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体学教学中流派意识的培养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语文体学教学在我国有近三十年的历史,本文从我国英语文体学教学的现状出发,提出在文体学教学中应适当加强文体学流派意识的培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文体分析方法,并能客观评价这些分析方法,形成批评性思维。论文还对文体学教学中流派意识的培养提出了构想。
  关键词:文体学;教学;流派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02-0023-5
  Abstract: This paper calls for an increased consciousness in stylistics teaching,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master analytical techniques and to see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these techniques us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tatus quo in stylistics teaching. Meanwhile, we present a framework for how the training of school consciousness can be carried out in the stylistics classroom.
  Key words: stylistics, teaching, training of school consciousness
  
  1. 英语文体学教学现状概述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 2)明确规定:英语文体学应当作为专业知识课程中的选修课对本科生开设。该课程的开设无疑对于提高我国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英美文学鉴赏能力起到促进作用。文体学开始进入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王佐良先生倡导并加以实践的。经过近30年的实践,文体学教学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教材编制上都得到较大的改革和发展。文体学可以区分为广义和狭义文体学:广义文体学针对各类语体的语言特征进行分析与描述;而狭义文体学则指专门对文学语言特征进行分析与描述,它更多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文学语言的特征。从现有的教材看来,大多数文体学教程属于广义文体学(如王佐良、丁往道,1987: i等),而专门探讨文学语篇的文体特征的狭义文体学教材相对较少(如王守元,2000:2-3)。广义文体学教材在编写上大都采取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阐述文本的文体特征。宏观上包括对不同语言变体,如科技、法律、新闻、公共演讲、口语和书面语、文学(含诗歌、戏剧和小说)等的文体特征进行归纳和介绍。如秦秀白(2002: iv-vi)在其《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中从正式语体、非正式语体,地域变体、社会变体、时间变体、实用文体(含广告英语、新闻英语、科技文体)和文学文体(含诗歌和小说)等方面介绍了各自的文体特征。微观上则从语言的不同层次,如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等不同层面阐述其文体特征。如Wright与Hope(2000: F5-F7)分别从词汇、非短语、短语、小句、语篇等角度阐述其文体特征。
  此外,大多数文体学课程也分别对文体学的基本性质、定义以及文体学基本理论进行了介绍。例如王佐良、丁往道(1987: 513-515)的《英语文体学引论》一书中,详细概述了文体学的一元与二元论之争、文体学的理论和流派、文体学与其它学科等理论知识。张德禄(2005: 1-57)的《语言的功能与文体》中专门介绍功能文体学的理论知识。王守元(2000: 11-12)在《英语文体学要略》中分别就三种文体观作了详细的阐述。
  从笔者所了解的情况看,大多狭义文体学教程运用传统文体学中的文体分析方法,分析英语诗歌、小说、戏剧三种文学体裁的文体特征。如王守元(2000: 2-3)的《英语文体学要略》分别介绍了文学语篇在语音(含语音模式)、词汇、语法和语义层面上的偏离(Deviation)和“失衡”(Overregularity)所体现的文体价值。
  这些教程注重对不同语体的文体特征描述,兼顾介绍文体学的一般理论知识。它们回答了“文体学是什么?”,“不同语体的文体特征是什么?”这些基本问题。然而,它们忽视了对文体分析方法及其背后所体现的语言学理论的阐发。也就是说,这些教程对为什么(why)运用某种分析方法和如何(how)进行文体分析这两个问题涉及甚少。即使有,也只注重介绍传统的形式主义文体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如徐有志,2005: 225-299)。对于在文体学的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的文体学流派的形成及其分析方法等内容则涉及更少。这些导致了学习英语文体学的学生对于其了解有些片面和模糊,在运用文体理论分析文本时感到无所适从。因此,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英语文体学全貌,笔者建议在文体学的教学中,加强流派意识的培养,深入浅出地介绍文体学的发展历程,介绍每一种流派的文体学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文体学知识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文本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文体分析。当然,现代文体学的发展也为这种流派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2. 现代文体学中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西方现代文体学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文体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流派竞相纷呈的局面。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以形式和功能文体学的发展为主线,运用转换生成语法和功能语法理论深入研究文学文本中的语言特征和思想内涵。80年代则以话语文体学的兴起为标志,90年代经历了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的蓬勃发展。进入21世纪,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导致了一门新兴的文体学,即认知文体学出现。(申丹,2000:22-28;刘世生、朱瑞青,2006: 186-210,278-298)
  六、七十年代,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蓬勃发展,带动了文体学的发展,尤其是文学文体学达到鼎盛时期。很多从事文学文体研究的学者借鉴形式主义语言学的深层结构理论对文学语篇中的“突出”特征进行阐释和评价,故被文体学流派的批评家视为“形式文体学”。形式主义文体学中的“突出”又包括“偏离” (Deviation)和“失衡” (Overregularity)两方面。通过探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各个层面上的偏离特征,文体学家力图解释作品中特定的语言选择如何加强了作品的主题,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Leech, 1969: 42-55; Leech & Short, 1981: 119-149)70年代初以来,功能文体学蓬勃发展。“功能文体学”特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文体学派。该学派主要借用韩礼德的语言功能理论进行文体分析。韩礼德区分了语言具有三种“纯理功能”:即表达说话者经验的“概念功能”;表达说话者态度、评价以及交际角色之间的关系等因素的“人际功能”和组织语篇的“语篇功能”。这三种纯理功能相互关联,是构成语义层或者“意义潜势”的三大部分。在概念功能方面,功能文体学家运用及物性系统进行文体分析;在人际功能方面,文体学家也一般从分析语气、情态、人称、表达态度的形容词和副词等入手探讨文本中反映出来的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关系(小说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之间关系),以及他们对于经验内容的立场态度和价值判断;至于语篇功能,功能文体学家着重探讨文本中的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句子之间的衔接与文本的主题意义之间的关系等。系统功能文体学强调语言、语篇和社会语境的关系,认为语言是社会符号,语篇受制于情景语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功能文体学家将注意力转向文本语言和权力的关系、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这自然有助于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的发展。(申丹,2000:1-7;张德禄,1999:42-49)
  80年代以话语文体学的兴起为标志。话语文体学指采用话语分析模式以及语用学和语篇语言学来进行分析的文体学派别。在分析对象上,话语文体学注重分析会话,注重交际双方的交际过程,分析重点是戏剧、小说、诗歌中的人物会话、独白;其次,话语文体学的分析对象为句子以上的单位,如对话的话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句子之间的衔接,或话语的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等。话语文体学分析文学会话模式主要来自于以下几种分析日常会话的模式:人类学方法的会话分析、以英国伯明翰大学的辛克莱和库尔恰德为代表的伯明翰话语分析法、戈夫曼提出的“脸面”和布朗与莱文森的“礼貌”概念为基础的分析模式和以格莱斯的会话原则为基础的模式等。(Carter & Simpson, 1989: 1-17)与功能文体学家相比,话语文体学家较为注重语言学描写的精确性和系统性,注意展示或者检验所采用的语言学模式的可行性。话语文体学也紧跟时代潮流,越来越强调文本与社会、历史语境的联系,主张超越对文本美学价值的探讨,而将注意力转到文体特征与阶级、权利、观念形态的关系上。这无疑促进了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的发展。
  90年代历史/文化文体学得到蓬勃发展。80年代初以来,受重视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法兰克福学派和马克思结构主义,尤其是福柯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文体学家不再把语言看成一种中性的载体,而是视为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不再把文本看成反映意识形态的一面单纯的镜子,而是把语言和文本视为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的产物,又反过来作用于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他们认为语言与社会语境互为制约、互为实现、互为建构,加重了社会上的各种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象。从这个角度来看,文体学的任务就是揭示和批判语言中蕴涵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这一学派有两个分支:一个为福勒为首的批评语言学,另一个为麦克科夫倡导的历史语文学(ibid)。批评语言学采用韩礼德的功能语法,注重分析各种文本尤其是新闻媒体的语言结构中蕴涵的阶级观念、权力关系和性别歧视等各种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形态使语言表达带上了各种烙印和偏见。麦克科夫则强调语言研究中社会历史语境的重要性,注重某些关键性词语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产生的语义变化,并着眼于单个词对文本阐释所起的作用。
  近些年,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促进了认知文体学的诞生。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概念为文体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尤其在理解对文学作品的认知过程方面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人们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文学语篇。目前认知文体学的研究主要是把一些基本理论运用到文体分析中。具体如:角色—背景理论、典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理论、认知语法和相似性理论等都可以运用到语篇的文体分析之中。
  这些流派的发展为文体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文体学教学中流派意识的培养成为可能。同时,通过不同流派观点的灌输也可以使学生了解文体学课程的全貌。
  
  3. 文体学教学中流派意识培养的构想
  
  综合上述,文体学的教学可以形成以下构想。首先,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在教学中,文体学的教学内容可以在介绍不同体裁的文体特征的同时,兼顾介绍在不同流派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文体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着重阐述其分析方法,比较其分析技巧,让学生了解不同流派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优缺点。具体来说,文体学教学内容可以从介绍有关文体的基本概念着手,简要介绍西方文体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时期占主流的文体学流派,以现代西方五种文体学流派(即形式文体学、功能文体学、话语文体学、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和认知文体学)的主要观点和分析方法为教学重点。针对每一种文体学流派,除了介绍该学派的理论外,着重阐述运用该理论进行文体分析的方法,并运用这些分析方法去分析不同体裁的文本,涉及的语种可以涵盖英汉两种语言,以检验这些分析方法、操作步骤、适用性和局限性。
  教材的编写也可以流派为主线,各章节分别介绍每一种流派的历史背景、基本观点、分析方法以及分析范例。在编写的过程中,重点介绍不同的分析方法和步骤。所选的分析例证既可以是英语语篇还可以是汉语语篇,既可以是一个段落也可以是一个完整语篇,既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也应包含广告等非文学类的不同体裁的语篇。
  其次,对照与比较相结合,强化学生的流派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介绍各种流派的分析方法后,将同一语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与比较,学生可以加深对不同流派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发现不同分析方法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以布莱克的诗歌《伦敦》为例,对这首抒情诗的文体分析,我们既可以运用形式主义文体学流派的分析方法,运用Leech的“偏离”与“失衡”理论,分析该诗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层次上的偏离特征,还可以运用功能文体学的分析方法,对该诗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等层次进行分析。在传统的形式主义分析中,我们可以注意到,该诗中语音韵律、节奏运用,句法上的排比、省略的使用等都充分表现了主题。而在功能文体分析中,我们注意到该诗大量使用了心理过程小句,使用含有贬义的情态词,熟练运用词汇重复的词汇链,来表现诗歌的主题。虽然分析的方法不同,但是两种分析方法都能够挖掘出作者的深层主题:由于欧洲反动统治者出兵干涉法国的革命,英国政府也加紧对国内民主运动的镇压。伦敦因此失去了往昔的辉煌,显出从未有过的凄惨景象。当年的金城银河如今都已沦为富人的私有财产,劳苦大众颠沛流离,四处流浪。布莱克在诗中以犀利的笔触深刻地揭示了英国劳动人民的苦难,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他对英国政府和教会的不满与憎恨。(徐润英、袁邦株,2006: 52-56)
  再次,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新教学理念是指借助建构主义理论和互动理论,开展文体学教学。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暂时的、发展的和非客观的,是经过学习者内心建构并受社会文化的影响。知识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而不是他人传授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改造和重组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信息的意义,并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和加工。建构主义同时主张通过互动与合作建构知识,特别强调要通过社会互动与合作进行学习,认为孤立的学习不能导致知识能力的增长,只有通过与周围的人进行互动,与同伴合作才能激活内在各种因素。文体学教学也应更新教学观念,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如课堂上的诱导提问、课堂讨论(小组讨论、配对讨论和个人思考等),让学生积极操练各种不同方法,开展文体分析,让学生动脑、动手,真正做到在练中学、学中练。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对不同的文学语篇运用同一种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或者对同一种文学语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以发现问题,形成批评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科研精神和初步科研意识。
  此外,还应当创新文体学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平台,制作网络课程开展教学,提高文体学的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方法使文体学教学知识的传输、信息的扩大成为可能。教学中要注重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创建配套的教学课件,扩大教学过程中的信息量。课堂上,教师可以将网络资源材料融入到教材内容之中,扩充对被分析作品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作品所处的时代、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等知识)的介绍。在课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程内容,提供学生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网址,引导学生搜索并收集有关信息,开展自主学习、自我实践。
  最后,努力开展研究性教学。文体学课程学术性和理论性较强,教师不能只是讲授单纯的文体学知识,更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教师首先应当是一名研究者,应对国内外文体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文体学当前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有所了解,并介绍给学生,还应向学生提供大量专题参考文献,鼓励并引导学生就某一专题进行研究,对某一题材的语篇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进行文体分析。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专题,组成课题小组,选择某个论题,参考有关成果,收集一定的语料进行研究,并写出研究性报告或者小论文。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可以为学生确定研究方向,以及为毕业论文选题打下基础。尤其对于一些有志于读研究生的同学,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期训练手段,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从文体学教材所反映的内容看,当前文体学教学过多重视不同语体的文体特征的描写,重视对英语专业本科生文体知识的灌输,忽视对文体分析方法的展示,也忽视对文体分析方法背后所体现的语言学理论的挖掘。本文从文体学的教学现状出发,借鉴当今语言学最新的教学理论,在西方文体学发展过程中流派形成这一事实的基础上,构建了在文体学教学中加强流派意识设想,并通过例子阐述了实施这种构想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当然,在强调流派意识的过程中,我们仍需处理知识介绍与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毋庸讳言,从教学实践看,文体学教学受到课时的限制与制约,致使对各种流派的介绍显得有些仓促和过于简单。此外,由于各个流派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时有交叉,这种相互交叉的关系也导致学生有些混淆,这些也是我们今后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Carter, R. & P. Simpson. Language, Discourse and Literature: An Introductory Reader in Discourse Stylistics[M]. London: Unwin, Hyman, 1989: 1-17.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
  Leech. G. 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 London: Longman, 1969: 42-55.
  Leech, G. & M. Short. Style in Fiction[M]. London: Longman, 1981: 119-149.
  Wright, L. & J. Hope. Stylistics: A Practical Course Book[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0:F5-F7.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Z].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
  刘世生、朱瑞青. 文体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6-210,278-298.
  秦秀白. 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iv-vi.
  申丹. 西方现代文体学百年发展历程[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1-7,22-28.
  王守元. 英语文体学要略[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2-3,11-21.
  王佐良、丁往道. 英语文体学引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i,513-515.
  徐有志. 英语文体学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25-299.
  徐润英、袁邦株. 对两首同名诗的功能文体分析与比较[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6(2):52-56.
  张德禄. 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42-49.
  张德禄. 语言的功能与文体[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7.
其他文献
"总经理"、"总裁"、"总监"等汉语中企业职位头衔大多属于外来词。它们本身及其修饰词有着一词多义、同词异译的复杂问题。所以,英译时需采取回译法,使其回归英语原有的地道用法。
人类的基本活动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基本范畴词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础,人们通过转喻、隐喻来认知抽象的概念和事物。人体词语属于基本范畴词语,具有转喻、隐喻能力。本文从人体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汉英表量的差异以及对外汉语教材中关于汉语量词描述的不足之处,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量词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汉英表量;差异;量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02-0019-5  Abstract: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differences in partial
邦索尔、杨宪益与霍克思三位翻译家的《红楼梦》英译全译本各具特色,充分展示了翻译的艺术魅力。本文选取部分典型性的回目翻译进行对比研究,旨在加深对三位译者的翻译风格与翻
摘 要:描述体广告语篇中,英语属性和识别类关系过程体现完整,汉语关系小句常表现过程缺省。在识别类小句中,两者都遵循“态”和“信息”的无标记序列表达形式:Id/Tk+Ir/Vl,汉语多以环境因子作为信息起点。了解过程表达方式上的异同有助于广告撰写人更好地取舍小句的逻辑语义关系,将模式块化了的经验切分体连缀成有机的经验结构体——成熟的广告语篇。  关键词:关系过程;属性类;识别类  [中图分类号]H0
商务汉英翻译中疑难杂词就像疑难杂症一样很难处理,而对作为特殊用途的商务汉语中:的行话套语和专业术语进行地道而规范的英译转换,就要像服用“特效药”一样,采用诸如“回译”、
本文针对独立学院高职高专学生词汇量不足、容易遗忘、学习信心和热情低下等现状,大胆进行了反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期望通过一系列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竞赛游戏活动的
摘 要:注意活动是输出理论的一个方面,它能提升学生对语法形式的意识,从而提高表达的准确性。本实验通过转写活动来考查注意对学生口语表达的影响。有八名非英语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参与,他们被分成四组,选题进行口语会话。每组学生用复读机录下自己的对话并转写,然后修改转写材料并上交,再由教师作修订。最后对学生和教师改出的错误分别分类统计。结果表明学生矫正的多是语法错误,而教师则在语用表达方面作更多的修正。  关
摘要: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古汉诗英译,提出在翻译古汉诗的时候,要进行语用对比,达到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为达到这两种语用等效,具体的翻译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译者理解原文和用译语传达原文的语用原则就是最佳关联性。  关键词:语用对比;语用语言等效;社交语用等效;最佳关联性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