠纹状体中多巴胺(DA)递质和多巴胺D2受体的同步变化,从神经递质和受体分子水平探讨通过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的阿片类精神依赖机制。方法吗啡剂量递增注射10 d,建立大鼠吗啡CPP模型,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吗啡模型组各取10只断头处死取脑纹状体,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多巴胺含量;另各取6只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纹状
目的探讨进门-球囊扩张时间(DTBT)对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治疗患者近、远期临床预后、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的影响,为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提供数据参考。方法收集自2012年1月27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接受P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678例,并依据DTBT将患者分为研究组(DTBT<90 min,411例)和对照组(DTBT≥90 min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和突触素(SYP)表达的影响。方法36只KM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n=12),模型组(n=12)和补阳还五汤组(n=12)。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30 min诱导小鼠局灶性脑缺血,缺血后24h开始灌服补阳还五汤,每天1次,缺血后第1,3,7,14天分别采用神经症状评分和角实验评价神经功能;缺血后第14天,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