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1-000-01
摘 要 体育运动竞赛的特点是竞争性,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中决胜负、见高低。越是接近运动技术尖端项目的国际比赛,这种对抗性就越激烈,技术战术的难度就越大。凡是能夺取世界冠军和创造世界纪录的运动员,都是掌握先进技术战术和具有顽强拼搏精神的。拼搏精神不仅是体力,技术战术的较量,而且是思想、道德、作风和意志的体现。前者可称为身体训练和技术战术训练,后者则是心理训练和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做为运动员,如果缺乏这种拼搏精神(包括平日训练中的拼搏)就会一事无成。
关键词 体育竞赛 训练 心理素质 情绪控制
目前世界水平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训练的差距日益缩小几乎没有差距,这是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运用。先进的训练方法和新的技术动作一出现,很开便得到交流,并被更多教练员和运动员所掌握。因此在运动技术水平接近的重大国际比赛决定胜输的关键时刻,控制情绪至为重要。不少运动员的实践告诉我们。由于临场情绪紧张、胆怯畏缩,影响技术动作的正常发挥,妨碍了成绩提高和取胜的可能。
运动实践表明:心理训练、身体训练、技术战术训练时科学训练方法的三大组成部分,良好的控制情绪的训练是身体素质、技术战术训练能否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中,不仅要耗费巨大的体力,同时还要承受极大的心理考验。如果运动员具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最佳的心理状态以及用意志控制情绪的能力,则有利于提供运动员完成动作的质量和稳定性。当前心理训练在运动比赛中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控制情绪的心理训练方法很多,在训练的实践中一般应当采取:
一、进行普及心理学知识的教育,有系统的讲解情绪的产生,发展以及情绪与训练比赛的关系,懂得控制情绪的重要性,学会自我控制情绪的方法,才能提高人体自动控制的自觉性。尤其是在重要比赛前夕,更要充分进行思想动员和技术训练的准备工作,还要善于严格控制自己情绪不受外界干扰,尽量使自己保持相对安静的放松状态,才能有利于发挥运动员的特长和绝技,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因为人体是一个能够实现自我控制的体系,人在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积极与消极情绪会使人的活动能力增强或减弱,紧张与放松的表现会使情绪兴奋或抑制。有时会出现机体失去平衡,自我控制失调,影响人们自我控制控制情绪的能力。教练员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心理训练积极提高自我感觉以及控制情绪的自觉性,不断改善人们的精神状态,解脱消极情绪的纠缠达到自我控制和调节机体作用。
二、在训练和比赛中,紧张状态是不可避免的,教练员应尽可能设想不利因素的影响,赛前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训练,做到有备无患。培养和训练运动员面临紧张的比赛善于控制情绪的意志,克服引起不良情绪产生的条件。当运动员处于苦恼、灰心、失望或受到挫折时,不可消极对待,应该积极设法把自己的注意力从个人得失思绪中解脱出来,竭力集中精力,全身贯注与比赛,创造优异成绩的竞赛中。要通过心理训练培养运动员具有藐视困难,泰然自若的雄伟气魄。这就要求教练员时刻了解自己教育对象的内心世界,掌握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善于借助适当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训练,消除消极情绪的制约,用积极的语言和行为去影响和控制运动员的情绪。只有灼热的感情,诚挚的态度爱护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才能调动运动员的内心激情,激发运动员的拼搏精神。
三、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教练员的信心、情绪直接影响到训练和比赛的成效。因为运动员在教练员的启发下完成教练员精心设计的各种独特技术动作。运动员很注意从教练员的语言和情绪中去观察教练员的心理状态,教练员的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运动员,这就要求教练员学会克制自己情绪的涵养素质。这是因为人除具有本能反应的无条件反射功能外,还依靠语言和文字的作用,建立起各种复杂的条件反射,也就是把外来的刺激信号化。这种信号化即是现实的第二信号系统。只有人类才具有第二信号系统。在运动训练中、运动员听到表扬鼓励的语言刺激时,会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有时脸上泛出红晕,嘴角浮现微笑。积极兴奋的情绪激发运动员努力完成训练任务,训练效果就好。听到不适当的批评训斥时,心情沉重,面色苍白、惊慌失措,感到委屈甚至落泪,本应完成的动作也会因消极的抑制情绪影响动作的效果。所以说人们的一切心理活动包括情绪、意志、语言都是心理因素影响生理活动的结果,是人类大脑皮层高级神经系统特有的产物。
四、调心入静,用意志控制情绪。调心入静是太极中放松、入静、深呼吸三要素之一,是一种心理状态的自我控制。西方心理学界叫做自我反馈法或生物回授法。国外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时所采取的“自我暗示”,“放松训练”,实质上就是太极中所提到的调心入静的内容之一。
我们强调心理训练作用时,决不能把心理训练看成是取胜法宝和灵丹妙药。不论教练员怎样精心设计心理训练方法,都不能代替通过艰苦训练所获得的精湛高超技术和强有力的现场成功表演。总之,在比赛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力量和技术,只有在这个物质基础上,合理地运用心理训练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应该说心理训练与技术训练的统一是我们研究训练方法的核心和前提。
参考文献:
[1] 张国利.少年跳远运动员比赛失常原因及训练调节探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3):22-25.
[2] 王方春.对跳远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的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2):27-30.
[3] 姚湘.跳远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分析与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20-23.
摘 要 体育运动竞赛的特点是竞争性,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中决胜负、见高低。越是接近运动技术尖端项目的国际比赛,这种对抗性就越激烈,技术战术的难度就越大。凡是能夺取世界冠军和创造世界纪录的运动员,都是掌握先进技术战术和具有顽强拼搏精神的。拼搏精神不仅是体力,技术战术的较量,而且是思想、道德、作风和意志的体现。前者可称为身体训练和技术战术训练,后者则是心理训练和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做为运动员,如果缺乏这种拼搏精神(包括平日训练中的拼搏)就会一事无成。
关键词 体育竞赛 训练 心理素质 情绪控制
目前世界水平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训练的差距日益缩小几乎没有差距,这是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运用。先进的训练方法和新的技术动作一出现,很开便得到交流,并被更多教练员和运动员所掌握。因此在运动技术水平接近的重大国际比赛决定胜输的关键时刻,控制情绪至为重要。不少运动员的实践告诉我们。由于临场情绪紧张、胆怯畏缩,影响技术动作的正常发挥,妨碍了成绩提高和取胜的可能。
运动实践表明:心理训练、身体训练、技术战术训练时科学训练方法的三大组成部分,良好的控制情绪的训练是身体素质、技术战术训练能否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中,不仅要耗费巨大的体力,同时还要承受极大的心理考验。如果运动员具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最佳的心理状态以及用意志控制情绪的能力,则有利于提供运动员完成动作的质量和稳定性。当前心理训练在运动比赛中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控制情绪的心理训练方法很多,在训练的实践中一般应当采取:
一、进行普及心理学知识的教育,有系统的讲解情绪的产生,发展以及情绪与训练比赛的关系,懂得控制情绪的重要性,学会自我控制情绪的方法,才能提高人体自动控制的自觉性。尤其是在重要比赛前夕,更要充分进行思想动员和技术训练的准备工作,还要善于严格控制自己情绪不受外界干扰,尽量使自己保持相对安静的放松状态,才能有利于发挥运动员的特长和绝技,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因为人体是一个能够实现自我控制的体系,人在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积极与消极情绪会使人的活动能力增强或减弱,紧张与放松的表现会使情绪兴奋或抑制。有时会出现机体失去平衡,自我控制失调,影响人们自我控制控制情绪的能力。教练员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心理训练积极提高自我感觉以及控制情绪的自觉性,不断改善人们的精神状态,解脱消极情绪的纠缠达到自我控制和调节机体作用。
二、在训练和比赛中,紧张状态是不可避免的,教练员应尽可能设想不利因素的影响,赛前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训练,做到有备无患。培养和训练运动员面临紧张的比赛善于控制情绪的意志,克服引起不良情绪产生的条件。当运动员处于苦恼、灰心、失望或受到挫折时,不可消极对待,应该积极设法把自己的注意力从个人得失思绪中解脱出来,竭力集中精力,全身贯注与比赛,创造优异成绩的竞赛中。要通过心理训练培养运动员具有藐视困难,泰然自若的雄伟气魄。这就要求教练员时刻了解自己教育对象的内心世界,掌握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善于借助适当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训练,消除消极情绪的制约,用积极的语言和行为去影响和控制运动员的情绪。只有灼热的感情,诚挚的态度爱护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才能调动运动员的内心激情,激发运动员的拼搏精神。
三、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教练员的信心、情绪直接影响到训练和比赛的成效。因为运动员在教练员的启发下完成教练员精心设计的各种独特技术动作。运动员很注意从教练员的语言和情绪中去观察教练员的心理状态,教练员的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运动员,这就要求教练员学会克制自己情绪的涵养素质。这是因为人除具有本能反应的无条件反射功能外,还依靠语言和文字的作用,建立起各种复杂的条件反射,也就是把外来的刺激信号化。这种信号化即是现实的第二信号系统。只有人类才具有第二信号系统。在运动训练中、运动员听到表扬鼓励的语言刺激时,会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有时脸上泛出红晕,嘴角浮现微笑。积极兴奋的情绪激发运动员努力完成训练任务,训练效果就好。听到不适当的批评训斥时,心情沉重,面色苍白、惊慌失措,感到委屈甚至落泪,本应完成的动作也会因消极的抑制情绪影响动作的效果。所以说人们的一切心理活动包括情绪、意志、语言都是心理因素影响生理活动的结果,是人类大脑皮层高级神经系统特有的产物。
四、调心入静,用意志控制情绪。调心入静是太极中放松、入静、深呼吸三要素之一,是一种心理状态的自我控制。西方心理学界叫做自我反馈法或生物回授法。国外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时所采取的“自我暗示”,“放松训练”,实质上就是太极中所提到的调心入静的内容之一。
我们强调心理训练作用时,决不能把心理训练看成是取胜法宝和灵丹妙药。不论教练员怎样精心设计心理训练方法,都不能代替通过艰苦训练所获得的精湛高超技术和强有力的现场成功表演。总之,在比赛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力量和技术,只有在这个物质基础上,合理地运用心理训练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应该说心理训练与技术训练的统一是我们研究训练方法的核心和前提。
参考文献:
[1] 张国利.少年跳远运动员比赛失常原因及训练调节探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3):22-25.
[2] 王方春.对跳远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的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2):27-30.
[3] 姚湘.跳远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分析与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