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的思索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U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色笼罩了城市
  欲望潜伏在霓虹灯下
  行走的影子扑溯迷离
  每一次迈开脚步
  都要小心翼翼地走路
  生怕陷入沼泽
  默默地走路
  不去回首昨日的旅程
  遠方灯火依然辉煌
  那就勇敢地走吧
  除了前行已别无选择
  游子的身影
  从青涩走到成熟
  脚步声踏出曲折的旋律
  夜色默不作声
  没有一丝月光
  伸手 把伤口一一擦亮
  让彻夜不眠的双眼
  望得见黎明
其他文献
摘 要:尼采在《悲剧的诞生》、《瓦格纳事件》中将“苏格拉底理性主义”和“瓦格纳病”看作希腊悲剧和现代音乐艺术衰落的根本原因,以诗化的激烈言辞对整个欧洲文化历史进行了重新评价,本文拟通过尼采对苏格拉底和瓦格纳的批判来思考尼采的艺术观。  关键词:悲剧;酒神精神;理性主义;瓦格纳事件  作者简介:梁凤强(1992-),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文化与文论。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坠落的人》出版于2007年,是唐·德里罗的第14部小说,讲述了“9·11”事件幸存者及其家人的劫后生活,展示了恐怖袭击事件给美国民众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难以平复的精神创伤。《泰晤士报》评价这部作品为:“为‘9·11’中的纽约和那些坠落者而作的一曲圣歌”,鼓励人们正视创伤,重拾希望。  关键词:唐·德里罗;坠落的人;创伤  作者简介:果玉(1995.6-),汉,女,黑龙江黑河人,哈尔滨师
摘 要:格非的《小说叙事研究》是一本小说叙事的研究著作,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小说叙事的基本理论,从小说与现实、作者与读者、故事、结构、语言以及小说的未来等六个方面加以论述,第二部分则以一批文学大家的作品为例,对小说的叙事方式做了具体的分析。如何处理小说,小说如何叙事,本就是作者与作者,与读者,与世界的一个关系的制衡,本文将在格非对小说叙事手法和策略的分析之上,具体分析作者、读者、世界在
摘 要:沙威作为《悲惨世界》里的主角之一,人物形象具有着多重性:在与其他主角的对比中,形象特点是单一固定的,而在故事情节发展之中,他的形象又具有着某种复杂性和深刻性。本文探究了沙威形象的多重性,以及多重性出现的原因:既是美丑对照原则之下人物形象的呈现,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与刻意性;又是真实社会环境的产物,具有不可忽视的客观性与悲剧性。  关键词:沙威;人物形象;悲惨世界;美丑对照  [中图分类号]:I
摘 要:《野性的呼唤》包含丰富的现实主义特征,如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塑造,逼真的细节描写,对现实的深刻揭示等。而浪漫主义则体现在想象丰富,塑造理想化形象、设置神话悬念、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等方面。杰克·伦敦在这部小说中将二者完美融合。  关键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野性的呼唤》;融合  作者简介:马茜,女,汉族,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在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
摘 要:通过对儒家经典代表《论语》的解读,来浅析儒家的“仁爱”之心。从“仁爱”的提出、内涵以及践行三个方面对其进行阐释。希望人们能够以宽容的心态,找回心灵的归宿,不忘初心。  关键词:孔子;《论语》;仁爱  作者简介:李怀梅,女,汉族,陕西榆林人,中国古代文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01  一、仁爱的提出  
摘 要:东野圭吾,日本推理小说作家,1985年凭借校园青春推理小说《放学后》获得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而正式出道。他的推理手法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变迁,最终形成了一种在推理界极具代表性和创造性的手法——“写实本格派”。东野在三十余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如《秘密》《白夜行》《神探伽利略》《嫌疑人X的献身》等,从各部作品中,读者不仅能读出手法上的变化,更能体会到作品独特的文学魅力以及作者创作的
摘 要:王家卫是一个有极度敏锐观察力的艺术家。他的镜头赤裸裸地展示着人性的两面性,直击人性本质。  关键词:重庆森林;生存状态;两面性  作者简介:郭焰(1986.7-),女,云南大理人,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3--01  在王家卫的电影里有一群人,他们具自身美好的天使般的人格
摘 要:“女正位乎内”,蔓延在中国两千年封建历程中,并对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产生了极大影响。本文认为,正则顺,不正则逆,并以《红楼梦》为例,分析“正位乎内”与女性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正位乎内;女性形象;红楼梦  作者简介:袁加鹏(1995-),男,四川巴中人,现就读于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02  《新与旧》借用刽子手杨金彪在时代更替下的人生起伏,展現了沈从文所熟悉的湘西世界在新与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其中的“新”,只是对“旧”里面的野蛮与愚昧的延伸和放大,并使其中原本蕴含着的“爱与美”逐步瓦解。而所谓的“旧”,也只是在披上了一层“新”的外衣后而继续存在,甚至作为了“新”统治和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