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整日忙于工作的巡警,在一次巡逻中发现一个老太太病倒在路边,就把老太太送到了医院。当他搀扶着老太太走到医院门口时,却没有想到竟迎面碰到了自己七十岁的老父亲。老父亲是从农村到市里看心脏病的。他知道儿子忙,怕打扰他的工作,就一个人到医院看了病。
这是发生在2005感动安阳年度人物施海清身上的一件事。在做《施海清》这一期节目时,因为事情已经发生一年,笔者用了一组镜头来对这一细节进行“情景再现”:
1.施海清搀扶着老太太走进医院大门(镜头从医院大门上的市人民医院摇下来,大景镜头);
2.施海清搀扶着老太太碰到迎面走来的父亲(施海清搀扶着老太太作前景,主景是迎面走来、步履蹒跚的父亲,中景镜头);
3.父亲惊奇的面部表情,睁大的眼睛(面部特写镜头);
4.施海清吃惊的神情,张口和父亲说话(父亲作前景,主景是施海清搀扶着老太太吃惊地看着父亲,近景镜头);
5.父亲手中颤抖的CT检查片(天空飘落的雨丝作前景。特写镜头);
6.施海清搀扶着老太太胳膊的手(特写镜头);
7.面部表情复杂的父亲给施海清摆摆手走过去(搀扶着老太太的施海清作前景,主景是走过去的父亲。近景镜头);
8.施海清回头看父亲(搀扶着老太太,施海清作前景,主景是走过去的父亲,近景镜头);
9.施海清回头看父亲,(走过来的父亲作前景,搀扶着老太太的施海清作主景,近景镜头);
10.施海清回头看父亲(施海清扭回头看父亲,表情凝重,面部特写镜头)。
在进行后期编辑时,笔者把这一组镜头全部做成黑白的慢镜头,同时去掉同期声,并辅以深沉的背景音乐,最后定格在施海清回头看父亲的特写镜头上。如果说前七个镜头是这个情节的铺垫和渲染,那么后面施海清的三个回头的镜头则是这个情节的关键和高潮。
本期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许多观众在观看节目后给笔者打电话说,施海清的“三回头”让他们哭了。在两个月后举行的颁奖晚会上重放节目时,许多观众,包括市领导和评委,仍然是热泪盈眶;即使在我们做感动安阳的后续报道时,提到施海清的“三回头”,专家学者和观众仍然很激动,与此同时,一些电视新闻业内同仁却对笔者的这一做法给予了批评。他们认为这种“情景再现”一看就是假的。“情景再现”如果在新闻类节目中使用,有失新闻类节目的真实性。
那么,在新闻类节目中,能否使用情景再现呢?我们在此不妨作一番探讨。
电视报道中的“情景再现”,也称现场模拟、情景模拟,它往往用具体的、典型的或想象的方法,通过模拟、扮演、重演、道具、动画、绘画和特技等手段,把过去的客观事物或过去曾经发生的事重现出来。它往往多用虚镜头来表现全景,用局部特写镜头来表现细节。它使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形成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和感情,它表现的事物或过程精确而具体,让观众最大限度地获得现场感。
电视“情景再现”的叙事者是镜头,它所拍摄的影像是一种较之文字更为感性的符号。作为一种创作理念和表达方式,它叙述的是没有镜头在场的“过去时态”的历史,是对原有的关于历史信息表达习惯的粉碎和重构。它再现的是一个情、一个景,它有氛围的、情感的、思想的东西在里面,它拒绝的是枯燥无味的叙述,它追求的是让节目更具可视性和故事性。
作为一种表现手段,“情景再现”较早地应用于纪录片的创作。20世纪70年代,美国电视栏目《60分钟》开“情景再现”之先河,在一些案件题材的专题节目中广泛应用。在我国,“情景再现”的应用以中央电视台为始、为主。像其知名栏目《见证》、《今日说法》、《探索与发现》,我们会经常看到“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值得注意的是,“情景再现”除了在纪录片和一些社教类栏目中采用外,现在像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等一些有影响的新闻栏目中也让人看到了“情景再现”。
严格地说,不是现场记录的东西都是再现,这其中包括想象、模拟甚至补拍的东西。那么,在新闻类节目中应用“情景再现”是否真的有悖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呢?新闻的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对客观事实所作的真实反映。“情景再现”再现的是曾经发生的和客观存在的,它的表现手法是模拟的,是假设的,但它反映的内容和事实是真实的,因此,笔者认为,在新闻类节目中应用“情景再现”无可厚非,在新闻类节目中应用“情景再现”并不违背新闻的真实性。
那么,“情景再现”是否适合在新闻类节目中应用呢?
在媒介进入融合时代、收视竞争白热化、节目品牌化经营的今天,电视节目在观众日益挑剔的目光中如何完善自己,这是当前电视媒体必须直面的问题。现在,从大到小,各级各类电视台都在探索如何提高电视节目的贴近性和收视率,如何把电视节目做得更好看更耐看更有生命力。电视新闻的从播到说,电视专题片从冗长的解说配画面到解说、画面配同期声的应用,都在叙述方式上不断改进,以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情景再现”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它使电视节目的亲近性、可视性、感染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它使电视节目追求的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价值更丰厚,它使电视节目所表现的事实的揭示和挖掘更深刻,它使所表现的真实自然的人及人性受到高度尊重。因此,“情景再现”在新闻类专题节目中应用,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
“情景再现”既然符合新闻真实性原则,适合新闻节目中应用,那么“情景再现”是否可以在新闻类节目中随便使用呢?笔者认为不是这样。“情景再现”只有在对原生态的现场资源无法采录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而且适合用于通过纪实手法进行创作和表现主题的专题片。而在纯新闻类节目中要少用或尽量不用“情景再现”。因为纯新闻类节目无论从其本身属性或受众的要求来看,其主要以直接传递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客观、真实的新闻信息为主,故事性较弱,即使展现一个过程,也可以运用空镜头和同期声采访来表现。
(作者单位:安阳电视台)
编校:杨彩霞
这是发生在2005感动安阳年度人物施海清身上的一件事。在做《施海清》这一期节目时,因为事情已经发生一年,笔者用了一组镜头来对这一细节进行“情景再现”:
1.施海清搀扶着老太太走进医院大门(镜头从医院大门上的市人民医院摇下来,大景镜头);
2.施海清搀扶着老太太碰到迎面走来的父亲(施海清搀扶着老太太作前景,主景是迎面走来、步履蹒跚的父亲,中景镜头);
3.父亲惊奇的面部表情,睁大的眼睛(面部特写镜头);
4.施海清吃惊的神情,张口和父亲说话(父亲作前景,主景是施海清搀扶着老太太吃惊地看着父亲,近景镜头);
5.父亲手中颤抖的CT检查片(天空飘落的雨丝作前景。特写镜头);
6.施海清搀扶着老太太胳膊的手(特写镜头);
7.面部表情复杂的父亲给施海清摆摆手走过去(搀扶着老太太的施海清作前景,主景是走过去的父亲。近景镜头);
8.施海清回头看父亲(搀扶着老太太,施海清作前景,主景是走过去的父亲,近景镜头);
9.施海清回头看父亲,(走过来的父亲作前景,搀扶着老太太的施海清作主景,近景镜头);
10.施海清回头看父亲(施海清扭回头看父亲,表情凝重,面部特写镜头)。
在进行后期编辑时,笔者把这一组镜头全部做成黑白的慢镜头,同时去掉同期声,并辅以深沉的背景音乐,最后定格在施海清回头看父亲的特写镜头上。如果说前七个镜头是这个情节的铺垫和渲染,那么后面施海清的三个回头的镜头则是这个情节的关键和高潮。
本期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许多观众在观看节目后给笔者打电话说,施海清的“三回头”让他们哭了。在两个月后举行的颁奖晚会上重放节目时,许多观众,包括市领导和评委,仍然是热泪盈眶;即使在我们做感动安阳的后续报道时,提到施海清的“三回头”,专家学者和观众仍然很激动,与此同时,一些电视新闻业内同仁却对笔者的这一做法给予了批评。他们认为这种“情景再现”一看就是假的。“情景再现”如果在新闻类节目中使用,有失新闻类节目的真实性。
那么,在新闻类节目中,能否使用情景再现呢?我们在此不妨作一番探讨。
电视报道中的“情景再现”,也称现场模拟、情景模拟,它往往用具体的、典型的或想象的方法,通过模拟、扮演、重演、道具、动画、绘画和特技等手段,把过去的客观事物或过去曾经发生的事重现出来。它往往多用虚镜头来表现全景,用局部特写镜头来表现细节。它使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形成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和感情,它表现的事物或过程精确而具体,让观众最大限度地获得现场感。
电视“情景再现”的叙事者是镜头,它所拍摄的影像是一种较之文字更为感性的符号。作为一种创作理念和表达方式,它叙述的是没有镜头在场的“过去时态”的历史,是对原有的关于历史信息表达习惯的粉碎和重构。它再现的是一个情、一个景,它有氛围的、情感的、思想的东西在里面,它拒绝的是枯燥无味的叙述,它追求的是让节目更具可视性和故事性。
作为一种表现手段,“情景再现”较早地应用于纪录片的创作。20世纪70年代,美国电视栏目《60分钟》开“情景再现”之先河,在一些案件题材的专题节目中广泛应用。在我国,“情景再现”的应用以中央电视台为始、为主。像其知名栏目《见证》、《今日说法》、《探索与发现》,我们会经常看到“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值得注意的是,“情景再现”除了在纪录片和一些社教类栏目中采用外,现在像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等一些有影响的新闻栏目中也让人看到了“情景再现”。
严格地说,不是现场记录的东西都是再现,这其中包括想象、模拟甚至补拍的东西。那么,在新闻类节目中应用“情景再现”是否真的有悖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呢?新闻的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对客观事实所作的真实反映。“情景再现”再现的是曾经发生的和客观存在的,它的表现手法是模拟的,是假设的,但它反映的内容和事实是真实的,因此,笔者认为,在新闻类节目中应用“情景再现”无可厚非,在新闻类节目中应用“情景再现”并不违背新闻的真实性。
那么,“情景再现”是否适合在新闻类节目中应用呢?
在媒介进入融合时代、收视竞争白热化、节目品牌化经营的今天,电视节目在观众日益挑剔的目光中如何完善自己,这是当前电视媒体必须直面的问题。现在,从大到小,各级各类电视台都在探索如何提高电视节目的贴近性和收视率,如何把电视节目做得更好看更耐看更有生命力。电视新闻的从播到说,电视专题片从冗长的解说配画面到解说、画面配同期声的应用,都在叙述方式上不断改进,以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情景再现”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它使电视节目的亲近性、可视性、感染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它使电视节目追求的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价值更丰厚,它使电视节目所表现的事实的揭示和挖掘更深刻,它使所表现的真实自然的人及人性受到高度尊重。因此,“情景再现”在新闻类专题节目中应用,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
“情景再现”既然符合新闻真实性原则,适合新闻节目中应用,那么“情景再现”是否可以在新闻类节目中随便使用呢?笔者认为不是这样。“情景再现”只有在对原生态的现场资源无法采录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而且适合用于通过纪实手法进行创作和表现主题的专题片。而在纯新闻类节目中要少用或尽量不用“情景再现”。因为纯新闻类节目无论从其本身属性或受众的要求来看,其主要以直接传递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客观、真实的新闻信息为主,故事性较弱,即使展现一个过程,也可以运用空镜头和同期声采访来表现。
(作者单位:安阳电视台)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