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但学生的信息素养存在很大的差异,存在前理解的两极分化现象。本文阐述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实现了让优者更优,让弱者能有所提升的教学目的。具体来说,就是精心分组,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先分后合,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学有所获;交流反馈,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和合作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前理解、小组合作、任务驱动、信息技术
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课程现状与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趋普及,特别是城市里的孩子,父母的学历水平都相对比较高,其信息技术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孩子。有些孩子在幼儿园时就看着自己的家长用电脑、玩电脑,他们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用鼠标来玩游戏,甚至用键盘来打字。在日常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突出。因此,对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进度存在很大的差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大部分学生完成相关的基本学习内容。其次,教师既要引导基础好、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学习,又要辅导基础相对薄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信息技术课一周一课时,教学时间有限,难免顾此失彼。教学上存在着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下”的状态,而那些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更是不免容易被忽视。
针对学生信息技术存在的这种“前理解”的两极分化,给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如何让优的学生更优,让弱的学生有所进步、不掉队,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为了兼顾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笔者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在自己的课堂上开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精心分组,保证合作学习开展
有哲人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们不得不承认,人與人之间也存在着种种个体差异,无论是长相,还是接受力等。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承认、接受学生们存在的各种差异,教育教学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天才,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对我们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并且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具体操作是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单”的形式展开。教师通过调查并结合学生自愿原则,将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以4人为单位进行编组。结合学生推荐,选任基础较硬的同学作为组长。刚开始效果并不明显,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探索与观察,笔者发现自己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只停留在形式上,无论是组长,还是组员,都对合作学习的目标并不明确。
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差异,对老师而言,任教的班级多,对各班学生的情况往往不是很了解,甚至连学生的姓名都叫不全。为了真正地把小组合作学习开展起来,笔者首先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通过向班主任老师以及学生的调查了解,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给每个班分好小组,每一小组由信息技术方面学习比较突出且有一定的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还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副组长,每个成员都落实确定好,并且制作成统一的表格打印好。比如第一小组,列清组长、副组长、组员1、组员2的姓名。这样,笔者在课堂教学时就可以随时喊出每一位学生的姓名,能够适时地指导评价。同时,笔者还给出了小组合作学习公约:“组长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有责任、有义务指导组员完成任务;组员不能完全依赖组长,尽量独立完成,碰到困难再向组长请教。”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后,做到合理搭配,确定每一个小组成员,每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学习的小团队,大家要共同进步。这样为后继的学习能顺利展开提供了保证。
先分后合,确保学有所获
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笔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来贯彻合作学习。其教学基本流程为:明确任务——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交流反馈——合作活动——评价反馈。每节课,笔者或是通过大屏幕给出一个个学习任务,或是下发“学习单”;学生明确任务后,先自主学习,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独立解决,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先讨论再尝试探究,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交流反馈,学生再次合作,最后进行评价反馈。
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中,首先每个学生都先自主学习,这样,避免过度的依赖心理,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其次,当他们碰到困难时,能通过合作交流的形式展开研究,这又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以及互帮互助,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提高。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不仅学会了操作,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点,而且又由于他之前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他寻求帮助的过程属于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当其学会了相应的知识点以后,可以获得学习的满足感与快乐感,激发其后继的学习热情。检验学习的最好方法是能否清晰地告诉别人,原来基础较好的同学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可以使自己的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明确和清晰。并且,这部分学生一般在小组合作中充当主导者的角色,更能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责任心,有利于他们深入探究精神的养成和信息技术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通过这样的合作,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每个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课堂上,当有的同学跟不上教学节奏时,小组长就能发挥作用了,他们是“小专家”,是“小老师”,他们可以帮助老师进行解说,指导同学的学习;在操作练习时,小组长负责指导、督促、检查组员学习。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学生在自主互助中学习。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缓解学生学电脑的畏难情绪,而且能让他们懂得团结、协作的重要意义。同时,小组长也会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巩固已有知识,同时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使他们更乐于帮助别人。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有了不同的收获。 交流反馈,促进认知提升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既是学生学习的手段,也是教师教学的目的。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操作性很强,而且其知识技能的发展速度是几何级的,如今的知识点到了若干年后肯定是陈旧了,甚至已经淘汰过时了。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方法。现在的社会是个学习型社会,每个人都要学会自主学习,能够独立思考。同时,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未来社会更是一个合作型的社会。通过合作学习,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特别是针对小组整体的评价方式,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能够使学生养成良性竞争的健康心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客观开放的良好的人格品质。
合作活动并不是简单的“一方求助,一方帮助”。合作活动是一种“共赢”,一方要尽量讲清楚,使另一方“知其所以然”。学生完成任务,某种程度上只是停留在操作层面,而合作活動把学习提升到了思维层面。交流反馈环节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以说出自己得意的地方,也可以说自己的失败或困惑的地方。这样让思维的火花进一步碰撞,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合作活动中,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学会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了认真倾听和吸纳别人的意见。长期的合作学习必定能极大地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学会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养成谦让的态度和认真倾听的好习惯,锻炼说服他人的能力,当然也要学会有原则地坚持自己的观点。这些素养和能力都是学生日后走向社会生活的宝贵财富。在整个“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地交流反馈,提升了自身认知水平,同时也学会了与同伴的合作和分享。
结束语
实践证明,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展开教学,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信息技术前理解的两级分化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学习模式,不仅可以避免以往教学中出现的不能兼顾每个学生发展的弊端,同时还有利于培养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钱金妹.信息技术研究性教学中的合作学习[DB/OL].https://www.taodocs.com/p-10939936.html,2015.
[2].佚名.让农村孩子沐浴在信息技术的春光之中[DB/OL].http://www.docin.com/p-1431538218.html,2012.
[3]朱剑锋.创设生活氛围 强化有效教学[J].小学生(下旬刊),2012(9).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爱德校区)
关键词:前理解、小组合作、任务驱动、信息技术
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课程现状与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趋普及,特别是城市里的孩子,父母的学历水平都相对比较高,其信息技术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孩子。有些孩子在幼儿园时就看着自己的家长用电脑、玩电脑,他们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用鼠标来玩游戏,甚至用键盘来打字。在日常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突出。因此,对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进度存在很大的差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大部分学生完成相关的基本学习内容。其次,教师既要引导基础好、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学习,又要辅导基础相对薄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信息技术课一周一课时,教学时间有限,难免顾此失彼。教学上存在着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下”的状态,而那些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更是不免容易被忽视。
针对学生信息技术存在的这种“前理解”的两极分化,给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如何让优的学生更优,让弱的学生有所进步、不掉队,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为了兼顾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笔者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在自己的课堂上开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精心分组,保证合作学习开展
有哲人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们不得不承认,人與人之间也存在着种种个体差异,无论是长相,还是接受力等。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承认、接受学生们存在的各种差异,教育教学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天才,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对我们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并且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具体操作是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单”的形式展开。教师通过调查并结合学生自愿原则,将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以4人为单位进行编组。结合学生推荐,选任基础较硬的同学作为组长。刚开始效果并不明显,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探索与观察,笔者发现自己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只停留在形式上,无论是组长,还是组员,都对合作学习的目标并不明确。
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差异,对老师而言,任教的班级多,对各班学生的情况往往不是很了解,甚至连学生的姓名都叫不全。为了真正地把小组合作学习开展起来,笔者首先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通过向班主任老师以及学生的调查了解,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给每个班分好小组,每一小组由信息技术方面学习比较突出且有一定的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还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副组长,每个成员都落实确定好,并且制作成统一的表格打印好。比如第一小组,列清组长、副组长、组员1、组员2的姓名。这样,笔者在课堂教学时就可以随时喊出每一位学生的姓名,能够适时地指导评价。同时,笔者还给出了小组合作学习公约:“组长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有责任、有义务指导组员完成任务;组员不能完全依赖组长,尽量独立完成,碰到困难再向组长请教。”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后,做到合理搭配,确定每一个小组成员,每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学习的小团队,大家要共同进步。这样为后继的学习能顺利展开提供了保证。
先分后合,确保学有所获
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笔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来贯彻合作学习。其教学基本流程为:明确任务——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交流反馈——合作活动——评价反馈。每节课,笔者或是通过大屏幕给出一个个学习任务,或是下发“学习单”;学生明确任务后,先自主学习,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独立解决,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先讨论再尝试探究,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交流反馈,学生再次合作,最后进行评价反馈。
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中,首先每个学生都先自主学习,这样,避免过度的依赖心理,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其次,当他们碰到困难时,能通过合作交流的形式展开研究,这又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以及互帮互助,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提高。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不仅学会了操作,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点,而且又由于他之前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他寻求帮助的过程属于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当其学会了相应的知识点以后,可以获得学习的满足感与快乐感,激发其后继的学习热情。检验学习的最好方法是能否清晰地告诉别人,原来基础较好的同学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可以使自己的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明确和清晰。并且,这部分学生一般在小组合作中充当主导者的角色,更能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责任心,有利于他们深入探究精神的养成和信息技术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通过这样的合作,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每个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课堂上,当有的同学跟不上教学节奏时,小组长就能发挥作用了,他们是“小专家”,是“小老师”,他们可以帮助老师进行解说,指导同学的学习;在操作练习时,小组长负责指导、督促、检查组员学习。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学生在自主互助中学习。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缓解学生学电脑的畏难情绪,而且能让他们懂得团结、协作的重要意义。同时,小组长也会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巩固已有知识,同时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使他们更乐于帮助别人。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有了不同的收获。 交流反馈,促进认知提升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既是学生学习的手段,也是教师教学的目的。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操作性很强,而且其知识技能的发展速度是几何级的,如今的知识点到了若干年后肯定是陈旧了,甚至已经淘汰过时了。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方法。现在的社会是个学习型社会,每个人都要学会自主学习,能够独立思考。同时,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未来社会更是一个合作型的社会。通过合作学习,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特别是针对小组整体的评价方式,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能够使学生养成良性竞争的健康心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客观开放的良好的人格品质。
合作活动并不是简单的“一方求助,一方帮助”。合作活动是一种“共赢”,一方要尽量讲清楚,使另一方“知其所以然”。学生完成任务,某种程度上只是停留在操作层面,而合作活動把学习提升到了思维层面。交流反馈环节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以说出自己得意的地方,也可以说自己的失败或困惑的地方。这样让思维的火花进一步碰撞,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合作活动中,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学会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了认真倾听和吸纳别人的意见。长期的合作学习必定能极大地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学会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养成谦让的态度和认真倾听的好习惯,锻炼说服他人的能力,当然也要学会有原则地坚持自己的观点。这些素养和能力都是学生日后走向社会生活的宝贵财富。在整个“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地交流反馈,提升了自身认知水平,同时也学会了与同伴的合作和分享。
结束语
实践证明,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展开教学,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信息技术前理解的两级分化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学习模式,不仅可以避免以往教学中出现的不能兼顾每个学生发展的弊端,同时还有利于培养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钱金妹.信息技术研究性教学中的合作学习[DB/OL].https://www.taodocs.com/p-10939936.html,2015.
[2].佚名.让农村孩子沐浴在信息技术的春光之中[DB/OL].http://www.docin.com/p-1431538218.html,2012.
[3]朱剑锋.创设生活氛围 强化有效教学[J].小学生(下旬刊),2012(9).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爱德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