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习主席演讲,思考这三个问题

来源 :新华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_Sun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谷雨时节,南海之滨,博鳌小镇。
  世纪疫情背景下的首次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习近平主席面向世界的演讲振聋发聩。
  近20分钟,近3000字。凝神聆听,三个问题萦绕脑海——
  为什么在“亚洲”论坛讲“人类”?
  为什么在博鳌讲“一带一路”?
  为什么在国际场合谈百年大党的使命担当?

第一个问题,为何在以“亚洲”命名的论坛讲“人类”?


  今年是博鳌亚洲论坛成立20周年。演讲中,习主席回顾论坛20年历程,循着三个关键词展开:中国——亚洲——世界。
  今日之中国,已不是昨日之中国;今日之亚洲,已不是昨日之亚洲;今日之世界,也不是昨日之世界。
  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世纪、亚洲世纪。如果说在成立初期,博鳌亚洲论坛主要是为了解决亚洲的问题,那么今天,立足亚洲看世界,已是顺应时势的必然之举。
  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我们应该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习主席提出的四点倡议,以“我们要”起笔,落笔“未来”,连结起倡议、行动和愿景,为亚洲、为世界呈现了一份系统的“中国方案”。
→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新闻中心室外,椰风海韵。总台央视记者 耿旭菲/摄

  演讲中,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全球治理应该符合变化了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何谓“变化了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不久前,两个辛丑年的对比引发热议。1901—2021,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的背后,是不一样的中国、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中国同世界的关系。
  “平视世界”,意味着一种看自己、看世界时不同以往的全新心态,也蕴含着中国开辟国际关系新境界的创新思维与实践。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是否会走上其他国家“国强必霸”的老路?
  在“符合变化了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之后,紧接着的两句是——“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趋势,满足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现实需要”。
  现实不是过去的简单延续,未来也不会是历史的简单翻版。观全局、知大势,方能明确方向、把准航向。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中国不能缺席,也不会缺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并非为称王称霸,而是要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这就是习主席讲的“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也是在博鳌纵论人类未来的应有之义。

第二个问题,为何在博鳌讲“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写入了本届年会的主题——“世界大变局:共襄全球治理盛舉,合奏‘一带一路’强音”。
  从时间维度看,2013年9月和10月,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2019年4月,第二届论坛举办。若非疫情,现在也应该是举办第三届论坛的时间了。
  从发展阶段看,“一带一路”从最初的一个创意、一张蓝图,从总体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如今已进入高质量共建的阶段。
  从疫情背景下的亚洲和世界看,着眼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仍然是解决各国面临的种种发展问题的现实路径,仍然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有效公共产品。
  各方对“一带一路”的需求不是减弱了,而是增强了。大家都期待着,在这个艰难时刻,倡议的发起方能为“一带一路”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细读习主席提出的四个“伙伴关系”,发现不少亮点。
  “更紧密的卫生合作伙伴关系”,聚焦疫苗联合生产、传染病防控、公共卫生、传统医药等疫情之下的“热门”议题;
  “更紧密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积极发展丝路电商”——疫情之下,跨国交往受限,“电商”为“一带一路”增添了异彩;
  “更紧密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提出“让绿色切实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互呼应,深刻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建设“生态文明”的执政自觉;
  “更紧密的开放包容伙伴关系”,提出“把‘一带一路’建成‘减贫之路’、‘增长之路’”,在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背景下,向世界贡献了减贫的中国方案……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这些理念与实践,并不因意识形态与文化传统的区隔而失色。
  这些饱含新意的宣示,不仅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了新的丰富内涵,而且处处体现着中国理念、中国经验的价值。
  共商共建共享,着眼于共同利益而非一己私利,输出发展与繁荣而非输出动荡与纷争——这就是“一带一路”这条“阳光大道”的“破圈”密码。

第三个问题,为何在博鳌这个国际场合谈百年大党的使命担当?


  从习主席的演讲中,我们读出了中国的世界观、价值观、时间观。
  一是从“大党的样子”到“大国的样子”彰显的世界观。
  总书记曾说,“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这次博鳌演讲,他又再次强调“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
  这个“大”,不在于体量大、块头大、拳头大,而在于胸襟大、格局大、担当大。大党的样子、大国的样子,有着一个共同的指向——对人类的责任担当。
  二是“为世界谋大同”和“全人类共同价值”传递的价值观。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何为“大同”?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与共,不仅在于利益交融,也在于价值相通。演讲中呼吁弘扬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一种超脱意识形态纷争、寻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案,彰显出大党大国的格局、视野、站位。
  三是“建党100周年”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体现的时间观。
  习主席曾说,“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放在百年而非四年、八年的维度,方能拨开一时迷雾、看清世界大势、作出正确抉择;而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则更能增强战胜困难与挑战的自信与底气。
  博鳌亚洲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中谈到的这些概念和主张,都已成为动荡变革世界中闪亮的“中国名片”。这些“中国名片”,贯穿着百年大党在与世界互动中一以贯之的追求:以谋求发展为目标,以交流互鉴为路径,以合作共赢为结果。
  谷雨,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春尽夏至,万物生长。
  (主笔:杨依军、温馨,新华社国内部出品。摘自4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
其他文献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两颗明珠。尤其是《前赤壁赋》更是将诗情、画意、哲学三者统一,展现了一幅空灵的山水画卷,一个超脱的美学境界,如同遥远的烛光,摇曳千年,令后人赞叹吟唱,百读不厌。  众多的语文教材都选用了《前赤壁赋》,几乎所有参考书均将课文的感情线索梳理为“乐——悲——乐”的脉络。初秋之夜,清风送爽,明月高悬,泛舟大江,美酒佳朋,怎一个“乐”字了得!然而随着客吹洞箫,其声如泣,乐极生
● 创新整合点  借助多媒体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丰富教材内容,达到资源共享;增加课堂教学及学生学习信息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 教材分析  《只有一个地球》是鄂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一个主题的内容。本课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从各个星球的相关知识介绍到人类生存条件的对比,用研究成
中国人自古以螃蟹为“天下之至味”,食蟹之风在宋朝尤其盛行,为螃蟹而“痴狂”者大有人在。  欧阳修很爱吃蟹,退休前在给儿子的信中说:“安徽阜阳的猪羊肉确实不如京城的鲜嫩,但当地西湖所产的螃蟹可比京城卖的强多了,且价格便宜,我晚年一定要搬到阜阳去住。”他不只是嘴上说说,晚年真在阜阳西湖岸边买了地皮、盖了房子,喝酒吃蟹,优哉游哉。  苏轼非常羡慕这种神仙生活,同时也是“吃蟹爱好者”。他在《老饕赋》中描述
什么是细节描写?一般地说,对那些细微、具体可感并具有典型意义的东西,特别是能展示人物思想及其性格特征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的描写,称之为细节描写。  现代文学作品中有着非常多让人印象深刻被称作经典的细节描写。如鲁迅的《孔乙己》中,对孔乙己会“回”字四种写法的描绘,突出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芯终不肯断气的细节,人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
人们平常看世界的角度,主要可分为仰视、平视、俯视三种。   平视,是最正常和最舒服的眼光,发自于从容的平常心,蕴含着成熟与自信,不卑不亢,不急不躁,有利于稳步前行,不容易摔跤出事。仰视,是用来看比我们高大的人和物的眼光角度,即所谓高山仰止。经常仰视,从好处来说,让我们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学有榜样,比有标杆,不会如同井底之蛙,妄自尊大;从副作用来看,仰视久了,不仅会脖子酸疼,还往往会让我们心生自
姜宗福常常自嘲,当官就好比开车,“刚刚学会开车的时候车瘾大,不晓得怕,速度也不怕快。然而,随着车龄的增长,反倒感觉安全系数越来越低,越开胆子越小,越开车速越慢”。权力就像风筝,“无论领导身在何处,都会死死地拽住线头”。  相较于网络对其人其书的热捧,在现实生活中,出书以后的姜宗福遭遇的是集体缄默。    曾任湖南省临湘市副市长的姜宗福,卸任后,将自己的为官经历写成了自传体小说《官路》并出版,引发关
泰格特的小说《窗》(苏教版八年级下),通过同住一个病房的两位病人互相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个截然不同的心灵世界。一个乐观、善良、热爱生命、心灵美好、品德高尚;另一个则自私、冷酷、漠视生命、狡猾、虚伪、残忍。作品体现了作者扬善贬恶的道德倾向。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篇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的美文。作为教师可以从语言、情节、人物心理、对比手法等多角度来引领学生进行体验、讨论和交流。但是,这
对于一切公共事件,公众有权知道真相。目击者的描述是调查机构还原真相的一种途径,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有时还可能是唯一途径。受眾根据这些叙述,“了解”来龙去脉,并引出真假、是非、善恶等判断。  我们常说的“罗生门”现象,揭示了人类认知能力上的局限性,观察角度不同,利益关切有异,知识准备不同,责任心有强有弱,都可能带来认识上的片面性。它可以被视为一种人性上的弱点,导致人类认知能力上的局限性。在还原真相的过
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习主席指出,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新时代,人民军队要永远牢记初心使命,坚定不移践行“两个课题”,不断谱写新时代强国强军的新篇章。一、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动力源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探寻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动力
摘 要: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读书学习.要提高读书的成效,需经历“读书——实践——反思——创新”等过程.列举了一个在读书中成长的教学案例,在读书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将“读书——实践——反思——创新”应用于教学中,以优化教学质量,提高读书成效.  关键词: 读书;实践;反思;创新;案例  教師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读书学习.笔者认为,要真正通过读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