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甘肃地区妇女妊娠前超重与肥胖的发生情况,分析其相关因素,并研究妊娠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妊娠期增重和母婴并发症的关系。
方法整群抽取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孕妇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亚洲人群BMI分类标准分析研究对象超重及肥胖的发生情况。分析超重及肥胖的相关因素,以及妊娠前BMI与妊娠期体重增长和发生母婴并发症的关系。采用方差分析、χ2检验、等级相关分析、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共6 400例产妇纳入本研究。6 400例孕妇BMI为13.3~38.1,平均为20.6±2.7。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亚洲人群BMI分类标准,6 400例孕妇中,超重636例(9.9%),肥胖416例(6.5%)。BMI与年龄呈正相关,体重过低组、体重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孕妇平均年龄逐渐增大[分别为(27.8±3.8)、(29.1±4.3)、(30.3±4.7)和(30.6±4.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490,P<0.01)。随年龄增加,BMI逐渐增高(r=0.18,P<0.01);非初产妇BMI高于初产妇(分别为21.2±2.6和20.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30,P<0.01);BMI与教育程度及经济收入水平呈负相关(r=–0.06,P<0.01;r=–0.04,P=0.036)。随BMI增加,4组妊娠13周内增重、妊娠期总增重逐渐减少(F值分别为8.892和21.700,P值均<0.01)。超重组新生儿出生体重最大,依次高于肥胖组、体重正常组和体重过低组,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261,P<0.01)。随着BMI升高,4组中单胎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和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逐渐升高(χ2值分别为85.758、58.913、13.501、6.563和9.579,P值均<0.05),剖宫产率和巨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逐渐升高(χ2值分别为125.442、62.963和9.087,P值均<0.05)。超重组脐带异常发生率依次高于体重正常组、体重过低组和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28,P=0.001)。肥胖组新生儿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依次高于体重过低组、体重正常组和超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92,P=0.007)。超重组早产发生率依次高于肥胖组、体重正常组和体重过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65,P=0.049)。相对于体重正常组,超重组剖宫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和脐带异常的发生风险增加[OR值(95%CI)分别为1.700(1.325~2.181)、2.436(1.578~3.761)、3.182(1.049~9.653)和2.252(1.267~4.004),肥胖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儿和新生儿电解质紊乱的发生风险增加OR值(95%CI)分别为2.585(1.020~6.914)、2.484(1.017~6.070)和4.430(1.290~15.217)]。
结论本地区妇女妊娠前BMI随年龄、产次增加而增加,随教育程度提高以及经济收入增加而降低。妊娠早期(妊娠13周内)和妊娠期总增重随BMI增大而降低。妊娠前超重和肥胖可增加剖宫产、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及新生儿电解质紊乱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