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支架式学习可以促进认知主体积极进行建构,帮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这在已进入学习型社会的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支架式学习的框架内,探讨了支架式学习的基本环节及其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支架式学习小学数学
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一直是数学教学改革中比较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建构主义的“支架式学习”,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利用情境、讨论、会话等环境要素为学生搭建合理的、可以不断向上攀伸的“脚手架”,以形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应用“支架式学习”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促进认知主体积极进行建构,帮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这在已进入学习型社会的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支架式学习的涵义
支架式学习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它为学习者新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理想界面,并为教师的教学内容设置了一个恰当的前瞻区域。“支架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当前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系统有序的、可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技能并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的学习方式。“支架式学习”所隐含的意义就是指教师引导着学习的进行,使学习者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简言之,是通过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在实施“支架式学习”时,可以是先由教师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然后由教师或师生共同协商确定预期目标,讨论用于引发情境的各种可能性,并让学生进行探索尝试。这种预期目标可能是开放的,但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所提供的支架会对探索的方向有很大影响。他们可以给以启发,可以做演示,提供问题解决的原型,也可以给学生反馈等,目的在于逐渐加强学生自己对问题的探索成分。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要逐步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由学生自己决定探索的方向和方法,最后为了发展学生主动建构的能力逐渐地撤回支架。
二、支架式学习的基本环节
(一)前期分析
前期分析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搭建合理的支架。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知识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才有意义。只有把学习者置于真实的情景中,并尽可能在实际任务中获取经验和建构知识,才能使学习者掌握并学会运用知识。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情境的创设必须有利于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师通过各种媒体提供真实的或模拟的学习环境,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中。
(二)支架搭建
经验是建构主义学习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几乎每一个建构主义者都强调学习者已有的经验。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课前确定学生对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了解了多少或者主观预测学生可能已经了解了多少,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更好的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工作。在学习任何新知识前,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与新内容相关的先前知识,这是搭建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桥梁基础。
具体的支架搭建要涉及到支架的选择和支架跨度的确定这两个维度。
(1)支架的选择
不同的学生需要,就要选择不同的支架。举例来说可以有以下五种情况:
①训练与个别指导
训练与个别指导是学生与教师或有能力的同学互动的最普遍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为了确保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在活动中,不断对学生提出挑战性任务和提供必要的支持,并帮助儿童不断从借助他人的支持到摆脱支持,逐渐达到独立完成任务的水平。这里,设置问题情境,提出具有挑战性、能引发儿童新旧经验之间冲突的任务,引导儿童意识到问题和冲突,并提示解决问题的线索,便成为教师有效的支架行为。
②模仿
模仿可以通过很多形式实现。教师通常用演示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学科中各种概念和程序。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科中的思维加工过程提供一定的思维模型。例如,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例题的讲解帮助学生搭建支架。
③逐渐复杂的学习任务
在这种方法中,教师先给予足够的支持,后一步步减少支持的给予,同时学习任务的复杂性也逐渐增加。以数学学习为例。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故事设置一个学习任务。起初,简单的线索是不需要探索的,直接可以从故事中得出,随后增加故事情节,那么许多复杂的线索就需要学生在故事中寻找,收集相关数据,并对发现的数据进行计算,也即建构和解决内在的数学表征。
④从问题为基础到任务为基础的探索学习
帮助学生处理真实复杂任务的另一种方法是从问题开始,逐渐过渡到问题和任务在本质上没有区别,然而在任务的分解上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虽提供了一个整体画面,但缺少真实任务中不明确的复杂性。教师可以将真实的,经过设计的问题包含在问题解决中,并和学生共同探索。例如在数学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活动的操场。在该任务中,学生需要解决操场的占地面积等一系列数学问题。
⑤概念的形象化和表征
使学生所学习的概念及其关系更加形象化,以便学生对此进行表征,也是搭建支架的一种方法。这为学生组织知识提供了框架。表征概念和概念的形象化在数学学习中尤为重要,因为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是理解数学概念的关键。例如,
可以让学生创造和操作各种几何图形,以让学生了解各种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
(2)支架跨度的确定
支架式学习中的支架有时是个支架系统。在该支架系统中,支架与支架具有一定的跨度。跨度的确定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因为不同的跨度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如果跨度小于学生所需要的跨度,学生就很容易陷入机械学习中,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就会丧失。如果跨度大于学生所需要的跨度,那么学生依然会因为能力不足而无法顺利展开学习,从而致使设置的支架形同虚设,不能达期的学习效果。
(三)支架式学习展开
支架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学生的支架式学习在课堂内主要有三种形式出现:
(1)在教师指导下的独立探索
在支架式学习中,学生在教师搭建好的支架中,根据自己的特长和需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建构是无法他人替代的。在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构建;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帮助引导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越来越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2)在教师指引下的小队学习
所谓小队学习,是指在传统的课堂组织中,借助异质小队的基本形式,通过小队同伴的沟通与交流,以小队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队总体成绩为评价、奖励依据的学习策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进行角色表演、小组讨论和交流,组成学习者群体,共同建构协作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的思维和智慧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使整个学习者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教师的讲授学习
所谓的讲授学习,就是指教师讲、学生听。但要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学生听,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在行为上表现为认真听讲的姿势,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听教师讲授的过程中,在自己的脑海里积极建构对知识的理解。这也就要求学生要调动自己的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积极使自己投身入学习的过程中。
(四)支架的调整与撤消
(1)支架的调整
倘若教师发现现有的支架对学生来说步子跨的太大,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则可适当降低支架的跨度;倘若教师发现现有的支架对学生来说步子跨的太小,学生有陷入机械学习的可能,则可适当调高支架的跨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主动积极地进行建构学习。
(2)支架的撤消
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搭建支架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从已有发展水平顺利过渡到潜在发展水平,因此当学生的能力已达到潜在发展水平,也就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在预期目标上进行独立学习时,支架也就自动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支架撤消。
三、支架式学习与小学数学教学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特征
数学课堂活动是学生在现实经验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观察、猜测、比较、尝试、推理、抽象、交流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而不断地“数学化”的过程。课堂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促进儿童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是通过“对话”来形成平等性的相互促进的。因而,这种在对话与分享基础上的以“沟通”和“合作”为本质的课堂活动,不仅促进了儿童的情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由以上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特征分析,我们发现,基于最近发展区内的支架式学习能够满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首先,支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即原有知识经验。其次,支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知识水平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支架进行攀爬。再次,支架式学习中的支架是动态的,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进行调整和撤消,因此,在支架式学习中,发展的不只有学生的能力,也有教师的能力。
(二)支架式学习与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发现。重视“脚手架”的搭建,就是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教学,适时地唤醒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让这些相关知识经验在学生头脑中突显出来,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经验与即将构建的新知识有着相当重要的联系,从而为学习掌握新知识作充分的准备。重视“脚手架”的搭建,一方面引导学生对自己以往的成功经验有了明确的回顾,重新体验过去曾经有过的成功,正确认识自己的“实际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对于新知识,能够方便地借助教师的指引,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来接受,使新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新经验,实现在实际水平上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成为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活动,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己仔细的观察、粗略的发现和简单的证明来学习数学。
支架式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在自主探索中,学生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在小队学习,学生通过观察同学的学习过程,进而改进和扩展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更好的进行学习。
支架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与当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为小学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朱琳琳.关于支架式教学基本问题的探讨[J].教育导刊,2004(10):4-9
[2]秦桂毅,王兄.浅谈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2000(12):92-93
[3]杜军.“支架式”教学应重视“脚手架”的搭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51-53
[4]许珺.支架式学习及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D]. 上海师范大学,2009
[5]袁树厚.支架式学习理念在英语会话中的应用研究[J] 武夷学院学报,2010/04:49-51
关键词:支架式学习小学数学
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一直是数学教学改革中比较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建构主义的“支架式学习”,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利用情境、讨论、会话等环境要素为学生搭建合理的、可以不断向上攀伸的“脚手架”,以形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应用“支架式学习”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促进认知主体积极进行建构,帮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这在已进入学习型社会的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支架式学习的涵义
支架式学习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它为学习者新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理想界面,并为教师的教学内容设置了一个恰当的前瞻区域。“支架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当前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系统有序的、可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技能并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的学习方式。“支架式学习”所隐含的意义就是指教师引导着学习的进行,使学习者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简言之,是通过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在实施“支架式学习”时,可以是先由教师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然后由教师或师生共同协商确定预期目标,讨论用于引发情境的各种可能性,并让学生进行探索尝试。这种预期目标可能是开放的,但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所提供的支架会对探索的方向有很大影响。他们可以给以启发,可以做演示,提供问题解决的原型,也可以给学生反馈等,目的在于逐渐加强学生自己对问题的探索成分。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要逐步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由学生自己决定探索的方向和方法,最后为了发展学生主动建构的能力逐渐地撤回支架。
二、支架式学习的基本环节
(一)前期分析
前期分析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搭建合理的支架。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知识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才有意义。只有把学习者置于真实的情景中,并尽可能在实际任务中获取经验和建构知识,才能使学习者掌握并学会运用知识。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情境的创设必须有利于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师通过各种媒体提供真实的或模拟的学习环境,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中。
(二)支架搭建
经验是建构主义学习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几乎每一个建构主义者都强调学习者已有的经验。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课前确定学生对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了解了多少或者主观预测学生可能已经了解了多少,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更好的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工作。在学习任何新知识前,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与新内容相关的先前知识,这是搭建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桥梁基础。
具体的支架搭建要涉及到支架的选择和支架跨度的确定这两个维度。
(1)支架的选择
不同的学生需要,就要选择不同的支架。举例来说可以有以下五种情况:
①训练与个别指导
训练与个别指导是学生与教师或有能力的同学互动的最普遍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为了确保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在活动中,不断对学生提出挑战性任务和提供必要的支持,并帮助儿童不断从借助他人的支持到摆脱支持,逐渐达到独立完成任务的水平。这里,设置问题情境,提出具有挑战性、能引发儿童新旧经验之间冲突的任务,引导儿童意识到问题和冲突,并提示解决问题的线索,便成为教师有效的支架行为。
②模仿
模仿可以通过很多形式实现。教师通常用演示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学科中各种概念和程序。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科中的思维加工过程提供一定的思维模型。例如,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例题的讲解帮助学生搭建支架。
③逐渐复杂的学习任务
在这种方法中,教师先给予足够的支持,后一步步减少支持的给予,同时学习任务的复杂性也逐渐增加。以数学学习为例。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故事设置一个学习任务。起初,简单的线索是不需要探索的,直接可以从故事中得出,随后增加故事情节,那么许多复杂的线索就需要学生在故事中寻找,收集相关数据,并对发现的数据进行计算,也即建构和解决内在的数学表征。
④从问题为基础到任务为基础的探索学习
帮助学生处理真实复杂任务的另一种方法是从问题开始,逐渐过渡到问题和任务在本质上没有区别,然而在任务的分解上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虽提供了一个整体画面,但缺少真实任务中不明确的复杂性。教师可以将真实的,经过设计的问题包含在问题解决中,并和学生共同探索。例如在数学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活动的操场。在该任务中,学生需要解决操场的占地面积等一系列数学问题。
⑤概念的形象化和表征
使学生所学习的概念及其关系更加形象化,以便学生对此进行表征,也是搭建支架的一种方法。这为学生组织知识提供了框架。表征概念和概念的形象化在数学学习中尤为重要,因为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是理解数学概念的关键。例如,
可以让学生创造和操作各种几何图形,以让学生了解各种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
(2)支架跨度的确定
支架式学习中的支架有时是个支架系统。在该支架系统中,支架与支架具有一定的跨度。跨度的确定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因为不同的跨度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如果跨度小于学生所需要的跨度,学生就很容易陷入机械学习中,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就会丧失。如果跨度大于学生所需要的跨度,那么学生依然会因为能力不足而无法顺利展开学习,从而致使设置的支架形同虚设,不能达期的学习效果。
(三)支架式学习展开
支架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学生的支架式学习在课堂内主要有三种形式出现:
(1)在教师指导下的独立探索
在支架式学习中,学生在教师搭建好的支架中,根据自己的特长和需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建构是无法他人替代的。在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构建;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帮助引导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越来越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2)在教师指引下的小队学习
所谓小队学习,是指在传统的课堂组织中,借助异质小队的基本形式,通过小队同伴的沟通与交流,以小队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队总体成绩为评价、奖励依据的学习策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进行角色表演、小组讨论和交流,组成学习者群体,共同建构协作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的思维和智慧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使整个学习者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教师的讲授学习
所谓的讲授学习,就是指教师讲、学生听。但要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学生听,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在行为上表现为认真听讲的姿势,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听教师讲授的过程中,在自己的脑海里积极建构对知识的理解。这也就要求学生要调动自己的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积极使自己投身入学习的过程中。
(四)支架的调整与撤消
(1)支架的调整
倘若教师发现现有的支架对学生来说步子跨的太大,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则可适当降低支架的跨度;倘若教师发现现有的支架对学生来说步子跨的太小,学生有陷入机械学习的可能,则可适当调高支架的跨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主动积极地进行建构学习。
(2)支架的撤消
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搭建支架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从已有发展水平顺利过渡到潜在发展水平,因此当学生的能力已达到潜在发展水平,也就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在预期目标上进行独立学习时,支架也就自动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支架撤消。
三、支架式学习与小学数学教学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特征
数学课堂活动是学生在现实经验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观察、猜测、比较、尝试、推理、抽象、交流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而不断地“数学化”的过程。课堂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促进儿童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是通过“对话”来形成平等性的相互促进的。因而,这种在对话与分享基础上的以“沟通”和“合作”为本质的课堂活动,不仅促进了儿童的情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由以上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特征分析,我们发现,基于最近发展区内的支架式学习能够满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首先,支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即原有知识经验。其次,支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知识水平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支架进行攀爬。再次,支架式学习中的支架是动态的,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进行调整和撤消,因此,在支架式学习中,发展的不只有学生的能力,也有教师的能力。
(二)支架式学习与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发现。重视“脚手架”的搭建,就是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教学,适时地唤醒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让这些相关知识经验在学生头脑中突显出来,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经验与即将构建的新知识有着相当重要的联系,从而为学习掌握新知识作充分的准备。重视“脚手架”的搭建,一方面引导学生对自己以往的成功经验有了明确的回顾,重新体验过去曾经有过的成功,正确认识自己的“实际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对于新知识,能够方便地借助教师的指引,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来接受,使新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新经验,实现在实际水平上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成为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活动,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己仔细的观察、粗略的发现和简单的证明来学习数学。
支架式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在自主探索中,学生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在小队学习,学生通过观察同学的学习过程,进而改进和扩展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更好的进行学习。
支架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与当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为小学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朱琳琳.关于支架式教学基本问题的探讨[J].教育导刊,2004(10):4-9
[2]秦桂毅,王兄.浅谈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2000(12):92-93
[3]杜军.“支架式”教学应重视“脚手架”的搭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51-53
[4]许珺.支架式学习及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D]. 上海师范大学,2009
[5]袁树厚.支架式学习理念在英语会话中的应用研究[J] 武夷学院学报,2010/04: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