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写作教学中的引导与实践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aa29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与实践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一堂写作课成功的关键基础。现以《发挥联想和想象》为例,谈谈写作教学中如何引导与实践。
  《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作教学是统编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写作教学内容,第六单元共四篇课文,即《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和《寓言四则》,这四篇文章均涉及联想和想象的运用,在学习这四篇课文时,学生便对联想和想象有了初步了解。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笔者将此次写作教学的重难点设为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写作。首先,笔者梳理了写作教学流程,即得法—实践—修改—展示,在整個流程中,学生贵在得法,重在实践。鉴于此,写作之前,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课本研读,通过读课本,了解联想与想象的概念、方法、注意事项。
  课本研读结束后,笔者出示“伞”,以“伞”为对象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特点,笔者先从颜色和形状上加以引导,如“形状”,学生能很快由“伞”想到蘑菇和荷叶,但只有一句话可说,即“看到伞,我想到了蘑菇或者荷叶”;如何引导学生成文呢?笔者又从蘑菇和荷叶开始引导,如由蘑菇可以想到一个小白兔的故事,小白兔在干什么呢?与伞怎么联系起来呢?通过环环相扣的引导,学生能很快掌握联想与想象的运用。又如“颜色”,学生能很快由“伞”想到彩虹,但再往下说,似乎又遇到了障碍。在此,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站在楼上,看到楼下行人撑着的各种花花绿绿的伞像什么?通过这样的引导,有学生想到了春天,于是便可从春天的角度成文了。
  形状与颜色的引导只是浅层次的引导,要想学生写出深层次的独特的东西出来,还需要从别的方面进行引导,于是笔者又从“材质”和“功能”方面进行引导。如“材质”,学生能很快想到油纸伞,但这并不是联想和想象。“通过油纸伞你又会想到什么呢?”笔者这样启发引导,学生开始联想和想象,有的同学想到了《白蛇传》,有的同学想到了江南小镇……再如“功能”,伞具有庇护和隔绝的功能,由此可想到父母,通过引导,学生迅速明白了“借物喻人”手法的运用。
  老师引导需要细致深入,随后便可实践,先要求学生写成片段,如下便是在引导之后学生形成的两个片段:
  片段1:那把红色油纸伞,挂在书房墙头已经十余年了。每当我走进书房,伸手触摸时,总被父亲呵斥住。伞是祖母的,祖母去世十余年,唯独留下了这把伞。母亲说祖母的颜色就像这把红色油纸伞,红得端正,红得热情。我想祖母应该是拥有江南女子的妙曼身姿,却拥有东北女子热情似火的性子吧,不然,何以似伞呢?父亲说,油纸伞容不得揉捏,却说祖母一生刚强似铁,九个儿女,她却未曾埋怨过一次……我站在门口看着那把油纸伞,里面走出了一位手撑红油纸伞,身着花旗袍,面带春风笑的胜似丁香的女子,对我说道:“我便是你的祖母。”
  片段2:窗外,雨幕将天地连成一片,人们手中那花花绿绿的伞,编织出了一副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象。那一朵朵花,正在接受雨的洗礼。看,红色的是杜鹃,那喇叭口的小嘴吞进去的是雨露,吐出来的是蜜水,它笑着。粉色的是格桑,温柔地伸张着它的花瓣,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传说,心中满是向往。绿色的是草地,任凭花儿们争鲜夺艳,以它不起眼的身姿傲立于花海中。这不正是那世外的桃源吗?人们在一篇花海中穿梭,笑着、唱着……
  片段1是一段典型的“睹物思人”的文字,在老师的引导下,该学生很快掌握了联想与想象的方法,跨过时间和空间进行写作。片段2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由伞的颜色联想成文,形象生动。
  学生在形成的片段上再“添枝加叶”,将片段加工成文章,就容易得多了。
其他文献
散文因其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与其他文体相比,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散文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导致教师无法形象地告诉学生如何进行感知与理解,故学生只能凭借自身的感觉去体会散文阅读中的审美境界,而学生自身的审美体会能力不足,阅读时,很容易造成审美困境。因此,进行深度理解就成了学生的难题。如果教师直接引导,又会使学生受到教师阅读教学的控制和同化,以教师给予的固定模式去阅读,学生又缺少了自身的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在此文件中明确地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基于“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重新进行了修订,在新课标中,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
众所周知,基础教育各学段的语文课本改版后,古诗文的阅读量大幅增加,小学语文课本的古诗文相比之前的教材增加了87%(1-6年级共增至128篇),初中的古诗文数量也增加了一倍,达到51%。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与原来人教版教材相比,变化约占40%。编入的67篇(首)古诗文占总课文数量(136篇)的49.3%,占据半壁江山。语文高考试卷上对古诗文的考查难度也逐年加大。迄今为止(2019年),语文高考涉及与
阅读是为了更好地写作,写作有利于阅读的高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地挖掘教材中的元素,帮助学生搭建多元的写作桥梁,激活学生的情感,进行有效写作。在一线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1.注重文本讲解,忽视情感体验。长期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学生的思维僵化,阅读感知缺失,情感体验匮乏,写作能力得不到提升。2.阅读与写作分离。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将阅读课与写作课分离,阅读课注重课文的阅读解析,写作课
到高中阶段,容量有限的语文教材单篇课文已无法满足高中生的阅读需求,初高中古诗文衔接教学中群文阅读以其特有的构群灵动性,能充分调动教师备课自主性,激活高一新生的阅读兴趣,为衔接教学插上有力的翅膀,稳步地提升新生的阅读能力。  第一,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已为初高中古诗文衔接教学组建群文奠定了基础,利用群文阅读教学能有效引导高一新生顺利开展阅读活动。  为让学生获得共同体悟,初中语文每个单元选录同主题
“一篇带多篇”是以教材中的一篇文章为核心,同时带动跟核心文章具有相同主题或相同表现技法的阅读。通常情况,核心文章以教师精讲为主,其他文章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师着力“一”而辐射“多”,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阅读能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升学生表达的欲望。  对于诗歌单元教学,教师大都喜欢逐篇讲解,缺乏攻破“一篇”而带“一类”的教学意识。并且,教师在授课时,容易患上“穿新鞋,
《人生即燃烧》选自王蒙的散文集《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作者时年66岁。这篇文章被选入中职《语文》(职业模块)第一单元“树立职业意识”,为第一篇,是一篇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就是以散文的形式讲哲理,启迪人生的文章。王蒙先生用形象的比喻“人生即燃烧”,告诉了读者人生怎样过才有意义、才有价值。语言很通俗,道理也不深奥。但是,面对中职生这样一个群体,该如何讲授才能真正打动、启发到他们,并且让他们对该文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浅尝辄止,浮于表面,没有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层的内涵和意蕴,没有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欣赏、认同,没有剖析文本背后的原因,没有深度阅读,收效甚微。  在此,笔者以《氓》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不同文化的精神内涵,促进读写结合的策略。一、深挖文本,读出人文价值  对于《氓》鼢的阅读课堂处理,我与学生合作了以下的环节:  初读诗歌,读出韵律美:再读诗歌,体会情感美:三读
巧妙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建立在对作品的准确把握上的。备课时,我们首先得明确文本的特色,从这些特色出发,思考能突出该特色的途径和方法;从这些特色出发,思考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搭建能引导至目的地的台阶和桥梁。当学生通过这些巧妙的设计能够完成自主学习,课堂的意义也就产生了。思考突出文本特色的途径和方法,就是巧思;搭建引导至目的地的台阶和桥梁,就是巧借。  在此,笔者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来阐述教学设计的“巧
最近笔者听了几堂《相信未来》的公开课,发现该诗第三节中“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的停顿以及第五节的“皮肉”和第六节的“脊骨”等意象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  此次上课的老师,有的用了央视主持人倪萍老师的朗诵视频,或用了央视主持人朱军老师在2010年“新年新诗会”的朗诵视频,老师们根据视频的停顿均将第三节的停顿处理为“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