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抄人”向“超人”的跨越之道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ng13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深谙阅读服务于写作之理。然而,如何建立起阅读与理解分析甚或写作之间的关联呢?常见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做摘抄,写周记。但由机械的“抄”而升华为语文写作素养的提升却仍有一段遥远的距离,“抄”或“写”得法了,方能由“抄人”脱胎换骨蜕变为“超人”。因此,我常鼓励学生要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完成周记任务,实现由“抄人”向“超人”的跨越,具體方法如下。

一、摘抄


  1.好词造句
  新鲜词汇或短语,尤其要关注四字短语或成语,因为选用四字词表达可提升作文语言的简洁性和文采性。可以选择部分词汇造句,做到学以致用。基于高中生相对广泛的阅读面,许多师生都有这样的误解,以为高中生无需进行造句训练。事实上,学生读过的好词,不代表他们就’瞳得准确、灵活地运用。
  2.佳句化用仿写
  (1)佳句选用标准
  ①有文采的句子,妙用修辞手法或含有新鲜词汇,散文或诗歌中较多这类句子。
  ②富有哲思意味的句子。格言警句、散文或诗等均可从中摘录。
  ③幽默或讽刺意味强的文句。可从杂文、时评、小说或散文中摘录。
  ④句式特别的句子。如排比、整句、顶针等句式,文句艺术形式较独到也可提升语言表达的文采性。
  (2)佳句化用方法
  ①解释佳句含义,提炼可适用写作话题,并附上信息出处。
  ③借名言佳句之表达形式,嵌入新观点。
  ③赋予名言佳句新内容,丰富其哲理内涵。
  3.好词佳句仿写范例
  让学生摘抄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表达能力。因此,须在正确指导学生做摘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进行仿写训练。
  语言表达要创新是十分困难的,要想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只能向前人学习。高中生欲提高写作水平,要学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新。
  (1)好词造句
  示例:春暖花开——“复活节岛上的巨石像风雨挺立,可撑起巨像的岛民却全都倒下了。巨像面朝大海,却等不来春暖花开。啊,昔人已逝,即便丰碑岿然又如何?昨日风光终将随风零落成历史长河中的一粒纤尘。”
  (2)名言化用
  示例:正如帕斯卡尔所言:“人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可这“思考”二字若弃了“独立”作前缀,这样的人的确只能成为随风摇摆不定的芦苇!
  (3)佳句仿写
  示例:“山一程,水一程,父母送儿奔前程;风一更,雨一更,夜深操场千盏灯。这是每年大学新生在家长陪护下入学的真实写照。家长们,是时候放手了,要知道,‘温度’太高了,‘温室’会变‘烤箱’的。”
  仿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写作既要善于向前人和他人借鉴学习,更要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个人语言表达的个性风格,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二、素材整理


  写作过程中,为了使语言更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往往需要引经据典或展开联想对比论述,这时便需要笔者掌握较丰富的典型的写作素材。素材整理千头万绪,归结起来其中的两个步骤,分类搜集和概括提炼素材则是令素材整理有序高效的关键点所在。
  1.分类搜集
  以话题关键词为出发点,如“环保”话题材料的搜集,既可以是经典案例、事件,也可以是相关的名人名言,这一话题素材的搜集不仅止于一个事例,而是一系列的丰富素材。当发现所搜集素材还可挖掘出不同的评论角度,则应尽可能多地标示出其可适用的话题,做到一材多用,提升素材的使用效率。高中三年的素材整理应做一个整体规划,教师自己先精选出具体话题,而后为学生列出每学期整理多少个具体的话题系列素材,比如一周一个系列话题,一学期10至15个系列话题整理的任务规划。
  2.概括提炼素材的具体要求
  选读一个经典事例后,用自己的话语提炼事件的要素,并简洁完整地表述事件。素材的归纳表述内容,高一年要求控制在150字以内,到了高三年则应控制在50字以内。除了概括素材内容,个性化的点评也应附上,两部分内容字数总量应少于100字。经典事例一般为名人事例或社会上有较大影响力的事件,这类事件知名度广,因而在归纳整理时不必详述,引例之运用也就精简了,引例运用精简了方能在八百字的议论文中引述丰富的例证。同时,个性化的点评不可或缺,思维表达训练要同步跟上。
  以本人带教学生作文中素材运用为例,一百多字的议论文段引用了多个素材,每个经典素材的引述及点评都只有二三十个字:
  示例:你偶读希腊神话,你钦佩少年伊卡洛斯倔强的梦想,断翅的飞翔却笃定。回想己身:你也曾想像卢梭一样,做一名孤独者,在沉思默想中追求人生的恬静:你也曾想像济慈一样,把名字写在水上,活得清澈透明:你也曾想像凯鲁亚克一样,一直在路上,翘首远眺。

三、文学、影视剧、音乐、美术等艺术作品的观后感写作训练


  “读万千书,修一己心”。积累文化类素材,在行文中呈现小作者广阔的文化视野,避开历史或文学史类素材中的老旧材料,给批卷老师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新旧事例综合运用,且以新鲜素材为主则是上上之举。

四、社会评论的写作训练


  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积累新鲜素材,在作文中展现小作者广阔的社会视野,并锻炼学生理性分析的思维、准确表达个人主见和训练多种论证方法的能力。就事论事之外,应力求以拓展联想的思维展开对比论述,以期丰富论证的内容,充实行文内容。 五、随笔写作训练 每周一练,即周记大作文训练,可以是生活中事件的叙写与感悟,也可以是命题作文练写。随笔类文章篇幅不拘长短,但每篇随笔中至少要有一个句子是使人十分满意的有文采的句子,可以让学生用红色波浪线画出来。写作贵在“我手写我心”,但不能将写作等同于口语表达,在语言方面应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随笔中应至少有一个文句是个人觉得较独到或满意的表述。应该向学生强调,为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在写作表达时应尽量使用近期摘抄训练中积累的词句或素材,做到学以致用。上文提及的“摘抄、仿写、评论”等周记任务的完成,其实,最终只为了一个目的,即服务于周记大作文的写作。另外,配合同时期作文教学需要而布置的随笔写作则应明确篇幅要求,一般500-1000字为宜。
  厚积薄发乃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但“厚积”易,“薄发”难。笔者认为“多读、多思、多抄”之外还须“多写”,“写”法之道试于周记任务中一一分解,力求梳理学生的阅读积累并将其内化成个人写作素养。相信学生一旦掌握了由“读”到“写”转换提升的正确方法,并持之以恒地完成周记任务,便有可能从“抄人”成长为“超人”。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中指出,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实践活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等。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也是教学的重要宗旨。在写作中,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在审题中,我们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促进思维进阶,提高核心素养。审题之审,关键在于“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这是一项综合性思维体操,需要学生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礼记·乐记》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公元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李贺年少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象,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
《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被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成为师生喜爱的经典篇目。这篇游记精巧别致,文短意长,值得仔细玩味。但我们不少老师备课时对该文的研究缺少深度,教学中自然是浅尝辄止;有的老师对该文意蕴的解读仅仅停留在作者的身世遭遇,最多也只分析到作者的情感变化。笔者以为仅此止步,还只是停留在表层,仅仅触及文章的皮毛与骨肉而已,并没有深察到文章的真正灵魂。  柳宗元在本文难道仅仅是讲述自己曾在永州的
老舍《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历经岁月沉淀,魅力依旧。笔者认为老舍先生不仅是将北平当做一座城来描写,更是当做一个家来思念,甚至是当做自己的母亲来深爱。  一、一座平和的城  北平是很多人心目中的一块圣地,它作为首都,历经数朝,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国际交流中心,是可以和欧洲的“四大历史都城”比肩的历史文化名城,但作者却并未高山仰止地仰望,而是带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地平视。在课文的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诗歌语言是一种浑然自成的语境,鉴赏诗歌是一种独具风味的审美体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既是教学的重点,同样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而目前宁夏地区所用的人教版语文必修教材,从必修一到必修五,诗歌篇目虽然几乎每本教材中都有涉及,但缺乏对诗歌整体解读的完整模块编排,这也成了学生在诗歌学习上的最大障碍:学习过的诗歌过少,学生缺乏对诗歌整体的认知,难以进入诗歌独特的意境,难以将诗歌与审美教育
糖,是个好东西,老少都喜欢,而且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成分。它经吸收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给人体提供能量。我觉得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就是语文教学中的“糖”,既是孩子们喜欢的,更是教学所必需的。  语文教学中教师适时加“糖”,可以助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语文课本里编排了一个“诚信”主题的单元,其中一篇课文是《守信》,講的是宋庆龄小时候为了等朋友到家里来玩而放弃了去向往已久的伯父家,但最后朋友并没有来,她在
人教版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二单元选了韦庄的《菩萨蛮(其二)》,这篇小词读起来非常简单,对于学生而言,在内容的理解上没有什么难度。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展现这首小词的特色,让学生能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笔者尝试在自己的教学中加入一点独特的思路,以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悟到诗词这一传统文化的真正精髓。  一、探究词眼出奥妙,意象分析赏江南  在课堂的一开始,我和学生先用几分钟的时间将这首
先生作品,历来是中学语文中的“脊梁”,这里所说的先生,自然是指鲁迅先生。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为数不多的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生活、学习的散文,记述了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生活到三味书屋枯燥乏味但却影响深远的读书生活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历来解读的角度各异,结果也不尽相同。这种多元性体现了文本解读的多重视角。但对于教学来说,有一个视角却不可忽视,那就是学生视角。基于学
能否做到“信”“达”“雅”,是严复提出的三个衡量翻译外文好坏的标准,后又用于古汉语的翻译。综观历年高考现代文表述题的评分规定及学生答题的实际情况,笔者以为,这也应该是考生回答现代文表述题时,在内容和形式上要注意的原则要求。  一、信  “信”,原是要求译文能准确客观地表达原作原文的意思。现代文的考查,本就是就文设题,它要求的也是就文答题,即客观真实地反映原文的内容、情感等,这是准确答题的前提,是首
在解读《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们过去对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往往把“卫道士”“走狗”“爪牙”等词加诸其身,借以完成诸如“批判”“讽刺”“揭露”的任务。这种从小说的外部出发来进行社会学式的图解的方法,为我们理解小说提供了一种方式,但并不妨碍我们从审美一定意义上也是审丑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篇小说,尤其是别里科夫这个人。  这里所说的审美(审丑)是指审视人的情感,考察其情感的表里、强弱、热冷、有无等,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