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底狱的传说与真相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eenie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黎的巴士底城堡始建于英法百年战争初期,以后多次扩建,承担防御外来侵略的军事要塞功能,随着巴黎城市的扩大,城堡失去了军事意义,17世纪上半期被改为国家监狱。几个世纪以来,巴士底城堡戒备森严,与世隔绝,这一切引起外界的种种猜测和传闻,巴士底狱的构建即由此开始。这个传说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巴士底狱的“丑恶”形象;二是专制主义的象征;三是攻克巴士底狱的伟大意义。其实,这些传说与真相大相径庭。文人们虚构了巴士底狱的刑具和囚徒遭受的各种酷刑,同时,1789年7月12日巴黎人民围困巴士底狱,目的是获得弹药,而不是反对君主制或推翻国王的专制。
  巴士底狱的“传说”经久不息,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在于旧制度时期公共舆论影响的强大。人们只能盲从小册子的渲染而产生出非理性的“心理效应”,巴士底狱给人留下的只可能是妖魔化形象的印记。其次,在于法国大革命“与过去的一切决裂”和“善恶二元论”的政治文化的驱动。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意识形态引导的革命,革命家给自己规定了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与旧的社会和传统实行彻底的、全方位的决裂。作为被大革命的第一个行动所摧毁的巴士底狱,顺理成章地成为批判和否定的对象,“攻克巴士底狱”战斗的激烈程度和政治意义被夸大,成为革命政治文化的表达。再次,在于攻克巴士底狱事件本身的重大影响。由于传统派史学占据大革命史研究的主导地位,攻克巴士底狱作为解释大革命起源和进程的重要史实依据,随着传统派史学的影响而广泛传播,而这又直接影响了广大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与教学,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知识储备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摘编自《世界历史》2013年第5期,作者:刘大明)
其他文献
关键词 历史味,历史细节,活化历史,新情景,历史语境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4)15-0054-05  现实教学和生活中许多人不喜欢中学的历史课,认为这门课不过是死记一些结论、条款和材料。然而,俯瞰中华大地,近些年却可谓“满城尽是历史书”,“满幕尽是历史剧”。从《百家讲坛》到《明朝那些事》《万历十五年》,从《亮剑》到《正者无敌》,许多历史题材的通
[关键词]美国课标,罗斯福新政,核心目标,多角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07-0069-04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不仅是史学研究的热点,也是中学历史课程的“座上宾”。笔者近来研读《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下面简称为美国课标)中的“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内容(“美国史”时代8:“大萧条与二战”,“世界史”时代8:半个世纪的危机与成就)有
作者简介:  豆艳荣(1978~),女,河南鹤壁人,《历史教学》杂志编辑。  关键词:2007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立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8-0064-02    2007年的高考历史试题色彩纷呈,有很多亮点,也有很多遗憾。择取一例,试加评论,求教同道。  广东卷第26题: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摘 要随着国内外学术界对“一带一路”研究的深入,对“一带一路”学术内涵的讨论也出现了多种观点,因此在分析比较学术界的诸多观点的基础上,从文献学的角度厘清“一带一路”的学术内涵和历史形态是我们亟须完成的任务。从考察结果来看,我们发现“一带一路”是一条具有跨界协作、平等和平、互动互鉴、共享共赢等特点的文明交往与共同发展之路。  关键词“一带一路”,学术内涵,历史形态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文
[关键词]历史探究教学,教科书,课程标准,史料    关于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方法,课程标准倡导进行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如何设计初中历史探究问题?宋忠芳老师在今年《历史教学》第四期撰文认为:“初中学生尚处于少儿时期,学识和阅历有限,判断能力更差。”“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形象思维是主要的,要求探究的问题抽象思维的特点太强,就无法实施。还有评价汉武帝等问题,初一学生连‘评价’都不懂,就学了那么
[关键词]中学历史,说课,说教材,说教学立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3-0035-04  2012年10月,笔者有幸参与在南昌举行的全国历史教学优质课评比大赛,参赛选手登台献技,亮点纷呈,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其中,说课活动中的“说教材”环节尤为突出,以下就此略作评析。  一、“说教材”:说课活动中的尴尬与误区  现行一般教育理论中,“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原始史料,发散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5)09-0039-06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影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的白话文,成为中国现代主流的文体;新文化运动对孔教和传统道德的批判,为儒家思想在中国正统地位的终结以及现代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新文化运动更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可以说
摘 要 在史学界,多年以来讨论的“史学评论”或称“史学批评”问题,所涉两个词语含义相同,但选用不一。实际上稍作辨析,以“史学评论”为佳。史学评论在学科上何所归属?学界流行两种见解,一是主张自成一门学科,二是属于史学理论,二说皆不允当。史学评论是史学史学科的一项内容,是史学史评议以往史学现象向当代的延伸。史学史视域下的史学评论要将评论对象置于历来史学发展的进程中作定性和定位分析,眼光是长时段的、广视
对于本课,课标要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本单元有四个关键词:大危机、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资本主义新变化。这是一个大家似乎都很熟悉
我们常用“虎头、猪肚、凤尾”来形容一篇好的文章,事实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教学的开头能否成为“虎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堂课的效果,也决定了它和后面的“猪肚、凤尾”能否相得益彰。历史教科书涉及的内容多是过去的事,知识点繁多,一些内容也比较专业。因此。课堂教学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决定了这节课会变成兴奋剂还是催眠曲。正如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