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卢作孚生于1893年4月14日,四川合川县(现重庆市合川市)人。
1910年加入同盟会,后积极参加四川保路同志会的革命活动。
1916年,任四川进步报刊《群报》记者。
1919年6月,参加由周恩来等人创立的少年中国学会。
1923年,任四川省通俗教育馆馆长。
1925年筹建民生公司。1926年3月民生公司正式成立,卢作孚任总经理。
1938年初,被国民政府委任为交通部常务次长,主管水陆运输任务。
1944年10月,代表中国工商界出席在美国纽约召开的国际通商会议。
1949年10月,组织民生公司在外航行的船只全部回归祖国。
1950年,出席第一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并被增补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0年10月,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1952年2月8日,卢作孚先生逝世,享年59岁。
卢作孚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主义实业家,由他创立并领导的民生公司在中国航运业的历史上创造了极其辉煌的成就。而卢作孚本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探索总结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管理思想,其中有关企业文化的内容占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创立和发扬民生精神
卢作孚提出了“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民生精神。这既是民生公司经营的宗旨,也是民生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卢作孚认为,办企业应该是为了事业、为社会,而不是为个人。他曾说:“我们做生产事业的目的,不是纯为赚钱,更不是分赃式地把赚来的钱分掉,而是要把它运用到社会上去,扩大帮助社会的范围。”正是在民生精神的感召下,民生公司才在抗战的前三年,共抢运进川人员150余万人,物资约100万吨,而民生公司却因此而损失船舶16艘,牺牲员工100余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生精神起到了鼓励士气、激励奋起的作用,使民生公司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建设现代集团生活
卢作孚认为,中国社会存在着两重集团生活。一重是几千年农业民族的社会生活,这种社会生活只不过是放大了的家庭生活;另一重是由家庭为基础形成的亲戚邻里朋友的关系。这种两重集团生活的依赖关系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而要推动社会进步,就应该建立现代集团生活。他说,现代集团生活是以社会、国家为核心,超越家庭、超越亲戚邻里朋友关系的工商时代的集团生活,民生公司就应是创造这样生活的一个集团。这个集团的成功就是大家个人的成功,个人的理想要变为集团的理想,个人的希望要变为集团的希望。由于民生公司致力于创造现代集团生活,所以就要进行帮助社会的运动,也就是“帮助社会寻求现代文明的方法”。卢作孚在企业建设中,始终把企业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并力图将民生公司作为建设现代集团生活的典范。
注重员工教育,主张用人唯贤
卢作孚认为,“中国缺乏技术人才,尤其缺乏管理人才,如果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则社会的一切问题都不能解决”。因此他提出“企业即学校,且是最实际的学校”,在这里除了训练员工的基本工作技能之外,还要对员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在当时国弱民穷的情况下,他把办企业与办教育结合在一起,并持之以恒地在企业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员工的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这在中国民族企业发展史上确实是一个重大创新。
卢作孚强调,培养人才,“不是培养他个人的成功,而是培养他做社会运动,使社会成功”。他主张,国民精神必须改造,“醉生梦死之生活必须改正,奋发蓬勃之朝气必须养成,苟且偷生之习性必须革除,自私自利之企图必须打破,分歧错杂之思想必须纠正”。卢作孚的道德建设思想成为民生精神建立的思想基础。
在教育员工的方法上,卢作孚也颇有创新。比如,原来民生公司对员工的服装并无统一规定,员工一般常穿西服或长衫。后来,卢作孚提出,民生公司员工一律穿布质的公司制服。他说,这样做的目的,第一是要树起节约的风气,第二是要表现企业的精神。这一规定为民生公司树立公司形象、提高员工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卢作孚注重培养教育人,同时也重视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他主张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他废除了凭亲友介绍就业的陈规,实行了“低级人员考,高级人员找”的用人制度。
1910年加入同盟会,后积极参加四川保路同志会的革命活动。
1916年,任四川进步报刊《群报》记者。
1919年6月,参加由周恩来等人创立的少年中国学会。
1923年,任四川省通俗教育馆馆长。
1925年筹建民生公司。1926年3月民生公司正式成立,卢作孚任总经理。
1938年初,被国民政府委任为交通部常务次长,主管水陆运输任务。
1944年10月,代表中国工商界出席在美国纽约召开的国际通商会议。
1949年10月,组织民生公司在外航行的船只全部回归祖国。
1950年,出席第一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并被增补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0年10月,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1952年2月8日,卢作孚先生逝世,享年59岁。
卢作孚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主义实业家,由他创立并领导的民生公司在中国航运业的历史上创造了极其辉煌的成就。而卢作孚本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探索总结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管理思想,其中有关企业文化的内容占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创立和发扬民生精神
卢作孚提出了“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民生精神。这既是民生公司经营的宗旨,也是民生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卢作孚认为,办企业应该是为了事业、为社会,而不是为个人。他曾说:“我们做生产事业的目的,不是纯为赚钱,更不是分赃式地把赚来的钱分掉,而是要把它运用到社会上去,扩大帮助社会的范围。”正是在民生精神的感召下,民生公司才在抗战的前三年,共抢运进川人员150余万人,物资约100万吨,而民生公司却因此而损失船舶16艘,牺牲员工100余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生精神起到了鼓励士气、激励奋起的作用,使民生公司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建设现代集团生活
卢作孚认为,中国社会存在着两重集团生活。一重是几千年农业民族的社会生活,这种社会生活只不过是放大了的家庭生活;另一重是由家庭为基础形成的亲戚邻里朋友的关系。这种两重集团生活的依赖关系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而要推动社会进步,就应该建立现代集团生活。他说,现代集团生活是以社会、国家为核心,超越家庭、超越亲戚邻里朋友关系的工商时代的集团生活,民生公司就应是创造这样生活的一个集团。这个集团的成功就是大家个人的成功,个人的理想要变为集团的理想,个人的希望要变为集团的希望。由于民生公司致力于创造现代集团生活,所以就要进行帮助社会的运动,也就是“帮助社会寻求现代文明的方法”。卢作孚在企业建设中,始终把企业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并力图将民生公司作为建设现代集团生活的典范。
注重员工教育,主张用人唯贤
卢作孚认为,“中国缺乏技术人才,尤其缺乏管理人才,如果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则社会的一切问题都不能解决”。因此他提出“企业即学校,且是最实际的学校”,在这里除了训练员工的基本工作技能之外,还要对员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在当时国弱民穷的情况下,他把办企业与办教育结合在一起,并持之以恒地在企业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员工的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这在中国民族企业发展史上确实是一个重大创新。
卢作孚强调,培养人才,“不是培养他个人的成功,而是培养他做社会运动,使社会成功”。他主张,国民精神必须改造,“醉生梦死之生活必须改正,奋发蓬勃之朝气必须养成,苟且偷生之习性必须革除,自私自利之企图必须打破,分歧错杂之思想必须纠正”。卢作孚的道德建设思想成为民生精神建立的思想基础。
在教育员工的方法上,卢作孚也颇有创新。比如,原来民生公司对员工的服装并无统一规定,员工一般常穿西服或长衫。后来,卢作孚提出,民生公司员工一律穿布质的公司制服。他说,这样做的目的,第一是要树起节约的风气,第二是要表现企业的精神。这一规定为民生公司树立公司形象、提高员工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卢作孚注重培养教育人,同时也重视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他主张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他废除了凭亲友介绍就业的陈规,实行了“低级人员考,高级人员找”的用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