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裔军团:奥运别样风景线

来源 :新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hong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林匹克宪章》明确指出,奥运会“是个人或团体竞赛项目中运动员间的比赛,不是国家间的比赛”;可又规定,参赛者“必须是选派他参赛国的国家奥委会所在国家的国民”,即国籍是报名参赛的前提。
  但国籍可以变,奥运会赛场上,从别国引进运动员的“外裔兵团”现象,已呈愈演愈烈之势。
  
  拉郎配与重金“买”
  
  奥运会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外裔兵团”个例,出现在1900年在巴黎举行的第二届奥运会上。当时,赛艇比赛在塞纳河上举行,设5个单项。作为东道主,法国参赛的选手最多;塞纳河畔的观赛者也几乎是清一色的法国人。
  整个赛艇比赛在两天内结束。荷兰选手布罗克曼却要在一天内连续参加男子双人单桨有舵手、8人单桨有舵手两个单项的决赛,实在是难以招架。无奈之下,双人项目比赛时,他在比赛现场的观众当中临时找了一个7岁的法国男孩,将他扶上赛艇,顶替自己担任舵手。
  也许是这位男孩带来了好运。荷兰的双人单桨有舵手项目居然击败东道主的三条艇,获得了金牌。这位7岁的法国男孩也成为奥运会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冠军获得者。而布罗克曼在自己参加的8人单桨有舵手比赛中,却不敌美国和比利时人,只是名列第三。
  翻开历届奥运会成绩册,第二届奥运会赛艇项目双人单桨无舵手冠军的名下,赫然写着“荷兰队”的队名。那位法国男孩无意中已经扮演了“雇佣兵”的角色。遗憾的是,因为当时比赛一结束,法国男孩便匆匆离去,所以,他的名字也就成为奥运会历史上永远无法解开的谜团。
  随着赛事组织的逐渐规范,奥运会初期出现的这种荒唐的“拉郎配”现象,已不复存在。但是,各种“合法”外衣下的幕后交易还是屡见不鲜。
  像卡塔尔,本国奥委会1979年才成立,直到1984年,其运动员方首次进军奥运会。到目前为止,该国所获的两枚奥运会奖牌中,其中一枚举重奖牌就是从保加利亚“引进”的大力士阿萨德所获。
  当时,卡塔尔以“金钱”开路,一次便从保加利亚挖来8名举重选手,阿萨德即为其中之一。他原名安吉尔,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为卡塔尔夺得105公斤级举重铜牌。
  卡塔尔以同样办法,从肯尼亚“引进”3000米障碍赛选手,也已收到了“立竿见影”之效。雅典奥运会上,肯尼亚虽然包办了3000米障碍赛全部奖牌,但来自肯尼亚。当时代表卡塔尔参赛的阿迈尔却获得第四名。这是亚洲国家运动员首次进入奥运会3000米障碍前八名。
  卡塔尔的另一名肯尼亚3000米障碍赛“外援”沙辛更是了得。21岁的他2003年8月获卡塔尔国籍,当年便在世锦赛上夺得金牌。由于移民时间太短,沙辛未能前往雅典。但在奥运会后接着进行的国际田联黄金联赛布鲁塞尔站比赛中,沙辛以7分53秒64夺标。此成绩不仅比雅典奥运会冠军水平高出一大截,还将“封存”了3年的世界纪录提高了近两秒。
  沙辛加上阿迈尔,已经使卡塔尔成为可与肯尼亚相抗衡的3000米障碍赛强队。2008年北京奥运会,该项的争夺将更加富有悬念。
  
  嫁夫随夫 娶妻随妻
  
  不少运动员改变国籍是缘于跨国婚姻。澳大利亚的女子跳水选手拉什科就是如此。她原为前苏联选手,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获得跳板第四名。不久在赴澳大利亚比赛时,她结识了该国商人卡罗尔,并很快坠入爱河。1992年和1996年,拉什科分别代表独联体,俄罗斯参加了两届奥运会,而且均获跳板银牌。1998年,她与卡罗尔正式结婚,并加入了澳大利亚国籍。
  两年后,第27届奥运会在澳大利亚举行,拉什科非常想参加。但《奥林匹克宪章》规定,改变国籍者必须在其获得新国籍3年后,方可参加奥运会。作为1998年世锦赛冠军,她失去了一次获取优异成绩的最好机会。
  当时,拉什科失落至极,甚至决意不再跳水。是丈夫说服她继续坚持,并使之获得了新的动力。第二年,在日本福冈举行的世锦赛上,拉什科紧逼中国的郭晶晶,获得3米跳板银牌;2003年,在巴塞罗那举行的第10届世锦赛上,她又赢得1米跳板金牌。
  直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已经31岁、身为一个10岁女孩母亲的拉什科,才成为澳大利亚奥运会代表团旗下的一名参赛者,并获得了3米跳板双人项目铜牌和单人项目第七名。由于先后代表苏联、独联体、俄罗斯、澳大利亚4个不同的国家代表团参赛,她书写了奥运会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项纪录。
  爱情的力量确实惊人。与拉什科类似的还有一名瑞士籍体操宿将李东华。他原籍中国成都,曾是中国体操队的一名优秀选手。1988年的一天,李东华在天安门广场邂逅瑞士姑娘爱丝柏兰莎。爱丝柏兰莎也非常喜爱体操,两人很快陷入热恋之中,并于当年年底结婚。
  婚后李东华前往瑞士。由于该国法律规定,定居5年后才能申请加入瑞士国籍,在异国的前几年,尽管他参加该国比赛,几乎战无不胜,却无法获得参加世界大赛的资格。1992年,李东华想代表瑞士参加巴塞罗那奥运会的愿望也未能实现。
  看到妻子整日为工作奔忙,李东华想为妻子分忧,打算不再练体操。妻子爱丝柏兰莎坚决不同意。她鼓励李东华克服困难,坚持到底。1994年,李东华首次代表瑞士参加在澳大利亚举行的世界体操锦标赛,获鞍马季军。之后两年,又依次夺得两届世锦赛的鞍马金、银牌。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在瑞士苦苦等待了近8个春秋之后,他终于实现了参加奥运会的梦想。这是29岁的李东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参加奥运会。他牢牢把握住了机遇,以极其出色的发挥勇夺鞍马金牌。
  为了表彰李东华对世界体操运动做出的贡献,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向他颁发了奥运五环金杯,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也永久收藏了其奥运会比赛用过的鞍马和衣物。
  
  改换“门庭”面貌一新
  
  改变国籍势必带来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耐人寻味的是,不少运动员正是借助这种变化,加上自己的努力,才得以在奥运会上取得了成功。
  加拿大的麦科伊系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其原籍却是拉美小国圭亚那。加入加拿大国籍后,他的训练条件大为改观,通过频繁的国际比赛加强了锻炼;1984年首次参加洛杉矶奥运会,便以13秒45获得110米栏第四名。
  接着,他和后来因兴奋剂而臭名昭著的加拿大短跑选手本·约翰逊一同师从于教练弗朗西斯。这位教头的一大“法宝”便是偷偷地指导队员服药。急于出成绩的麦科伊自然也难免与兴奋剂有染。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本·约翰逊东窗事发,而麦科伊因赛前停服及时,侥幸逃过一劫;不过,成绩也受到影响,仅获110米栏第七。
  为了备战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麦科伊改弦更张,前往英国,与该国著名的跨栏选手杰克逊一起训练。杰克逊是当时世界最优秀的110米栏运动员,后来还创造了12秒91的世界纪录。和他在一起,麦科伊的训练水平大大提高,奥运会上出人意料地跨出了13秒12的优异成绩,一举夺金。
  走过弯路,改换“门庭”后拿下的这枚奥运会金牌,使30岁的麦科伊成 了加拿大的英雄。
  雅典第28届奥运会上,美国体操队中也出了一位类似的巾帼英雄。她叫海奇,原籍古巴。海奇生就一双“弹簧腿”,在古巴时曾7次夺得全国跳马冠军;1996年世锦赛上她获跳马铜牌并领得亚特兰大奥运会“入场券”,成为该届奥运会夺牌呼声最高的选手之一。
  遗憾的是,由于古巴方面经费出现问题,海奇未能前往亚特兰大。次年,18岁的她心灰意冷,决定退役;1998年又远嫁美国,并在丈夫创办的体操俱乐部担任教练。
  未能参加奥运会,海奇一直心有不甘。2001年,她又重新出山,在丈夫的支持下,开始艰苦的训练。苍天不负有心人。2004年,25岁的海奇代表美国参加了雅典奥运会,并战胜俄罗斯、朝鲜等国对手,夺得跳马银牌。
  
  “外裔兵团”渐成气候
  
  对奥运会上的此种“外裔兵团”现象,有识之士看法不一。有人认为靠挖别国的“墙角”,为本国争牌夺金,令人难以接受。有人却认为,奥林匹克运动是无国界的。随着各国的交流更加频繁,只要不违犯《奥林匹克宪章》,运动员的交流有利于奥运会整体竞技水平的提高。
  分歧归分歧,可在近几届奥运会上,“外裔兵团”的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雅典奥运会上,意大利代表团377名运动员中,“移民”选手有40人。德国代表团450名运动员中,也达到33人。由于“引进”运动员,也“造就”了某些项目的一些新的强队,使这些项目的发展相对更加均衡。
  羽毛球是印度尼西亚的“国球”。该国选手张海丽16岁时,便获得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子单打亚军。1999年,她加入荷兰国籍,继续自己的羽球生涯,并带动了该国女子羽毛球水平迅速提高。2002年,由张海丽领衔的荷兰队居然在尤杯赛中夺得铜牌,成绩仅次于中国和韩国队。雅典奥运会上,张海丽再次夺得女单银牌。她还和队友布鲁伊尔联手,杀进女双八强。
  奥运会举重曾经是东欧少数几国的天下。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上,前苏联和保加利亚便包揽了全部举重金牌。1988年之前,土耳其不要说夺金,甚至连奖牌也从未沾过边。从1986年起,他们尝试“引进”一些祖籍为土耳其的保加利亚年轻举重好手,使得自己的举重实力很快走向强大。
  1988年,在汉城举行的第24届奥运会上,来自保加利亚的苏莱曼诺尔古参加60公斤级角逐,总成绩达到342.5公斤,为土耳其夺得首枚奥运会举重金牌。后来的两届奥运会上,他又先后蝉联64公斤级桂冠,成为奥运会举重历史上首位“三连冠”者。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土耳其共获得两枚举重金牌。其另一位奥运会举重冠军穆特鲁同样来自保加利亚。他当时在54公斤级称王,后来还在两届奥运会上连夺56公斤级桂冠,成为奥运会史上的又一位“三连冠”大力士。
  “外援”的加盟大大“催化”了土耳其举重水平的突飞猛进。雅典奥运会上,除了穆特鲁之外,该国19岁的新秀萨厄尔获男子77公斤级冠军,21岁的塔伊兰夺得女子48公斤级金牌。三枚金牌使得土耳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举重一流强国。
  责编/柏强
其他文献
随着物联网技术、云技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出现,“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旅游”等“智慧+”概念应运而生,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