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推广措施

来源 :农民致富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rey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长市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之一,水稻是全市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长期以来,水稻的育栽环节是手工栽植,劳动强度大。传统的耕作种植方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难以从繁重的劳动中分离出来,农业机械的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减轻了劳动强度,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水稻生产的大县市,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是农机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科技得到不断创新,使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已取得技术性突破。目前全市拥有插秧机7000多台,并以每年近800台的数量新增。今年机插秧面积达65万亩,多年来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水平一直处在滁州市第一,排在全省前例。拥有各种联合收割机近4800台,拥有大中型拖拉机近3800台,机收、机耕水平达100%。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6.8%。全面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在于突破育插秧机械化、收获机械化等两大环节。
  1 积极示范、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
  1.1 行政推动
  市政府高度重视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为加快推进天长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每年均组织相关部门对15个镇、街道进行机插秧推广工作考核。通过听汇报、查资料、看现场等方式,对全市机插秧推广工作进行考核评比,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年终岗位目标责任制和民生工程考核中。二是举办各种培训班,每个镇年至少召开一次育秧、插秧现场会,全市每年举办一次机插秧大赛。在全市营造推广机械化插秧技术的良好氛围,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技术水平。
  1.2 项目带动
  通过《粮丰工程机插秧项目》等项目的实施,开展不同试验方式的对比试验,我市成功实验、示范了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并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我市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经验,为以后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农机补贴惠农政策的实施下,多年来我们将插秧机列为重点及敞开补贴机具,应补尽补,保证插秧机的补贴,提高了农民购机积极性,为我市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1.3 部门主动
  我市积极主动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主要采取六项措施:一是加强技术培训。按照《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要求,天长市农机部门组织技术人员编印了专业性的培训材料,培训采取多媒体教学,举办育插秧观摩会,让农民看得清、学得快、掌握牢,确保培训效果。二是加强技术指导。我们在推广过程中,视服务为生命,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育、插和管各个环节的培训指导;从育秧到大田耕整,从机插到大田管理,认真讲解、现场指导、亲手操作演示,切实做到了“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帮助农民办”。三是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宣传让农民常听到、常看到、能学到。同时,利用春闲时间,积极组织科技人员下乡赶集,通过机具演示、展板、发放技术明白纸和宣传资料、现场咨询等形式,积极宣传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四是积极争取支持。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仅靠农机部门是远远不够的。不但争取到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支持,还积极争取部、省项目资金、农机补贴资金,让农民买得起、用得起,减轻推广阻力。五是加强农机与农艺结合。在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农机离不开农艺。经常邀请农业专家对农机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让技术人员在推广过程中,不但对农机技术运用自如,而且能掌握运用农艺知识,及时解决水稻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农艺问题。大批农机、农艺复合型人才的出现,为我市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六是加强合作组织建议。在推广过程中,注重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一批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专业服务组织。通过专项资金积极帮助、扶持育秧工厂和农机化大院建设和技术指导,运用市场运作机制,采取代育、栽、管等一体化服务的路子,实行提供育秧、机插、大田管理等一条龙服务,提升了机插秧经营效益,激活了水稻插秧机跨区域作业的动力,增强机插秧发展的活力。今年,已完成代育代插服务5万多亩。
  2 全面推广水稻机械化收获等技术
  2.1 水稻收获技术
  通过项目带动,召开收割机产品推介会,举办秋季收割及测产现场观摩会,以及组织跨区机收等示范推广途径,引导农民购机。我市从1998年仅有40多台背负式收割机,已发展到目前的各种联合收割机4800多台,联合收割机快速增长,使我市的水稻机械化收获技术得到不斷推广运用,机械化收获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现在全市水稻收获全部实现机械化,收获率达100%,发展速度快,装备水平齐全,作业效率高。
  2.2 粮食烘干技术
  近几年,收获季节连续多天出现阴雨天气,对水稻收获归仓是一种考验。政府部门通过引导及政策扶持,新增粮食烘干机130组,全市粮食烘干机保有量达300多组,日烘干量超过6000吨,为全市的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2.3 水稻秸秆处理技术
  近年来,天长市紧紧围绕“服务三农”这根主线,召开全市秸秆机械化处理现场会,大力示范、推广水稻秸秆机械化综合处理技术。一是通过协调将收割机加装粉碎装置切碎,再将秸秆埋茬还田,去年完成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田65万亩;二是示范、推广秸秆机械化打捆技术,将秸秆打捆离田。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推广,解决了因秸秆过长造成农民难以安种的困惑,也为秸秆“禁烧战”提供强有力地技术保障。
  2.4 机械化植保技术
  为提升水稻机插秧植保水平,从2015年起,天长市积极与农机生产厂家联系,在厂家与农户之间搭建平台,多次组织召开了植保农机推介会,举办各种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现场演示会、植保无人飞机植保服务演示会。喷雾机及无人飞机的植保服务,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推动了天长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进程。
  (作者单位:239300安徽省天长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局)
其他文献
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问题  (一)国家对推广资金支持制度不完善  当前的大环境下,国家对于农业发展的资金有限,且在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之中,对于农业技术领域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在进行推广的过程之中资金的使用是受限的,由于没有得到广泛的资金支持,在进行技术推广时就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在进行相关的技术实验时,由于资金额度有限,实验只能采取简易的方式,无法进行反复多次的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