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图是对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拐杖。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到答案。关于地理图像的阅读,课标中有明确的能力要求:掌握地图基本知识,正确阅读地图和各种地理图表,正确地从地图或地理图表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根据地理图像中的显性信息获取隐性信息等等。为了能有效地培养初中学生的读图能力,我从教会学生识图、记图、析图三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识图是读图的第一步,其根本要求是学生能看懂图像,看出“有什么”、“怎么样”。首先,要为学生识图排除“障碍”。地理图像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学生看懂图像的起点和关键,而不同图像对地理信息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因而,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各种图像的相关概念及其意义,这是学生读懂图像的关键。
指导学生有序看图。看图不能杂乱无章,要根据各种图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步地进行。比如,看区域位置图时,应按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一步步地进行指导。通过有层次、有步骤地看图训练,有利于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更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图习惯。
指导学生多角度看图。图看三遍其“义”自见。但是,反复看图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比如,在中国矿产资源分布图上,可以从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各区域,从黄河、长江各流域,从各地形区甚至各省区等不同角度去认识。这种变换角度的观察,不仅能使学生得到知识巩固,还能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全面。
此外,要引导学生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看图。特别是在看区域图时,不能让学生孤零零地看一条“线”或一个“点”,而是要进行组合观察,扩大到一个“块”或一个“面”。但对于区域中的一些重点地区,又应该进行“放大”观察,细致入微地认识其细部特征。比如:观察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图,对于其“十字路口”位置的认识,就要把它放到更大的范围,看到它与太平洋、印度洋、亚洲、大洋洲,甚至美洲、欧洲、非洲之间的相对关系,从而形成“十”字形象;同时,对于“十字路口”之“咽喉”马六甲海峡的认识,应该把其范围缩小,把局部放大,细致观察它的准确位置和细部轮廓特征。这样把整体与局部结合起来看图,有助于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
二、培养学生的记图能力
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图像的记忆能力是学生读图能力不可或缺的。记图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准确记忆图示的重要信息,在大脑中形成“心理图像”。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行各种记忆训练。例如:形状联想训练(如长江干流形似“V、W”,黄河像“几”字,广东像“象鼻”),相对位置记忆训练(如四川省大致在长江“V”形中间,武汉位于长江“W”中间凸起处,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和河北省之间),空白地图填绘训练(如在中国空白地图上绘出主要山脉、填注主要地形区、省级行政单位)等。通过各种感观的结合,形成有效记忆,从而更多地积累地理信息。
三、培养学生的析图能力
析图能力是学生对图像展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活动的能力。其根本要求是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分析出“为什么”。在意识上,要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图像所反应的各地理要素间是存在普遍联系的,有的互为因果,有的相互制约,并且这些联系之间一般有普遍规律、共同原理可循。例如: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特征与其气候、河流、植被等要素之间有相互联系,并对工农业生产、建筑交通、旅游和聚落等人类活动产生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位的联系分析,放开思路,瞻前顾后,从而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问题的分析能力。
在方法上,要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教学中可着重进行两类思考方法的训练:一是通过同类地理事物比较,引导学生分析其普遍规律。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较广,北美洲这种气候的分布面积小而狭长,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比较,可分析得出影响气候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其普遍规律。二是针对普遍规律中的个别现象,分析其特殊原因。例如: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可以看到赤道及其附近一般为热带雨林气候,为什么东非高原出现热带草原气候呢?通过这些问题的训练,可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避免在析图过程中,片面、绝对、静止地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既要找出一般的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又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忽视个别现象与特殊规律。责任编辑 邱 丽
一、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识图是读图的第一步,其根本要求是学生能看懂图像,看出“有什么”、“怎么样”。首先,要为学生识图排除“障碍”。地理图像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学生看懂图像的起点和关键,而不同图像对地理信息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因而,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各种图像的相关概念及其意义,这是学生读懂图像的关键。
指导学生有序看图。看图不能杂乱无章,要根据各种图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步地进行。比如,看区域位置图时,应按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一步步地进行指导。通过有层次、有步骤地看图训练,有利于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更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图习惯。
指导学生多角度看图。图看三遍其“义”自见。但是,反复看图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比如,在中国矿产资源分布图上,可以从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各区域,从黄河、长江各流域,从各地形区甚至各省区等不同角度去认识。这种变换角度的观察,不仅能使学生得到知识巩固,还能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全面。
此外,要引导学生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看图。特别是在看区域图时,不能让学生孤零零地看一条“线”或一个“点”,而是要进行组合观察,扩大到一个“块”或一个“面”。但对于区域中的一些重点地区,又应该进行“放大”观察,细致入微地认识其细部特征。比如:观察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图,对于其“十字路口”位置的认识,就要把它放到更大的范围,看到它与太平洋、印度洋、亚洲、大洋洲,甚至美洲、欧洲、非洲之间的相对关系,从而形成“十”字形象;同时,对于“十字路口”之“咽喉”马六甲海峡的认识,应该把其范围缩小,把局部放大,细致观察它的准确位置和细部轮廓特征。这样把整体与局部结合起来看图,有助于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
二、培养学生的记图能力
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图像的记忆能力是学生读图能力不可或缺的。记图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准确记忆图示的重要信息,在大脑中形成“心理图像”。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行各种记忆训练。例如:形状联想训练(如长江干流形似“V、W”,黄河像“几”字,广东像“象鼻”),相对位置记忆训练(如四川省大致在长江“V”形中间,武汉位于长江“W”中间凸起处,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和河北省之间),空白地图填绘训练(如在中国空白地图上绘出主要山脉、填注主要地形区、省级行政单位)等。通过各种感观的结合,形成有效记忆,从而更多地积累地理信息。
三、培养学生的析图能力
析图能力是学生对图像展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活动的能力。其根本要求是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分析出“为什么”。在意识上,要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图像所反应的各地理要素间是存在普遍联系的,有的互为因果,有的相互制约,并且这些联系之间一般有普遍规律、共同原理可循。例如: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特征与其气候、河流、植被等要素之间有相互联系,并对工农业生产、建筑交通、旅游和聚落等人类活动产生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位的联系分析,放开思路,瞻前顾后,从而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问题的分析能力。
在方法上,要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教学中可着重进行两类思考方法的训练:一是通过同类地理事物比较,引导学生分析其普遍规律。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较广,北美洲这种气候的分布面积小而狭长,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比较,可分析得出影响气候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其普遍规律。二是针对普遍规律中的个别现象,分析其特殊原因。例如: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可以看到赤道及其附近一般为热带雨林气候,为什么东非高原出现热带草原气候呢?通过这些问题的训练,可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避免在析图过程中,片面、绝对、静止地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既要找出一般的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又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忽视个别现象与特殊规律。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