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跟着例文学写作”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很多前辈和同行都已经探讨过,他们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对例文的选择和运用上。笔者基于学情视角对例文的选用作了进一步的思考:一是例文的选用在写作方法上要具有可迁移性;二是例文的选用在语言运用上要具有可模仿性;三是例文的选用在写作素材上要具有融会贯通性。
关键词:学情;写作教学;例文选用;实践研究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一直以来,写作教学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學生仍对写作对存在恐惧心理,仍感到无话可写、无情可抒。初中语文教材里的例文,无论是写作方法还是语言、素材,都值得学生模仿与学习,教师可利用这一资源进行写作教学。但利用例文进行写作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例文的选用在写作方法上要具有可迁移性
“跟着例文学写作”最重要的是要有例文,其次才是学写作,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例文的选用就显得尤为关键。怎样的例文才称得上是“好”的例文呢?既然例文是用来模仿的,最根本的一点,其在写作方法上要易于学习和借鉴,要具有可操作性。
(一)例文的选用在写作方法上要易于学习和借鉴
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是一项系统工程,教材上对七至九年级的单元写作已作了精心安排,教师要根据单元写作的内容教给学生具体的写作方法,并根据写作方法选用恰当的例文,以供学生学习和参考。学生的写作最初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模仿的对象(例文)要易于学习和借鉴。教师要从选用的例文中深入浅出地总结出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能够模仿选用的例文将写作方法运用到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如《背影》一文对父亲替“我”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的动作描写刻画得非常细腻,是学生学习动作描写的典范。作者围绕“父爱”写了四次父亲不同时期的“背影”——难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离别的背影、怀念的背影,使文章结构紧凑,主题突出,这也是学生在写作时要谨记的写作技巧之一。
(二)例文的选用在写作方法上要具有可操作性
有些例文的写作方法虽然值得学习和借鉴,但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也就不具有可操作性;有些例文的写作方法尽管学生可以理解和掌握,但是学生难以模仿,同样也不具有可操作性。例文的选用在写作方法上的可操作性,除了教师要深入浅出地总结出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写作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模仿例文写出相类似的文章来。如《白杨礼赞》一文,文章围绕白杨树的不平凡,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文章开篇点题,热情赞颂白杨树“不平凡”,结尾照应开头,再次“高声赞美白杨树”。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感情炽烈,结构谨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模仿文章的行文结构写出诸如《梅花礼赞》《松柏礼赞》等类似的文章来,这样的例文在写作方法上就具有可操作性。
二、例文的选用在语言运用上要具有可模仿性
跟着例文学写作,除了要学习例文的写作方法外,还要学习例文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一篇作文仅有好的写作手法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用唯美的语言将作文的内容呈现出来。学生的写作语言是经过阅读和模仿慢慢积累而成。因此,教师选用的例文在语言运用上要具备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所选的例文本身就是语言美的典范;二是所选的例文在语言风格、句式上要易于模仿,有些名言警句可直接引用。
(一)所选的例文本身就是语言美的典范
初中语文教材的文章本身就是语言美的典范。教师要在这些精美的文章中,精挑细选出适合学生模仿和借鉴的例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例如,《春》一文里的句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是一段充满诗意的、生机盎然的描写春天的花的文字,非常适合学生用来模仿。
(二)所选的例文在语言风格、句式上要易于模仿,有些名言警句可直接引用
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文章语言美的同时,还要引导其学习文章语言在咬文嚼字、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可以模仿文章的语言风格,也可以模仿文章的句式特点,有些名言警句甚至可以直接引用在作文上。只有增强语言文字的运用,才能写出语言优美、生动有内涵的文章。例如《雨的四季》的倒数第二段:“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用排比的句式、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当然,美文不一定都是语言华丽、文采斐然的,对人物细致入微的刻画和作者饱含情感的语言也能使文章流传千古、历久弥新。学生在作文时可模仿文章的语言风格,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
三、例文的选用在写作素材上要具有融会贯通性
例文的选用不但要注重写作方法和语言运用,还要注重写作素材上的融会贯通性。所谓融会贯通性是指所选用的例文在取材上要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周边环境,学生能够从例文的取材中得到启发,在作文时模仿例文的取材选择一些与例文相同或相似的材料作为写作素材。教师在选用例文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例文的选用在写作素材上要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二是例文的选用在写作素材上要能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性认识。
(一)例文的选用在写作素材上要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很多教师认为写作方法可以教给学生,但是写作素材必须靠学生自己去发掘和积累。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不是苦于怎样行文结构,而是苦于没有写作素材;不是苦于怎样写,而是苦于写什么。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但这不是没有写作素材的根本原因,关键在于学生有没有发现“美”的眼睛和方法。教师在例文的选用上要多下功夫,要引导学生从例文的选材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老王》一文,文章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其实学生生活的周围也有很多像“老王”这样的底层劳动者,他们一样需要社会的同情和关注,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的这类人群,抒写他们的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引发人们对底层劳动者的关注与思考。
(二)例文的选用在写作素材上要能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性认识
很多教师在学生写作之前都会给写作提示,但是学生还是无从写起,琢磨了半天觉得自己周围的事物太普通、太平凡了,没什么“可歌可泣”的地方。其实并不是周围的事物太普通、太平凡,而是学生缺少一种对生活的感性认识和感性思维。例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的弟弟当时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再如《春》一文,朱自清用他充满灵性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洋溢着生机、活力与希望的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可能有些学生会心生疑惑:春天真的像朱自清笔下那样生机勃勃、诗意盎然吗?为什么我看到的春天是温暖、潮湿的?那是学生没有用“心”去发现生活中所蕴含的美的缘故。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感性思维,其实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和心灵。所以,教师在例文的选用上,要尽量选择那些在写作素材上能增强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性认识的文章,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感召,写出更多充满诗意和生活哲理的文章。
关键词:学情;写作教学;例文选用;实践研究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一直以来,写作教学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學生仍对写作对存在恐惧心理,仍感到无话可写、无情可抒。初中语文教材里的例文,无论是写作方法还是语言、素材,都值得学生模仿与学习,教师可利用这一资源进行写作教学。但利用例文进行写作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例文的选用在写作方法上要具有可迁移性
“跟着例文学写作”最重要的是要有例文,其次才是学写作,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例文的选用就显得尤为关键。怎样的例文才称得上是“好”的例文呢?既然例文是用来模仿的,最根本的一点,其在写作方法上要易于学习和借鉴,要具有可操作性。
(一)例文的选用在写作方法上要易于学习和借鉴
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是一项系统工程,教材上对七至九年级的单元写作已作了精心安排,教师要根据单元写作的内容教给学生具体的写作方法,并根据写作方法选用恰当的例文,以供学生学习和参考。学生的写作最初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模仿的对象(例文)要易于学习和借鉴。教师要从选用的例文中深入浅出地总结出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能够模仿选用的例文将写作方法运用到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如《背影》一文对父亲替“我”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的动作描写刻画得非常细腻,是学生学习动作描写的典范。作者围绕“父爱”写了四次父亲不同时期的“背影”——难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离别的背影、怀念的背影,使文章结构紧凑,主题突出,这也是学生在写作时要谨记的写作技巧之一。
(二)例文的选用在写作方法上要具有可操作性
有些例文的写作方法虽然值得学习和借鉴,但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也就不具有可操作性;有些例文的写作方法尽管学生可以理解和掌握,但是学生难以模仿,同样也不具有可操作性。例文的选用在写作方法上的可操作性,除了教师要深入浅出地总结出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写作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模仿例文写出相类似的文章来。如《白杨礼赞》一文,文章围绕白杨树的不平凡,写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文章开篇点题,热情赞颂白杨树“不平凡”,结尾照应开头,再次“高声赞美白杨树”。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感情炽烈,结构谨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模仿文章的行文结构写出诸如《梅花礼赞》《松柏礼赞》等类似的文章来,这样的例文在写作方法上就具有可操作性。
二、例文的选用在语言运用上要具有可模仿性
跟着例文学写作,除了要学习例文的写作方法外,还要学习例文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一篇作文仅有好的写作手法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用唯美的语言将作文的内容呈现出来。学生的写作语言是经过阅读和模仿慢慢积累而成。因此,教师选用的例文在语言运用上要具备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所选的例文本身就是语言美的典范;二是所选的例文在语言风格、句式上要易于模仿,有些名言警句可直接引用。
(一)所选的例文本身就是语言美的典范
初中语文教材的文章本身就是语言美的典范。教师要在这些精美的文章中,精挑细选出适合学生模仿和借鉴的例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例如,《春》一文里的句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是一段充满诗意的、生机盎然的描写春天的花的文字,非常适合学生用来模仿。
(二)所选的例文在语言风格、句式上要易于模仿,有些名言警句可直接引用
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文章语言美的同时,还要引导其学习文章语言在咬文嚼字、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可以模仿文章的语言风格,也可以模仿文章的句式特点,有些名言警句甚至可以直接引用在作文上。只有增强语言文字的运用,才能写出语言优美、生动有内涵的文章。例如《雨的四季》的倒数第二段:“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用排比的句式、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当然,美文不一定都是语言华丽、文采斐然的,对人物细致入微的刻画和作者饱含情感的语言也能使文章流传千古、历久弥新。学生在作文时可模仿文章的语言风格,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
三、例文的选用在写作素材上要具有融会贯通性
例文的选用不但要注重写作方法和语言运用,还要注重写作素材上的融会贯通性。所谓融会贯通性是指所选用的例文在取材上要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周边环境,学生能够从例文的取材中得到启发,在作文时模仿例文的取材选择一些与例文相同或相似的材料作为写作素材。教师在选用例文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例文的选用在写作素材上要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二是例文的选用在写作素材上要能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性认识。
(一)例文的选用在写作素材上要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很多教师认为写作方法可以教给学生,但是写作素材必须靠学生自己去发掘和积累。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不是苦于怎样行文结构,而是苦于没有写作素材;不是苦于怎样写,而是苦于写什么。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但这不是没有写作素材的根本原因,关键在于学生有没有发现“美”的眼睛和方法。教师在例文的选用上要多下功夫,要引导学生从例文的选材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老王》一文,文章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其实学生生活的周围也有很多像“老王”这样的底层劳动者,他们一样需要社会的同情和关注,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的这类人群,抒写他们的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引发人们对底层劳动者的关注与思考。
(二)例文的选用在写作素材上要能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性认识
很多教师在学生写作之前都会给写作提示,但是学生还是无从写起,琢磨了半天觉得自己周围的事物太普通、太平凡了,没什么“可歌可泣”的地方。其实并不是周围的事物太普通、太平凡,而是学生缺少一种对生活的感性认识和感性思维。例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的弟弟当时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再如《春》一文,朱自清用他充满灵性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洋溢着生机、活力与希望的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可能有些学生会心生疑惑:春天真的像朱自清笔下那样生机勃勃、诗意盎然吗?为什么我看到的春天是温暖、潮湿的?那是学生没有用“心”去发现生活中所蕴含的美的缘故。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感性思维,其实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和心灵。所以,教师在例文的选用上,要尽量选择那些在写作素材上能增强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性认识的文章,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感召,写出更多充满诗意和生活哲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