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diaj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是以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检验,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尤其要重视物理实验教学。
  一、更新教学理念让学生走进实验
  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中国的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和美国和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初中教材中探索性实验虽然较多,但一些教师又经常用讲解和演示代替学生实验。本着对学生的未来负责,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自由权交“还”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否则学生就没有发现问题、发展能力的机会,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此,我们有必要想方设法将演方实验变为学生实验,将实验时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实验器材除了实验室所配备的,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用我们日常生活中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可乐瓶做液体的压强与深度关系实验,用铅笔芯做滑动变阻器,用橡皮泥做铅笔密度计,用鸡蛋和盐水来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等。这些教材就在学生身边,更有利于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二、让学生学会观察,激活思维能力
  所谓观察就是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在实验教学中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教会学生:“看什么”和“怎样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把看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思考、讨论,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老师应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对象是:水的温度、气泡、声音的变化情况。再例如,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老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的对象是小球在斜面上的高度、质量的大小以及木块被推的距离,然后让学生去分析现象变化的真正原因,从而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让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新的摇篮,“照方抓药式”的实验能够提高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但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设计是一个动手动脑并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的能力。但鉴于初中学生设计能力有限,因此,留给他们的问题不能太难,应扣紧教材、贴近生活,应避免随意加深难度、拓宽广度,否则会导致学生对创新望而却步。如:学生刚学电路时可把学生带进实验室,设计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先给每个人发若干导线、一节干电池和一个小灯泡、一个开关,要求用开关控制灯泡的亮熄,在连接时出现了两种情况,开关与灯泡串联时电路正常,灯泡正常发光。开关与灯泡并连时(短路),灯泡不亮,导线发热,学生惊奇了,把现象和疑问带给了老师,这时老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电路应怎样正确连接及短路有什么危害,尽管是小小胜利,但这是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果。这样不仅让学生获取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学生做了基本实验后,老师还可以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做设计性实验,如:地面上散落一些小铁钉,现手中有铜丝卷、大铁钉一枚和干电池两节,则怎样能很快将全部小铁钉重新移到桌面上,像这样的实验可将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加强实验教学,能把自主、合作、探究这些对人的成长很重要,但曾经被忽略的东西凸显出来,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创造性等得到行之有效的开拓和训练,同时使学生具有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和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教师进修学校
其他文献
对于形如……的函数的最值(值域)问题,方法较多,利用判别式法求解也不失一种有效方法,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利用判别式法求解这类问题时,盲目套用,常常发生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