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49年底及1950年初,赤焰滔天,挽救无术,人心迷惘,莫可究极……即台湾基地亦将岌岌欲坠,不可终日。中央政府幸有阎院长锡山,苦心孤诣,撑持危局……政府统绪,赖以不坠者,阎院长之功实不可泯。”1954年2月,蒋中正向国民大会做报告时,对阎锡山在1949年底将国民政府迁移台湾,作出了极高的历史评价。
1949年,对国民党而言,政府面临了土崩瓦解的危机;对共产党来说,迎来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机遇。在这场攸关随后60年两岸历史演变的风暴过程中,阎锡山无疑是以最近距离见证历史变局的“核心观察者”。
阎锡山旧部近年整理编印了《阎百川先生感想录》(重要日记摘要),透过阎锡山的权威记载与私人札记,写实地描绘了这段军政派系斗争的核心内幕,呈现出国民政府败退的关键,更翔实地反映了两岸分裂分治的背景。
蒋李军权之争白热化
南京被解放军攻陷后,国民政府辗转迁移到广州。1949年6月13日,经由蒋中正首肯,李宗仁代总统提名,立法院同意,阎锡山就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阎锡山虽力图振作,但最大的挑战并不来自共产党,而是来自桂系将领的军权之争。
9月4日,李宗仁当面告知阎锡山,希望阎锡山辞兼国防部长,交出军权,由桂系将领白崇禧接替,阎锡山当面加以拒绝。阎锡山认为:“我兼或可不亡,换人亦或可不亡,我愿辞。假如我兼亡得慢,换人亡得快,我就不辞。”
10月2日,蒋李军权之争白热化。阎锡山说:“讲亦悔,不讲亦悔。此事关键非干部所当主张,应由最高领袖自决之,因此事无论怎样办均有咎戾,故主张怎样办均难见谅于将来,故须由最高领袖决之。”
对军政派系斗争台面化,蒋中正与李宗仁各不相让。阎锡山感慨地说:“不接受辞兼国防部长之要求,有破裂之可能。接受辞兼国防部长之要求,有毁灭之顾虑。接受而毁灭,为众怨所归;不接受而破裂,亦为众怨所归。”
10月4日,立委梁栋问:“希望院长能做蒋李桥梁使二人密切合作。现在有人说院长一面倒了,究竟如何?”阎锡山透露,他在组阁前曾对蒋李提出4句话:“中间赤诚匡济,但不从井救人,亦不卷入漩涡,更不意气愤事。”
10月29日,阎锡山67岁生日。幕僚称许阎锡山“知其不可为而为”,是“宁武子之愚”(卫国大夫,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阎锡山回应:“他是假愚,我是真愚,既入地狱,只好安于入地狱;理智如清水,感情若颜色,理感混成人,做人费周折。”
“落跑”李宗仁坚决不归
在西南局势陷入危急之际,中枢几近溃散。李宗仁代总统于11月3日已赴昆明,11日转桂林,14日再飞南宁。阎锡山16日急电李宗仁:“切盼钧座速返,迅决大计,共挽危局。”但李宗仁未加理会,20日飞香港入医院治病。11月28日,国民政府从重庆迁移成都。
鉴于李宗仁已变成“落跑代总统”,阎锡山与蒋中正于12月3日在成都讨论总统的“复职问题”,阎锡山力荐与李宗仁并称“李白”的桂系将领白崇禧。阎锡山对蒋中正说:“复职很需要,国家不可无元首,惟应注意争同情,杜口实,杜法争。”蒋中正问:“如何争同情?”阎锡山答:“重用健生(白崇禧)。给健生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用人权、指挥权及动用库存金银外汇权全给他。”蒋中正问:“怕有何口实?”阎锡山答:“德公(李宗仁,字德邻)如不同意,认复职是抢夺,更进而恶言加复职以篡位。”蒋中正再问:“如何杜法争?”阎锡山答:“国大代表有法定人数,以合法手续请复职,即可杜法争。”但因蒋中正与幕僚顾虑太多,并未形成共识,议而未决,最后决定再派人赴港挽留李宗仁。
面对“蒋李关系”无法化解,阎锡山曾在日记中写道:“以大度量容人是德,以谦道处人是吉,人之一生当向容与谦继续不断地做功夫。”
当天,阎锡山再次致电李宗仁:“在此危急存亡决于俄顷之际,何能一日无元首躬亲主政。敬祈钧座重加考虑,俯念时艰,即日立即归国,挽救危局,以慰众望。”
阎锡山的急电仍无法唤回,李宗仁于12月5日即从香港飞往美国。中枢无主之际,云南省主席卢汉、西康省主席刘文辉相继投共,西南情势岌岌可危。
12月7日,政府紧急决定撤离成都。8日,阎锡山率内阁要员飞往台北。10日,蒋中正飞往台北。自此,国民政府完全失去对中国大陆的统治权力,两岸从而形成分裂分治的局面。
(摘自《中国时报》2009.9.21)B②
1949年,对国民党而言,政府面临了土崩瓦解的危机;对共产党来说,迎来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机遇。在这场攸关随后60年两岸历史演变的风暴过程中,阎锡山无疑是以最近距离见证历史变局的“核心观察者”。
阎锡山旧部近年整理编印了《阎百川先生感想录》(重要日记摘要),透过阎锡山的权威记载与私人札记,写实地描绘了这段军政派系斗争的核心内幕,呈现出国民政府败退的关键,更翔实地反映了两岸分裂分治的背景。
蒋李军权之争白热化
南京被解放军攻陷后,国民政府辗转迁移到广州。1949年6月13日,经由蒋中正首肯,李宗仁代总统提名,立法院同意,阎锡山就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阎锡山虽力图振作,但最大的挑战并不来自共产党,而是来自桂系将领的军权之争。
9月4日,李宗仁当面告知阎锡山,希望阎锡山辞兼国防部长,交出军权,由桂系将领白崇禧接替,阎锡山当面加以拒绝。阎锡山认为:“我兼或可不亡,换人亦或可不亡,我愿辞。假如我兼亡得慢,换人亡得快,我就不辞。”
10月2日,蒋李军权之争白热化。阎锡山说:“讲亦悔,不讲亦悔。此事关键非干部所当主张,应由最高领袖自决之,因此事无论怎样办均有咎戾,故主张怎样办均难见谅于将来,故须由最高领袖决之。”
对军政派系斗争台面化,蒋中正与李宗仁各不相让。阎锡山感慨地说:“不接受辞兼国防部长之要求,有破裂之可能。接受辞兼国防部长之要求,有毁灭之顾虑。接受而毁灭,为众怨所归;不接受而破裂,亦为众怨所归。”
10月4日,立委梁栋问:“希望院长能做蒋李桥梁使二人密切合作。现在有人说院长一面倒了,究竟如何?”阎锡山透露,他在组阁前曾对蒋李提出4句话:“中间赤诚匡济,但不从井救人,亦不卷入漩涡,更不意气愤事。”
10月29日,阎锡山67岁生日。幕僚称许阎锡山“知其不可为而为”,是“宁武子之愚”(卫国大夫,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阎锡山回应:“他是假愚,我是真愚,既入地狱,只好安于入地狱;理智如清水,感情若颜色,理感混成人,做人费周折。”
“落跑”李宗仁坚决不归
在西南局势陷入危急之际,中枢几近溃散。李宗仁代总统于11月3日已赴昆明,11日转桂林,14日再飞南宁。阎锡山16日急电李宗仁:“切盼钧座速返,迅决大计,共挽危局。”但李宗仁未加理会,20日飞香港入医院治病。11月28日,国民政府从重庆迁移成都。
鉴于李宗仁已变成“落跑代总统”,阎锡山与蒋中正于12月3日在成都讨论总统的“复职问题”,阎锡山力荐与李宗仁并称“李白”的桂系将领白崇禧。阎锡山对蒋中正说:“复职很需要,国家不可无元首,惟应注意争同情,杜口实,杜法争。”蒋中正问:“如何争同情?”阎锡山答:“重用健生(白崇禧)。给健生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用人权、指挥权及动用库存金银外汇权全给他。”蒋中正问:“怕有何口实?”阎锡山答:“德公(李宗仁,字德邻)如不同意,认复职是抢夺,更进而恶言加复职以篡位。”蒋中正再问:“如何杜法争?”阎锡山答:“国大代表有法定人数,以合法手续请复职,即可杜法争。”但因蒋中正与幕僚顾虑太多,并未形成共识,议而未决,最后决定再派人赴港挽留李宗仁。
面对“蒋李关系”无法化解,阎锡山曾在日记中写道:“以大度量容人是德,以谦道处人是吉,人之一生当向容与谦继续不断地做功夫。”
当天,阎锡山再次致电李宗仁:“在此危急存亡决于俄顷之际,何能一日无元首躬亲主政。敬祈钧座重加考虑,俯念时艰,即日立即归国,挽救危局,以慰众望。”
阎锡山的急电仍无法唤回,李宗仁于12月5日即从香港飞往美国。中枢无主之际,云南省主席卢汉、西康省主席刘文辉相继投共,西南情势岌岌可危。
12月7日,政府紧急决定撤离成都。8日,阎锡山率内阁要员飞往台北。10日,蒋中正飞往台北。自此,国民政府完全失去对中国大陆的统治权力,两岸从而形成分裂分治的局面。
(摘自《中国时报》2009.9.21)B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