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239
儿科护士的压力来源
工作环境不良:在县级医院,周岁内的住院患儿往往有3~5个人陪护,使得工作场所拥挤、混乱、噪音增大。国际噪声委员会规定,噪声水平白天≤45dB,夜间≤30dB,增大的噪声会导致护士紧张、疲劳,而混乱的环境也会带给护士不良刺激[1]。
工作量大、特护多:儿科工作的特殊性在于抢救病人多,特护多,使得护士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风险高、纠纷多:儿科床位周转快,加床多,需随时调整床位。临床上时常可以遇到患儿重名、重姓的情况,差错事故隐患多。儿科用药按体重计算,要求高度准确,护士必须时刻提高警惕,坚持三查七对,病人身份准确识别。使护士心理高度紧张,身体极度疲乏,导致心理压力大。
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由于传统的管理体制将护士置于组织的底层,忽视了护士在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重要作用。而医院的领导对护理工作重视不够,认为护理工作举足轻重,无非是打针送药,照顾患者。在绩效分配上偏重医疗,同样会使护士内心产生压力[2]。
各种检查多:儿科作为医院的重点科室,往往需要应对来自院外及院内等诸多方面的检查。儿科护士接受被查的几率远远高于一般的临床科室,这也是儿科护士压力的一个重要来源。
对 策
科学的人员配置:儿科床位与护士之比为1∶0.7。2005年10月至今,我院护理部每年在新聘用的护理人员中挑选素质高、身体好,大专以上学历护士1~2名充实儿科工作。床位之比由原来的1∶0.27~0.30提高到1∶0.4。在床位使用率超过100%情况下,护理部及时抽调相关科室护理人员去儿科帮忙,使整体护理真正落实到位,护患纠纷减少。
培养儿科专业护士,提高技术水平:儿科作为一个特殊科室,要求护士必须熟练掌握扎实而丰富的专科技能,才能保证抢救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除了科室每月积极组织护士的专科培训及岗位练兵外,作为护理管理者,需要给护士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使她们不断更新理念,努力学习新业务,从而增加职业的信心度。卫生部2005年颁布《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纲要(2005~2010年)》中提出,根据临床专科护理的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发展临床专业护士。当前,有关专业护士培训模式的研究已成为护理研究的热点之一。
加强沟通,实施关怀:作为护理管理者,应及时与院领导沟通,针对儿科工作的特殊性,在绩效分配上向她们倾斜。积极为她们创造晋升、深造的机会。提高高年资护士的护理科研、临床带教及护理管理能力,让富有经验的老护士有用武之地,年轻护士看到发展的前途和希望,改善工作心态。改善聘用护士待遇,使她们在福利、提拔、晋升、进修学习等各方面享有与正式护士同等权利。应用激励机制。增强儿科护士的自我价值和工作自信心。利用媒体、医患沟通会,工休会向社会宣传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宣传护理发展的新观念,唤起家长的理解。科室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讲座,为住院患儿发放医患沟通联系卡,主动与患儿家长交朋友,教会她们育儿的知识。
提供心理咨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继续教育,使护士能普遍接受心理学知识,研修沟通技巧。管理者需要重视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关注护士的心理状况。在科室经常开展医护人员会餐、唱歌、徒步等活动,释放护理人员压力,避免或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也使团队中人与人的隔阂、误会、矛盾逐步化解,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魏继承.手术室及ICU环境的噪声污染.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6,17(5):311-312.
2 洪瑞乔,黄华兰,应文娟,等.手术室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现代护理,2003,9(9):676-678.
3 刘苓,王昌玉,宋道岚,等.儿科住院患儿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91-94.
儿科护士的压力来源
工作环境不良:在县级医院,周岁内的住院患儿往往有3~5个人陪护,使得工作场所拥挤、混乱、噪音增大。国际噪声委员会规定,噪声水平白天≤45dB,夜间≤30dB,增大的噪声会导致护士紧张、疲劳,而混乱的环境也会带给护士不良刺激[1]。
工作量大、特护多:儿科工作的特殊性在于抢救病人多,特护多,使得护士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风险高、纠纷多:儿科床位周转快,加床多,需随时调整床位。临床上时常可以遇到患儿重名、重姓的情况,差错事故隐患多。儿科用药按体重计算,要求高度准确,护士必须时刻提高警惕,坚持三查七对,病人身份准确识别。使护士心理高度紧张,身体极度疲乏,导致心理压力大。
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由于传统的管理体制将护士置于组织的底层,忽视了护士在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重要作用。而医院的领导对护理工作重视不够,认为护理工作举足轻重,无非是打针送药,照顾患者。在绩效分配上偏重医疗,同样会使护士内心产生压力[2]。
各种检查多:儿科作为医院的重点科室,往往需要应对来自院外及院内等诸多方面的检查。儿科护士接受被查的几率远远高于一般的临床科室,这也是儿科护士压力的一个重要来源。
对 策
科学的人员配置:儿科床位与护士之比为1∶0.7。2005年10月至今,我院护理部每年在新聘用的护理人员中挑选素质高、身体好,大专以上学历护士1~2名充实儿科工作。床位之比由原来的1∶0.27~0.30提高到1∶0.4。在床位使用率超过100%情况下,护理部及时抽调相关科室护理人员去儿科帮忙,使整体护理真正落实到位,护患纠纷减少。
培养儿科专业护士,提高技术水平:儿科作为一个特殊科室,要求护士必须熟练掌握扎实而丰富的专科技能,才能保证抢救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除了科室每月积极组织护士的专科培训及岗位练兵外,作为护理管理者,需要给护士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使她们不断更新理念,努力学习新业务,从而增加职业的信心度。卫生部2005年颁布《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纲要(2005~2010年)》中提出,根据临床专科护理的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发展临床专业护士。当前,有关专业护士培训模式的研究已成为护理研究的热点之一。
加强沟通,实施关怀:作为护理管理者,应及时与院领导沟通,针对儿科工作的特殊性,在绩效分配上向她们倾斜。积极为她们创造晋升、深造的机会。提高高年资护士的护理科研、临床带教及护理管理能力,让富有经验的老护士有用武之地,年轻护士看到发展的前途和希望,改善工作心态。改善聘用护士待遇,使她们在福利、提拔、晋升、进修学习等各方面享有与正式护士同等权利。应用激励机制。增强儿科护士的自我价值和工作自信心。利用媒体、医患沟通会,工休会向社会宣传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宣传护理发展的新观念,唤起家长的理解。科室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讲座,为住院患儿发放医患沟通联系卡,主动与患儿家长交朋友,教会她们育儿的知识。
提供心理咨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继续教育,使护士能普遍接受心理学知识,研修沟通技巧。管理者需要重视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关注护士的心理状况。在科室经常开展医护人员会餐、唱歌、徒步等活动,释放护理人员压力,避免或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也使团队中人与人的隔阂、误会、矛盾逐步化解,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魏继承.手术室及ICU环境的噪声污染.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6,17(5):311-312.
2 洪瑞乔,黄华兰,应文娟,等.手术室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现代护理,2003,9(9):676-678.
3 刘苓,王昌玉,宋道岚,等.儿科住院患儿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