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遗嘱的年轻人:房产留给母亲,存款留给初恋

来源 :人生与伴侣·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a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众老人身后排队两个小时后,29岁的莉莉终于将自己的遗嘱草稿交给了中华遗嘱库广东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接下来的3个小时里,她很快完成了遗嘱登记、精神评估、情感录像等流程。
  遗嘱内容并不复杂, 只涉及一套房产和几万元的存款, 那是莉莉工作以后的全部所得。她将房子留给了母亲, 将存款留给初恋男友。虽然早已和初恋分手,但她始终感激这段感情, 在那段几近绝望的成长中, 是初恋拉了她一把,一直陪她升级打怪。
  立遗嘱是莉莉30岁的愿望清单。初中时期家庭遭遇变故,她早早意识到死亡无常,早早交代身后事,也算是未雨绸缪。立完遗嘱后,莉莉觉得轻松很多,“仿佛心灵被安放,也是对自己未来的一次思考。”
  《2020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 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的19万份遗嘱中, 有4190份为60岁以下中青年所立, 其中40.03%为4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不少90后,甚至00后也开始考虑立遗嘱。
  中华遗嘱库上海第二登记中心的田艳认为,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避讳生死,“对他们来说,立遗嘱只是通过法律手段给自己一份保障,同时规避一些风险。”
  生死教育专家则认为, 在不避讳谈生论死的同时, 既要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必然部分, 更要以死观生,反思生命的意义、增强面对挫折处理能力, 从而达到敬畏生命的目的。
  20分钟办好一份遗嘱
  “先澄清一下,我身体健康,头脑清楚,法律专业学生,只是不想留遗憾。”18岁的余成向田艳说道。
  在见面前, 余成已经多次和田艳电话沟通很久, 也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意愿, 他希望将自己几万元的理财收益和游戏账号留给最好的朋友。父母总是忙于工作,这位朋友总是出面帮他解决问题, 表达谢意自然成了他订立遗嘱的理由。
  为了保证真实意愿, 田艳多次向余成确认, 得到的回答始终坚定。不到半个小时,一份只需签字的专业遗嘱便打印出来。
  在情感遗嘱环节, 余成对着镜头说道:“爸爸妈妈, 希望你能理解我, 也能真正按照我的意愿进行(分配遗产),我必须要回馈我的朋友。”临走前他还透露,未来他会考虑写一本书, 这也会留给朋友,等这个愿望实现,他一定会前来增补遗嘱。
  在田艳的印象中, 老人要花一上午甚至一天才能立好遗嘱,年轻人最短只需要20分钟,“因为年轻人的想法很果断, 对法律也很了解, 一旦确定就不再改变了”。
  中华遗嘱库广东第一登记中心的杨颖仪也有同感。很多老人总是“牵扯”很多,有时会考虑哪个孩子更孝顺, 有时又会牵扯哪个孩子情况差点, 为了避免分配不均, 他们会尽可能地提出更多问题。“他们明白死亡将近,一定要慎而又慎,要兼顾所有人。”
  但年轻人不会。在决定立遗嘱之前, 他们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继承人也往往只包括“最重要的那个人”。与此同时,他们也明白,遗嘱可以随时自行更改,这并不是一次性买卖。
  今年年初,26岁的徐娅(化名)在上海登记了遗嘱。前两年父亲因病去世,自己常年忙于工作,在出差加班的空隙, 她总是担心自己出了意外, 身体不好的母亲该怎么办。
  《民法典》实施后,法定继承人范围扩大, 徐娅再次考虑这件事, 并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母亲。“就是想给母亲一个保障,让她老年生活过得更好,合情合理合法,想做就做了,没有犹豫和困惑。”
  《2020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30岁以下的立遗嘱人群中,77.56%的人选择父母继承, 其次为配偶和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包括同事、朋友、母校和工作单位等。这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大多还没或者正在组建家庭。
  提前规避风险
  “在很多欧美国家,订立遗嘱已经十分普遍, 他们很早就意识到这是保护个人财产的法律事务,但在文化背景不同的中国,立遗嘱还是被很多人避讳, 只有在面对死亡时才会考虑。”杨颖仪觉得, 这是中西方对待遗嘱的最大的区别。
  “但年轻人的法律观念增强,生死观也在发生改变”,杨颖仪告诉记者,在见过他人生死,或是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 又或是经历家庭矛盾、财产纠纷等问题后,很多人已经开始意识到订立遗嘱的重要性, 也是在为自己提前规避风险。
  17岁的嘉文(化名)是杨颖仪接触的最年轻的客户。接到电话时,杨颖仪首先提醒,立遗嘱人必须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但嘉文随即回复,虽然不满18周岁,但目前的生活来源已经完全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了。
  童年的嘉文一直被白血病困扰,几经周折后病情得以控制,但又被查出心脏病。整个家庭已被透支,父亲还有赌博嗜好,当同龄人还在读书、谈恋爱、打游戏时,嘉文已经开始考虑赚钱谋生。
  为了提早工作, 嘉文初中毕业就去了卫校。过去一年,他一边在医院实习,一边打零工赚外快,辛苦钱已经攒到了万元以上。在医院ICU里, 嘉文多次见证了病危家属因为治疗和财产问题争执,想到自己的病情,也许很难陪妈妈到老, 甚至随时都有可能离开,“有种时不我待的意思”。
  前期沟通中, 嘉文对遗嘱的要求十分简单, 即将自己支付宝里所有的钱款留给妈妈。但嘉文为了多赚钱, 总是将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 以至于现在都没能空出时间来现场沟通遗嘱事宜。
  在中华遗嘱库上海中心保管的生效遗嘱中, 最年轻的一位是42歲的小熊。田艳记得,小熊家庭优渥,父亲去世前,曾委托家庭律师订立遗嘱,为了防止发生意外,还特意将遗嘱锁在保险箱里。即便如此, 兄妹几个还是因为财产问题发生冲突———遗书还没打开, 就被嫂子抢去烧了一半。最后,一家亲戚不得不在法庭见面,官司也打了五六年。
  在官司理清后, 小熊和丈夫立遗嘱的想法也越来越明确了。两人特意在工作日请假办了手续, 将所有财产留到孩子名下。“即便身体健康,也要为保护孩子提前做准备,不能重蹈覆辙。”
  只是没想到, 遗嘱立好不到一年,小熊突发疾病去世。这也成了上海中心工作人员们经常感叹的事情。
其他文献
“卧游”,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因道路艰难,交通不便,稍微远一点的风景只能口耳相传。于是,古人因地制宜,发明了新的旅游方式,即通过欣赏山水画来体悟山水,琢磨人生的意趣,探索哲学的况味。   南北朝时宋宗炳的《画山水序》明确提出“卧游”一说。宗炳,字少文,善书画,好山水。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因结宇衡山,以疾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于是,“凡所游历,皆图于壁,
德国占领的比利时军事管制政府内,有一位中国女子,对时任管制政府首脑、德军将军法肯豪森的秘书以死相逼之后,终于见到了这位纳粹在比利时的最高领导者。那位中国女子告诉法肯豪森,比利时的艾克兴市有96名人质,在若干个小时之后,将会被纳粹士兵枪杀,希望法肯豪森出手相救。   这是作家徐风的新书《忘记我》中描述的场景。那位中国女子名叫钱秀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只是比利时一名普通的华裔妇女。由于她的堂哥是
镜头里,比霸气她不输林青霞,比妖气,她不输王祖贤。   在各种屏幕角色中转换自如,风情万种、媚骨天成,拿奖拿到手软。不过张曼玉事业上虽成功,却始终无法驾驭情感中的角色。   她情史一大摞,可无一修成正果,并且几乎都是男方先离开她。   有人说,张曼玉对待感情太冲动,但她接受采访时却说:“我不觉得自己的感情是一片空白,我曾经经历过这么多段的感情,每一次都是享受到极致。”   为何一片深情却总
作为众多电视剧版本中最经典的一版,由杨洁导演执导拍摄的86版《西游记》,不仅捧红了“孙悟空”六小龄童,也让其他人物深入人心,其中就包括了穿着大红肚兜、手持红缨枪、古灵精怪的红孩儿。   近日,当年红孩儿的扮演者“赵欣培已是中科院博士”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并上了热搜。就在大家将信将疑的时候,中科院研究生部出来回应了,赵欣培是从北大保送到中科院读硕士,之后硕博连读,读的是计算机相关专业。   这
溱湖,又名喜鹊湖,素有“水乡明珠”之称。  这是一座格外幽静的小镇,巷子里铺着布满青苔的石板,到处溢满古茶树的清香。风拂过,波微莲动,轻托红绸,静静守护着这一湖一镇。于是对溱湖的情感便溢满心河,伴着船家的渔歌,渐渐融入这绵绵软软的水乡情怀……  冬捕,算是这儿的老手艺了,不知是何时兴起的,反正打小儿就总听老人提及。  船头,是两位经验丰富的老渔民,背对着我们,看不清面孔,背微微佝偻,却强健有力,还
《给孩平的截句》 任乐平  内容简介  截句是一种源自古典,具有现代诗歌精神的诗歌文体,融合了截拳道大师李小龙“简洁、直接、非传统性”的美学理念,强调诗意的瞬间生发,没有诗歌题目,且诗句在四行之内完成。  《给孩子的截句》是“文坛鬼才”蒋一谈献给孩子们的一份礼物。书中精选了八十二首截句,题材包含自然万物、日常生活、内心情感等,诗中充满无处不在的幽默灵动,以及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表达。每首截句配有唯美、
忘了是谁说过,来北京不去故宫长城,就不算来过北京。这长城嘛,咱是去过的,这次呢,终于可以去故宫了。  早就听说故宫人多,因为长安街不让停车,于是我们走的是北门而不是正门午门。在北门口,发现人不是很多,还在窃喜今天没什么人逛故宫,进到里面,才知道我的想法有多荒谬!  门内几乎没有站脚的地方!北门原来是主要用作出口的,门内,大量的人向外拥;门外,还有人想进去。感谢故宫参观规则的制定者,将入口门和出口门
比起一般的传记,小传的记叙较为简略,篇幅也较短,我们可以从小传入手,学习如何写传记。  在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作者在每个人物登台亮相之时,用多种方式方法交代人物的来龙去脉,或是运用对话,或是作者陈述,或是借他人之口吻。这些交代,也恰好给学习如何写小传的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选段一  那汉道:“洒家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姓杨名志。流落在此关西。年纪小时曾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
从上五年级时起,我的额头上就开始长痘痘。刚开始痘痘又小又扁,也不是很多,我也没在意,洗脸时依旧只潇洒地掬一捧水,往脸上一泼,擦干了事。  慢慢地,皮肤好像报复我对它的“不负责”似的,暗自“指挥”痘痘们从四面八方冒出来,占领了我的额头。  于是,我不大乐意了,每天都想着怎么把痘痘从我的“领地”里“赶出去”。  回老家时,一位老人对我说:“你找个没人的地方,挖点儿土,倒点儿水和一和,往你这痘痘上一涂,
离家住校,我最留恋的莫过于父亲做的菜,每当吃饭时,舌尖上就萦绕着父亲做的菜的余香。  在我的記忆中,父亲憨厚寡言,很少对我有亲昵的举动。母亲则不同,每逢我回家,母亲总会兴高采烈地跑出来,“在学校过得好不好啊?”搂着我问个不停。父亲则默默地在厨房里忙碌,刀起刀落,传来在砧板上切菜的咚咚声。  饭桌上,母亲总会挑我爱吃的花菜放在我的碗中,父亲却不,他不由分说地夹给我一直不喜欢吃的青椒。正当我皱着眉想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