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80周年。“清风岭是中国地,决不让小鬼子踏进半步!”,这是日前热播的抗战史诗剧《中国地》中振聋发聩的一句台词,该剧迅速在全国掀起一场“红色风暴”。喊出这句中华民族心声的人,是一位农民抗日英雄,叫赵老嘎。他的扮演者,就是有着影视界“英雄专业户”之称的著名演员李幼斌。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他又是如何登场,如何演绎的呢?
“文革”破了童星梦
李幼斌是个不折不扣的东北汉子,1958年2月生于吉林长春。父母都是当地钟表厂的工人。
俗话说“出名要趁早”,李幼斌第一次结缘银幕,还是在他上幼儿园的时候。5岁那年,长春电影制片厂要拍一部名为《将军的儿子》的电影,导演到李幼斌所在的幼儿园选小主角,在一群小朋友中一眼就相中了眼睛大大、虎头虎脑的李幼斌。可惜的是,1966年“文革”的来临,让这部片子“流产”了,李幼斌与成为“童星”的机会擦肩而过。
李幼斌从小就有艺术细胞,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参加学校宣传队的活动,表演独唱等节目不在话下。在长春市第十一中学就读时,他还加入了学校话剧团。1974年,学校话剧团排演了一台关于学生生活的话剧《风华正茂》,正在读初二的李幼斌在剧中演一个小角色。一天,长春市文化教育局的干部来到学校看他们演出,打算发掘几个好苗子参加长春市话剧团(后更名为长春市话剧院)的招生考试。节目演完,演技出色的李幼斌再次被“相中”,他兴奋不已,甚至感觉自己马上就要圆了小时候的梦想。
“我那时傻呵呵地以为剧团肯定要我了呢,没想到后头等着我的是轰炸般的考试。”李幼斌说。事实证明,李幼斌表现得很出色。这场面向社会的大型招考最后只录取了7个人,他是其中之一,这把父母给高兴坏了:“这孩子,可算是有个工作了。”1974年12月28日,李幼斌正式上班了,虽然这个月只干了3天,但还是领了半个月的工资,共计11元。他给了父母10元,把零头拿去买零食了。
11年话剧情缘
进入长春市话剧团的时候,李幼斌毕竟才16岁。下班回家后,他经常同一帮小孩趴在地上玩弹球,没一点“已经是拿工资的人”的样子。
开始上班后,还闹了不少笑话。剧院演出《枫树湾》,其中一场戏是几个人举着火把依次上场。轮到李幼斌出场时,不知怎么搞的,他的火把竟然把旁边的幕条点着了。如果快速拍打两下灭火,也许没大事,可李幼斌却把幕条给提起来了,火苗一下子蹿了上去,李幼斌也懵了,举着火把呆呆地站在那里。多亏站在旁边的团长冷静,一个箭步冲上前,用手死死地抓住燃烧的幕条,猛地扯了下来。再看团长的手,不一会儿就起了很多大泡。
日复一日,李幼斌从一个演群众角色的学员,逐渐得到了一些演小角色的机会,到70年代末,已经能在剧团中承担比较重的戏份了;到了80年代初,他逐渐成为主演,特别是在话剧《新京末日》中扮演末代皇帝溥仪,演技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影视作品的冲击,话剧市场日渐萧条,从前那种观众爆满的场面基本上见不到了。“演员如果没戏演,就跟农民没地种一个道理。”虽然李幼斌深深地热爱话剧,但现实却让他不得不把目光转向电影电视剧领域。1994年,他出演完话剧《情感的操练》后,就再也没出演过话剧角色。记者问他:“如果以后有机会,还想演话剧吗?”李幼斌脱口而出:“想演!话剧中有很多好剧本,我很看重这一点。”
铮铮硬汉也贴心
在业内人士的眼里,外表不苟言笑的李幼斌其实很好相处,很多影视公司都愿意找李幼斌拍戏。除了有收视率保证外,大家还公认“李幼斌这人很好相处,合作起来开心。”尽管他的知名度很高,但在剧组从来不搞特殊化,跟大家一样住宾馆、吃盒饭、看足球比赛。越是这样平易近人,大家就越佩服他。
李幼斌曾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现在身边的新伴侣是演员史兰芽。在银幕和荧屏上,李幼斌总是以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示人,但私底下,他是个贴心男人。史兰芽拍戏的时候,李幼斌会开车10多个小时去探班,送水、罐头、水果等。在被问及两人是否经常切磋演技时,史兰芽表示:“那倒不会。”但她也透露,今年她接拍了电视剧《两个女匪王》、扮演其中一个女匪王,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角色,心里没有底。李幼斌鼓励她说:“撒开了演。”不过李幼斌一直对自己的感情生活十分低调,不愿多谈什么。
其实不仅是感情生活,李幼斌在为人处世中一直比较内敛,冷峻的外表下掩藏着温暖,不动声色中表露真情。不喜欢被吹捧的他,从荧屏上转身后总想待在家里,归于平静。只有走近他,才能发现一个真实的李幼斌。
“文革”破了童星梦
李幼斌是个不折不扣的东北汉子,1958年2月生于吉林长春。父母都是当地钟表厂的工人。
俗话说“出名要趁早”,李幼斌第一次结缘银幕,还是在他上幼儿园的时候。5岁那年,长春电影制片厂要拍一部名为《将军的儿子》的电影,导演到李幼斌所在的幼儿园选小主角,在一群小朋友中一眼就相中了眼睛大大、虎头虎脑的李幼斌。可惜的是,1966年“文革”的来临,让这部片子“流产”了,李幼斌与成为“童星”的机会擦肩而过。
李幼斌从小就有艺术细胞,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参加学校宣传队的活动,表演独唱等节目不在话下。在长春市第十一中学就读时,他还加入了学校话剧团。1974年,学校话剧团排演了一台关于学生生活的话剧《风华正茂》,正在读初二的李幼斌在剧中演一个小角色。一天,长春市文化教育局的干部来到学校看他们演出,打算发掘几个好苗子参加长春市话剧团(后更名为长春市话剧院)的招生考试。节目演完,演技出色的李幼斌再次被“相中”,他兴奋不已,甚至感觉自己马上就要圆了小时候的梦想。
“我那时傻呵呵地以为剧团肯定要我了呢,没想到后头等着我的是轰炸般的考试。”李幼斌说。事实证明,李幼斌表现得很出色。这场面向社会的大型招考最后只录取了7个人,他是其中之一,这把父母给高兴坏了:“这孩子,可算是有个工作了。”1974年12月28日,李幼斌正式上班了,虽然这个月只干了3天,但还是领了半个月的工资,共计11元。他给了父母10元,把零头拿去买零食了。
11年话剧情缘
进入长春市话剧团的时候,李幼斌毕竟才16岁。下班回家后,他经常同一帮小孩趴在地上玩弹球,没一点“已经是拿工资的人”的样子。
开始上班后,还闹了不少笑话。剧院演出《枫树湾》,其中一场戏是几个人举着火把依次上场。轮到李幼斌出场时,不知怎么搞的,他的火把竟然把旁边的幕条点着了。如果快速拍打两下灭火,也许没大事,可李幼斌却把幕条给提起来了,火苗一下子蹿了上去,李幼斌也懵了,举着火把呆呆地站在那里。多亏站在旁边的团长冷静,一个箭步冲上前,用手死死地抓住燃烧的幕条,猛地扯了下来。再看团长的手,不一会儿就起了很多大泡。
日复一日,李幼斌从一个演群众角色的学员,逐渐得到了一些演小角色的机会,到70年代末,已经能在剧团中承担比较重的戏份了;到了80年代初,他逐渐成为主演,特别是在话剧《新京末日》中扮演末代皇帝溥仪,演技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影视作品的冲击,话剧市场日渐萧条,从前那种观众爆满的场面基本上见不到了。“演员如果没戏演,就跟农民没地种一个道理。”虽然李幼斌深深地热爱话剧,但现实却让他不得不把目光转向电影电视剧领域。1994年,他出演完话剧《情感的操练》后,就再也没出演过话剧角色。记者问他:“如果以后有机会,还想演话剧吗?”李幼斌脱口而出:“想演!话剧中有很多好剧本,我很看重这一点。”
铮铮硬汉也贴心
在业内人士的眼里,外表不苟言笑的李幼斌其实很好相处,很多影视公司都愿意找李幼斌拍戏。除了有收视率保证外,大家还公认“李幼斌这人很好相处,合作起来开心。”尽管他的知名度很高,但在剧组从来不搞特殊化,跟大家一样住宾馆、吃盒饭、看足球比赛。越是这样平易近人,大家就越佩服他。
李幼斌曾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现在身边的新伴侣是演员史兰芽。在银幕和荧屏上,李幼斌总是以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示人,但私底下,他是个贴心男人。史兰芽拍戏的时候,李幼斌会开车10多个小时去探班,送水、罐头、水果等。在被问及两人是否经常切磋演技时,史兰芽表示:“那倒不会。”但她也透露,今年她接拍了电视剧《两个女匪王》、扮演其中一个女匪王,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角色,心里没有底。李幼斌鼓励她说:“撒开了演。”不过李幼斌一直对自己的感情生活十分低调,不愿多谈什么。
其实不仅是感情生活,李幼斌在为人处世中一直比较内敛,冷峻的外表下掩藏着温暖,不动声色中表露真情。不喜欢被吹捧的他,从荧屏上转身后总想待在家里,归于平静。只有走近他,才能发现一个真实的李幼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