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vet综合征患儿SCN1A基因突变特点与其临床表型的相关性及药物疗效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SCN1A基因突变的Dravet综合征(DS)患儿不同突变特点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及药物疗效。

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小儿神经内科确诊为DS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提取DNA,采用二代高通量基因测序对患儿行癫痫基因包检测,对其父母采用Sanger测序进行家系验证,基因突变阴性患儿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检测SCN1A基因大片段变异,根据年龄对患儿采用Gesell量表或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行智力评估。

结果

共收集50例DS患儿,其中38例SCN1A基因突变阳性,突变率为76.0%(38/50例),以错义突变[50.0%(19/38例)]、移码突变[28.9%(11/38例)]为主。50例患儿平均起病年龄为6.00月龄;68.0%(34/50例)的患儿首次发作以发热(>37.5 ℃)诱发,60.0%(30/50例)的患儿有热水浴惊厥发作史;74.0%(37/50例)的患儿有惊厥持续状态;80.0%(40/50例)的患儿有丛集样发作;92.0%(46/50例)的患儿有≥2种发作类型;30.0%(15/50例)轻度智力落后,38.0%(19/50例)中度智力落后,14.0%(7/50例)重度智力落后;24.0%(12/50例)的患儿1岁前即出现脑电图发作间期异常,脑电图异常的平均年龄为30.12个月;药物有效率排名前3位的为托吡酯[70.0%(28/40例)]、丙戊酸钠[48.0%(24/50例)]、氯硝西泮或氯巴占[45.7%(16/35例)];截断突变组患儿肌阵挛及不典型失神发作出现的时间均早于错义突变组(14.75个月比21.20个月,16.82个月比26.00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截断突变组患儿丛集样发作比例高于错义突变组[94.7%(18/19例)比63.2%(12/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病年龄、发作类型、惊厥持续状态比例、智力落后程度、1岁前脑电图异常比例及发作频率与SCN1A基因突变方式及突变位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DS患儿SCN1A基因突变率高,SCN1A基因突变特点与DS临床表型有一定相关性;托吡酯为DS患儿常用药物中最有效的药物。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25-羟维生素D3[25(OH)D3]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4、IL-10、IL-17的表达意义。方法以2016年9月至2017年11月在厦门市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的49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毛细支气管炎组),同时选取同期同年龄健康体检儿童39例作为健康对照组。记录毛细支气管炎组患儿相应临
目的探讨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对食物过敏(FA)小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清洁级4周龄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包括对照组(C组)、FA模型组(FA组)。其中FA组根据1,25(OH)2D3干预剂量不同,分为FA0组(0)、FA低组[10 μg/(kg·d)]、FA中组[50 μg/(kg·d)]和FA高组[100 μg/(kg·d)]。卵清蛋白(
目的探讨对立违抗障碍(ODD)患儿的家庭社会经济状态和心理特征,为揭示ODD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17年1月在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首次就诊的44例8~14岁ODD患儿(ODD组)及按年级随机抽取郑州市某小学的50名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进行一般情况调查表和Achenbach儿童行为评定量表(CBCL)评估,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ODD组患儿父亲文化程度
部分结核病患者接受适当抗结核治疗后,病情会出现反常性恶化,表现为原有病变恶化或出现新病变,称为矛盾反应,在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共感染患者中,这种现象称为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普遍认为,矛盾反应是过度炎性反应,与宿主免疫反应和分枝杆菌产物直接作用有关。诊断矛盾反应前,需排除治疗失败、病原耐药、再次感染、手术影响和药物不良事件等因素。调节宿主免疫反应是处理矛盾反应的主要方法,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更积
对武汉市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确诊的2例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JIA)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例病例原发病均为sJIA,病程期间有并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均曾用环孢素、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及长期口服泼尼松治疗。起病时间:1例为原发病起病后半年,1例为原发病起病后1个月。临床表现:2例均急性起病,且血压较高,头痛伴抽搐1例,头痛伴神志不
中小学校和学生结核病的诊治和防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医疗机构尤其是儿科医师要加强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教育部门协作,在中小学生结核防治知识宣传、新生结核筛查、潜伏结核感染预防和治疗、结核危险因素研究和随访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目的探讨儿童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入院时采集鼻咽分泌物行多病原学检查,出院后通过门诊或电话每3个月对患儿的喘息情况进行随访4次,共随访1年,比较反复喘息组与非反复喘息组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共入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89例,检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阳性41例(46.1%),肺炎支原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关节炎,其病理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过程存在相似性。传统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糖尿病等,可能与JIA的炎性反应有叠加作用,引起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但这是否会增加未来心血管病发生的风险,JIA是否是一种新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结核病是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重要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2017年全球儿童结核患者数高达100万,死亡人数为23万。2013年WHO推出儿童结核病防治路线图"争取实现零死亡"。然而,儿童结核病由于标本获取困难,缺乏典型症状,现有诊断方法在儿童结核病诊断中存在不足,零死亡目标的实现面临巨大挑战。为了明确儿童结核病诊断存在的问题,寻求最佳诊断方法,现就儿童结核病诊断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以期
201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灾害儿科学学组、中国人民解放军儿科学专业委员会发布灾害背景下NICU应急准备方案,现对该方案进行解读。需提前制定灾害应急计划,作为灾害条件下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救援的原则和指南。灾害救援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满足灾害救援的各种条件、保证医疗救治措施的施行、建立高效的转运/撤离机制和家庭成员在灾害救援中的参与。在灾害救援过程中,要重视伦理问题的解决。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