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闻天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的一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晚年,在身处逆境之时,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依然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因此,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关键词]张闻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1-0080-02
张闻天(1900——1976)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在一个重大转折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他的一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令人钦佩的是,1959年张闻天因庐山会议发言而被罢免外交部副部长职务,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经济研究所任特约研究员,身处逆境的张闻天不顾个人得失,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并写下了大量珍贵文稿,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因此也是张闻天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本文仅对张闻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形成原因进行简要剖析。
本人认为张闻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张闻天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出生于1900年的张闻天,其早年正生活在中国最黑暗、最动荡的时期,目睹由于帝国主义的强横、中国反动政权的腐败而造成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很早就萌发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信念。为此他积极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洪流中,希望找到救亡图存的道路。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认定,走西方人走过的资本主义老路,是一条使中国社会延长纷乱,会受无穷的痛苦的路,是我们的情感和理智都不能允许走的路,因此中国的出路只有社会主义,在1922年发表的《中国底乱源及其解决》中,他明确表示:“自今日起,我希望能够在实现社会主义的历程中做一个小卒。”
此后,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没有改变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所谓“一朝闻道,终生不渝”。因此,不论身处何种环境,不论担任何种职务,张闻天都能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表现出他“对马克思主义始终一贯的忠诚”。〔1〕
在那次导致他命运转折的庐山会议上,曾经有人事先提醒、劝阻他,让他就敏感问题尽量少讲,而张闻天本人也意识到当时不能讲缺点,一讲缺点,就有人扣帽子,但他还是凭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凭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凭着“我是共产党员,应该讲真话”的执着,在庐山会议上作了长篇发言,旗帜鲜明的支持彭德怀,对毛泽东以及当时泛滥的“左”倾错误进行了直接和间接的批评。而张闻天讲真话的代价是在庐山会议上受到错误批判,并被戴上“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和“反党”的帽子。不久,张闻天又被撤销了外交部的领导职务,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担任“特约研究员”。
难能可贵的是,在身处逆境之时,张闻天依然凭着一个共产党人不顾个人得失坚持真理的精神,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文革”发动后,张闻天再次受到非人折磨,被隔离审讯达500多天,并于1969年被遣送到广东肇庆,监视居住。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张闻天仍然凭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贞,以高龄抱病之躯,不顾个人安危,不停读书思考,考虑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究竟应该怎么走,并写下了数万字的文稿(即所谓“肇庆文稿” ),真正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崇高品质。
因此可以说,张闻天对于马克思主义始终不渝的坚定信念,使他能够超脱个人得失,始终把国家、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党的一切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党就没有其他利益。”〔2〕这也是他能不为世俗潮流左右,特立独行,在“左”倾错误横行的年代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持思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原因。
二、张闻天浓厚的学术兴趣和精深的学术造诣是另一重要原因
与张闻天同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除了毛泽东、邓小平等少数具有全面领导才能的人外,大多具有不同的个人才干,有的擅长军事斗争,因此南征北战,戎马一生,军功卓著,有的则更擅长理论研究,和平建设,属于“学者型”领导,张闻天无疑属于后者,其对于经济学的浓厚兴趣和精深造诣,则是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
1925年,张闻天到苏联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又进入红色教授学院学习,
直到1931年回国,数年系统、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使张闻天拥有比较扎实的马列主义理论知识以及较高的观察和分析、判断能力。此后,张闻天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一直抱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值得一提的是,抗战胜利后,张闻天到东北做地方工作,对东北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在1948年为东北局起草了《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1949年底,张闻天担任东北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进一步对当时各种经济成份及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他以“五种经济成分”为核心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分析,为党制定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方针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受到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吸收了这一思想。”〔3〕
解放后由于工作需要,张闻天长期从事外交工作,但依然对国内经济形势保持着密切关注,他身居国外,却总是不断地向国内索取经济建设的信息资料,了解国内经济建设情况,同时又把研究并向国内介绍国外经济情况和经验一直摆在使馆工作的首位。他曾多次对国内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左”的倾向表示忧虑,“并对当时流行的错误理论和倾向明确地表示了他的否定性的意见,”〔4〕张闻天还多次对当时流行的大炼钢铁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批评和抵制。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张闻天作为一个外交工作领导者在庐山会议上作了长篇发言,对当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的违背客观规律的“左”的错误进行公开的、深刻而尖锐的批评。
庐山会议后,张闻天被解除外交部副部长职务,到由孙冶方任所长的中科院经济研究所任“特约研究员”。张闻天对此不仅不感到失落,反而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对当时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去。为此他把原有的各种各样的经济学著作,以及经济所送来的各种书籍、期刊、资料安放在工作室的书架上,还跑到书店去选购了不少国内外的经济著作,准备深入研究,他甚至准备通读《资本论》,同时了解中国经济学界正在研讨的问题,以至于经济所的同事认为,张闻天不是一个“受打击的混日子的大官,”而是一个“学识渊博、谦虚好学,善于与人平等地讨论问题的令人尊敬的学者。”〔5〕
在经济所期间,张闻天阅读了不少有关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文章和小册子,还经常就一系列重大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同当时经济学权威孙冶方讨论,“观点完全一致。”〔6〕
因此可以说,与同时代的共产党人相比,张闻天对经济学的浓厚兴趣和精深造诣是他不懈地关注、思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并取得突出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张闻天坎坷而独特的人生经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张闻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其坎坷而独特的人生经历也是密切相关的。
全国解放后,张闻天曾多年从事外交工作。虽然他对经济工作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整日忙于繁重而复杂的外交事务,因此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和研究国内的经济建设。
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张闻天因作了支持彭德怀的长篇发言,被打成“反党集团”,不久被解除外交部副部长职务。此时的张闻天虽然不从事任何实际工作,但仍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还有人身自由,还有工作的权利。为此,满怀一腔为人民服务的激情,却没有具体工作岗位的张闻天深感失落,他多次向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刘少奇等提出要求,希望能从事一些实际工作。不久中央把他安排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经济研究所当“特约研究员”,这实际上是让他“赋闲”,但对于张闻天来说,却似乎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在经济研究所,张闻天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研究他感兴趣的经济问题。尤其是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经济学精英,其中包括早在20年代就和张闻天同船赴苏留学、时任经济研究所所长的国内政治经济学权威孙冶方,还有一批年轻人如孙尚清、陈瑞铭等。张闻天经常参加经济所的学术活动,还不断就许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同孙冶方探讨,并取得了一致意见,这一切进一步加强了张闻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1962年“七千人大会”后,中央纠正错误、调整经济发展的决心极大地鼓舞了张闻天。不久,经中央批准,张闻天有机会到江苏、上海、浙江、湖南等地作了一次调研。据同行的刘英回忆,由于张闻天的特殊处境(曾经担任党的高层领导,当时仍然是党的八届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候补委员,但却戴着“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和“反党集团成员”的帽子,不担任任何实际职务),“使地方领导在接待问题上颇费踌躇,”许多地方便采取“主要领导人一般不出面,尽量由下面介绍”的办法,而张闻天也就“少听汇报,多到实地去看;不光是听干部怎么说,而且要听群众是怎么反映的,”〔7〕因此也就有机会了解到当时经济建设的真实情况,为他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可惜没过多久,张闻天又被打成所谓“张孙反党集团”成员,受到“左”倾迫害。“文革”发动后,又遭到长达523天的所谓“监护”居住,实际是武装软禁,几乎被中断了跟外界的一切联系。在极度的寂寞中,张闻天通过不断地读书(马列著作)、思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该如何进行),来排遣内心的孤独,来坚定自己对共产主义的不屈的信念。
1969年,因“形势需要”,张闻天被遣送到广东肇庆。在肇庆,张闻天的生活比北京要相对自由一些,他可以看书、看报、听广播,甚至有时可以在警卫人员的陪同下外出散步。正是在这里,张闻天把他多年来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整理成文,写下了大量的重要文章,即所谓“肇庆文稿”,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张闻天离开我们整整30年了,但他对共产主义始终不渝的坚定信念以及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崇高品质,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
[参考文献]
〔1〕邓力群.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理论家〔N〕.人民日报,1990-08-31.
〔2〕张闻天.张闻天文集(第4卷)〔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496.
〔3〕张闻天选集传记组.无私无畏,风范永存〔N〕.人民日报,2000-09-05.
〔4〕〔5〕〔6〕程中原.张闻天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719,770,773.
〔7〕张闻天建议开放市场的报告——专题资料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26.
〔责任编辑:王 柏〕
[关键词]张闻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1-0080-02
张闻天(1900——1976)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在一个重大转折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他的一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令人钦佩的是,1959年张闻天因庐山会议发言而被罢免外交部副部长职务,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经济研究所任特约研究员,身处逆境的张闻天不顾个人得失,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并写下了大量珍贵文稿,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因此也是张闻天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本文仅对张闻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形成原因进行简要剖析。
本人认为张闻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张闻天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出生于1900年的张闻天,其早年正生活在中国最黑暗、最动荡的时期,目睹由于帝国主义的强横、中国反动政权的腐败而造成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很早就萌发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信念。为此他积极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洪流中,希望找到救亡图存的道路。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认定,走西方人走过的资本主义老路,是一条使中国社会延长纷乱,会受无穷的痛苦的路,是我们的情感和理智都不能允许走的路,因此中国的出路只有社会主义,在1922年发表的《中国底乱源及其解决》中,他明确表示:“自今日起,我希望能够在实现社会主义的历程中做一个小卒。”
此后,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没有改变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所谓“一朝闻道,终生不渝”。因此,不论身处何种环境,不论担任何种职务,张闻天都能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表现出他“对马克思主义始终一贯的忠诚”。〔1〕
在那次导致他命运转折的庐山会议上,曾经有人事先提醒、劝阻他,让他就敏感问题尽量少讲,而张闻天本人也意识到当时不能讲缺点,一讲缺点,就有人扣帽子,但他还是凭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凭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凭着“我是共产党员,应该讲真话”的执着,在庐山会议上作了长篇发言,旗帜鲜明的支持彭德怀,对毛泽东以及当时泛滥的“左”倾错误进行了直接和间接的批评。而张闻天讲真话的代价是在庐山会议上受到错误批判,并被戴上“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和“反党”的帽子。不久,张闻天又被撤销了外交部的领导职务,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担任“特约研究员”。
难能可贵的是,在身处逆境之时,张闻天依然凭着一个共产党人不顾个人得失坚持真理的精神,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文革”发动后,张闻天再次受到非人折磨,被隔离审讯达500多天,并于1969年被遣送到广东肇庆,监视居住。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张闻天仍然凭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贞,以高龄抱病之躯,不顾个人安危,不停读书思考,考虑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究竟应该怎么走,并写下了数万字的文稿(即所谓“肇庆文稿” ),真正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崇高品质。
因此可以说,张闻天对于马克思主义始终不渝的坚定信念,使他能够超脱个人得失,始终把国家、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党的一切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党就没有其他利益。”〔2〕这也是他能不为世俗潮流左右,特立独行,在“左”倾错误横行的年代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持思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原因。
二、张闻天浓厚的学术兴趣和精深的学术造诣是另一重要原因
与张闻天同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除了毛泽东、邓小平等少数具有全面领导才能的人外,大多具有不同的个人才干,有的擅长军事斗争,因此南征北战,戎马一生,军功卓著,有的则更擅长理论研究,和平建设,属于“学者型”领导,张闻天无疑属于后者,其对于经济学的浓厚兴趣和精深造诣,则是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
1925年,张闻天到苏联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又进入红色教授学院学习,
直到1931年回国,数年系统、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使张闻天拥有比较扎实的马列主义理论知识以及较高的观察和分析、判断能力。此后,张闻天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一直抱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值得一提的是,抗战胜利后,张闻天到东北做地方工作,对东北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在1948年为东北局起草了《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1949年底,张闻天担任东北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进一步对当时各种经济成份及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他以“五种经济成分”为核心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分析,为党制定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方针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受到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吸收了这一思想。”〔3〕
解放后由于工作需要,张闻天长期从事外交工作,但依然对国内经济形势保持着密切关注,他身居国外,却总是不断地向国内索取经济建设的信息资料,了解国内经济建设情况,同时又把研究并向国内介绍国外经济情况和经验一直摆在使馆工作的首位。他曾多次对国内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左”的倾向表示忧虑,“并对当时流行的错误理论和倾向明确地表示了他的否定性的意见,”〔4〕张闻天还多次对当时流行的大炼钢铁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批评和抵制。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张闻天作为一个外交工作领导者在庐山会议上作了长篇发言,对当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的违背客观规律的“左”的错误进行公开的、深刻而尖锐的批评。
庐山会议后,张闻天被解除外交部副部长职务,到由孙冶方任所长的中科院经济研究所任“特约研究员”。张闻天对此不仅不感到失落,反而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对当时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去。为此他把原有的各种各样的经济学著作,以及经济所送来的各种书籍、期刊、资料安放在工作室的书架上,还跑到书店去选购了不少国内外的经济著作,准备深入研究,他甚至准备通读《资本论》,同时了解中国经济学界正在研讨的问题,以至于经济所的同事认为,张闻天不是一个“受打击的混日子的大官,”而是一个“学识渊博、谦虚好学,善于与人平等地讨论问题的令人尊敬的学者。”〔5〕
在经济所期间,张闻天阅读了不少有关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文章和小册子,还经常就一系列重大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同当时经济学权威孙冶方讨论,“观点完全一致。”〔6〕
因此可以说,与同时代的共产党人相比,张闻天对经济学的浓厚兴趣和精深造诣是他不懈地关注、思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并取得突出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张闻天坎坷而独特的人生经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张闻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其坎坷而独特的人生经历也是密切相关的。
全国解放后,张闻天曾多年从事外交工作。虽然他对经济工作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整日忙于繁重而复杂的外交事务,因此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和研究国内的经济建设。
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张闻天因作了支持彭德怀的长篇发言,被打成“反党集团”,不久被解除外交部副部长职务。此时的张闻天虽然不从事任何实际工作,但仍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还有人身自由,还有工作的权利。为此,满怀一腔为人民服务的激情,却没有具体工作岗位的张闻天深感失落,他多次向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刘少奇等提出要求,希望能从事一些实际工作。不久中央把他安排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经济研究所当“特约研究员”,这实际上是让他“赋闲”,但对于张闻天来说,却似乎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在经济研究所,张闻天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研究他感兴趣的经济问题。尤其是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经济学精英,其中包括早在20年代就和张闻天同船赴苏留学、时任经济研究所所长的国内政治经济学权威孙冶方,还有一批年轻人如孙尚清、陈瑞铭等。张闻天经常参加经济所的学术活动,还不断就许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同孙冶方探讨,并取得了一致意见,这一切进一步加强了张闻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1962年“七千人大会”后,中央纠正错误、调整经济发展的决心极大地鼓舞了张闻天。不久,经中央批准,张闻天有机会到江苏、上海、浙江、湖南等地作了一次调研。据同行的刘英回忆,由于张闻天的特殊处境(曾经担任党的高层领导,当时仍然是党的八届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候补委员,但却戴着“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和“反党集团成员”的帽子,不担任任何实际职务),“使地方领导在接待问题上颇费踌躇,”许多地方便采取“主要领导人一般不出面,尽量由下面介绍”的办法,而张闻天也就“少听汇报,多到实地去看;不光是听干部怎么说,而且要听群众是怎么反映的,”〔7〕因此也就有机会了解到当时经济建设的真实情况,为他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可惜没过多久,张闻天又被打成所谓“张孙反党集团”成员,受到“左”倾迫害。“文革”发动后,又遭到长达523天的所谓“监护”居住,实际是武装软禁,几乎被中断了跟外界的一切联系。在极度的寂寞中,张闻天通过不断地读书(马列著作)、思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该如何进行),来排遣内心的孤独,来坚定自己对共产主义的不屈的信念。
1969年,因“形势需要”,张闻天被遣送到广东肇庆。在肇庆,张闻天的生活比北京要相对自由一些,他可以看书、看报、听广播,甚至有时可以在警卫人员的陪同下外出散步。正是在这里,张闻天把他多年来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整理成文,写下了大量的重要文章,即所谓“肇庆文稿”,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张闻天离开我们整整30年了,但他对共产主义始终不渝的坚定信念以及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崇高品质,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
[参考文献]
〔1〕邓力群.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理论家〔N〕.人民日报,1990-08-31.
〔2〕张闻天.张闻天文集(第4卷)〔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496.
〔3〕张闻天选集传记组.无私无畏,风范永存〔N〕.人民日报,2000-09-05.
〔4〕〔5〕〔6〕程中原.张闻天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719,770,773.
〔7〕张闻天建议开放市场的报告——专题资料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26.
〔责任编辑:王 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