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CA油田W15断块为低孔低渗油藏,2002年6月投入开发,目前处于产量递减和高含水采油阶段,开发效果整体变差,主要存在产能递减较快,局部井网控制程度低,水驱动用程度低,油水分布复杂等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开发效果评价、剩余油分布和稳产对策研究,提出改善开发效果对策,实现断块稳产,也为类似高含水低渗透小断块油藏的开发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开发效果评价;剩余油分布;细分层系;稳产对策
1 概况
CA油田W15断块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乡,构造位置处于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北部斜坡带西南部,是受近东西向反向南倾断层控制的断鼻构造,为具有统一油水界面的层状构造油藏,主要含油层系E1f23和E1f11,含油面积0.8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6×104t。
目前,W15断块在开发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产量递减明显,投入开发以来一直未对其进行系统的开发调整研究,故调整潜力较大。
2 开发效果评价
2.1产能及含水评价
W15断块稳产期较短,目前处于产量递减和高含水采油阶段。油田注水见效后,从2006年12月至2009年6月保持短期的稳产,此后产量一直下降,日产油水平最低仅27t/d,综合含水73%,年综合递减率达到14.9%。
从单井开发效果来看,中部油井单井产能和累产油均比两侧好,构造东、西部存在两个低产区。
2.2储量动用状况评价
目前断块整体采出程度26.8%,从单砂体储量分析来看,主力砂体E1f23-2和E1f23-3采出程度仅14.8%和9.4%,砂体剩余储量均大于6×104t,具有提高储量动用的潜力。
2.3开发适应性评价
从层系、井网、措施适应性方面对断块进行开发适应性评价,确定合理的开发方式。
(1)井网适应性
目前W15断块采用中低部位注水,高部位强采的方式开发,含水上升快,稳产难度较大。研究发现该断块在井网方面存在高部位井网过密,构造东、西部以及中低部位井网稀疏,部分高部位井有采无注,油井受效方向单一等问题。
(2)层系适应性
W15断块为低孔低渗储层,层系间物性差异大,单层突进严重,不适合采用一套层系开发。低产井主要位于东、西两侧,为断块低产区,开发效果较差。
(3)措施适应性
根据W15断块措施效果分析发现,压裂措施增油效果明显,平均单井日增油3.6t/d;酸化措施效果差,实施后液量和油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2.4水驱开发效果评价
W15断块探明储量已全部动用,水驱动用储量38.7万吨,水驱动用程度58.6%,水驱动用程度较低,有进一步调整的潜力。通过分析发现断块累积注采比随采出程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需要实施调整对策,保持水驱油效果;同时,随着综合含水的上升,存水率不断下降,油田注水利用率降低。
3 剩余油分布研究
利用地质综合分析法、油藏动态分析法及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W15断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并确定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断块稳产提供依据。
3.1剩余油分布研究
利用地质综合分析认为,构造东部W15主控断层走向发生变化,含油面积外扩,是剩余油挖潜的主要地区;根据油藏动态分析认为,东西两翼合采区油井产量较低,剩余油较为富集;结合油藏数值模拟定量分析,目前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和构造东部。
3.2剩余油影响因素分析
(1)注采不对应导致高部位剩余油富集
构造高部位:井组主吸层与生产层位不对应,井组主力砂体吸水较少,导致高部位油井受效不明显,水驱开发效果差,剩余油较为富集,下步可调整注采对应关系,提高高部位剩余油的挖潜。
(2)井网不完善导致中低部位及东翼井间剩余油富集
构造中低部位井网稀疏,导致东部主力砂体基本未动用,可提高动用。
(3)沉积微相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明显
W15断块E1f11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根据研究发现,河道的分叉口以及河道与河口坝之间剩余油富集,可增加挖潜力度。
4 稳产对策研究
通过W15断块开发效果评价及技术政策研究,进一步细分层系,整体部署分步实施,提高油田采收率;同时开展以提高水驱控制程度为主的注水结构调整及构造东部和南部小断块的滚动扩边,实现断块持续稳产。
4.1开发技术政策研究
(1)单井经济技术极限产量
按照油田经济评价取值计算,油价在80美元/桶、100美元/桶,直井井深1530m时,单井经济界限日产量分别为3.6t/d、2.5t/d,单井经济累积产量分别为5046t、3486t。
(2)井网井距研究
根据井网密度与井网控制程度、采收率关系图版,W15断块要使采收率提高1.0%或井网控制程度大于80%以上,W15断块极限井数为24口,合理井数为22口。
根据限流动半径与渗透率的关系,当注采压差为15MPa,渗透率在5-30mD时,极限注采井距为50-250m,考虑压裂改造裂缝,W15断块的合理注采井距为200-250m。
4.2稳产对策研究
(1)细分层系,分别完善E1f23和E1f11注采井网,提高断块整体采收率;
(2)井网优化,通过调整注水方式,完善注水结构,增加水驱动用程度;
(3)滚动扩边,进一步提高储量动用程度。
5 实施效果分析
近期在构造东部实施的调整井,投产后日产油9.6t/d,油藏评价井钻遇效果也较好,显示了剩余油挖潜及滚动扩边具有良好的潜力。同时实施了部分调整措施后,断块日产油水平达到42.1t/d,仍具有上升趋势,稳产措施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 唐湘明,洪晓梅,骆瑛,等.CA油田稳产技术对策研究[油田内部资料].
[2] 骆瑛,高峰,刘辛,等.低效油藏有效开发技术研究[油田内部资料].
[3] 黄伟岗,郭平,徐艳梅.剩余油分布地质研究方法[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27(3):5~7.
[4] 李道品.低渗透油田开发[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64-68.
作者简介:高峰(1987-),男,2012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毕业,硕士,助理工程师,从事油田开发研究工作。
关键词:开发效果评价;剩余油分布;细分层系;稳产对策
1 概况
CA油田W15断块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乡,构造位置处于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北部斜坡带西南部,是受近东西向反向南倾断层控制的断鼻构造,为具有统一油水界面的层状构造油藏,主要含油层系E1f23和E1f11,含油面积0.8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6×104t。
目前,W15断块在开发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产量递减明显,投入开发以来一直未对其进行系统的开发调整研究,故调整潜力较大。
2 开发效果评价
2.1产能及含水评价
W15断块稳产期较短,目前处于产量递减和高含水采油阶段。油田注水见效后,从2006年12月至2009年6月保持短期的稳产,此后产量一直下降,日产油水平最低仅27t/d,综合含水73%,年综合递减率达到14.9%。
从单井开发效果来看,中部油井单井产能和累产油均比两侧好,构造东、西部存在两个低产区。
2.2储量动用状况评价
目前断块整体采出程度26.8%,从单砂体储量分析来看,主力砂体E1f23-2和E1f23-3采出程度仅14.8%和9.4%,砂体剩余储量均大于6×104t,具有提高储量动用的潜力。
2.3开发适应性评价
从层系、井网、措施适应性方面对断块进行开发适应性评价,确定合理的开发方式。
(1)井网适应性
目前W15断块采用中低部位注水,高部位强采的方式开发,含水上升快,稳产难度较大。研究发现该断块在井网方面存在高部位井网过密,构造东、西部以及中低部位井网稀疏,部分高部位井有采无注,油井受效方向单一等问题。
(2)层系适应性
W15断块为低孔低渗储层,层系间物性差异大,单层突进严重,不适合采用一套层系开发。低产井主要位于东、西两侧,为断块低产区,开发效果较差。
(3)措施适应性
根据W15断块措施效果分析发现,压裂措施增油效果明显,平均单井日增油3.6t/d;酸化措施效果差,实施后液量和油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2.4水驱开发效果评价
W15断块探明储量已全部动用,水驱动用储量38.7万吨,水驱动用程度58.6%,水驱动用程度较低,有进一步调整的潜力。通过分析发现断块累积注采比随采出程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需要实施调整对策,保持水驱油效果;同时,随着综合含水的上升,存水率不断下降,油田注水利用率降低。
3 剩余油分布研究
利用地质综合分析法、油藏动态分析法及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W15断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并确定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断块稳产提供依据。
3.1剩余油分布研究
利用地质综合分析认为,构造东部W15主控断层走向发生变化,含油面积外扩,是剩余油挖潜的主要地区;根据油藏动态分析认为,东西两翼合采区油井产量较低,剩余油较为富集;结合油藏数值模拟定量分析,目前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和构造东部。
3.2剩余油影响因素分析
(1)注采不对应导致高部位剩余油富集
构造高部位:井组主吸层与生产层位不对应,井组主力砂体吸水较少,导致高部位油井受效不明显,水驱开发效果差,剩余油较为富集,下步可调整注采对应关系,提高高部位剩余油的挖潜。
(2)井网不完善导致中低部位及东翼井间剩余油富集
构造中低部位井网稀疏,导致东部主力砂体基本未动用,可提高动用。
(3)沉积微相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明显
W15断块E1f11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根据研究发现,河道的分叉口以及河道与河口坝之间剩余油富集,可增加挖潜力度。
4 稳产对策研究
通过W15断块开发效果评价及技术政策研究,进一步细分层系,整体部署分步实施,提高油田采收率;同时开展以提高水驱控制程度为主的注水结构调整及构造东部和南部小断块的滚动扩边,实现断块持续稳产。
4.1开发技术政策研究
(1)单井经济技术极限产量
按照油田经济评价取值计算,油价在80美元/桶、100美元/桶,直井井深1530m时,单井经济界限日产量分别为3.6t/d、2.5t/d,单井经济累积产量分别为5046t、3486t。
(2)井网井距研究
根据井网密度与井网控制程度、采收率关系图版,W15断块要使采收率提高1.0%或井网控制程度大于80%以上,W15断块极限井数为24口,合理井数为22口。
根据限流动半径与渗透率的关系,当注采压差为15MPa,渗透率在5-30mD时,极限注采井距为50-250m,考虑压裂改造裂缝,W15断块的合理注采井距为200-250m。
4.2稳产对策研究
(1)细分层系,分别完善E1f23和E1f11注采井网,提高断块整体采收率;
(2)井网优化,通过调整注水方式,完善注水结构,增加水驱动用程度;
(3)滚动扩边,进一步提高储量动用程度。
5 实施效果分析
近期在构造东部实施的调整井,投产后日产油9.6t/d,油藏评价井钻遇效果也较好,显示了剩余油挖潜及滚动扩边具有良好的潜力。同时实施了部分调整措施后,断块日产油水平达到42.1t/d,仍具有上升趋势,稳产措施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 唐湘明,洪晓梅,骆瑛,等.CA油田稳产技术对策研究[油田内部资料].
[2] 骆瑛,高峰,刘辛,等.低效油藏有效开发技术研究[油田内部资料].
[3] 黄伟岗,郭平,徐艳梅.剩余油分布地质研究方法[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27(3):5~7.
[4] 李道品.低渗透油田开发[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64-68.
作者简介:高峰(1987-),男,2012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毕业,硕士,助理工程师,从事油田开发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