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关系民生的公益事业。十八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天蓝、地绿、水净”关乎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关乎到“全球生态安全”。农村环境卫生建设关乎到提高农村生产力,繁荣农村经济、保障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村稳定发展,对提升农民身体素质有这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环境卫生;现状;方法
农村环境卫生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农村对外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的发展。目前,农村的环境卫生形式不容乐观,农村迅速发展与环境卫生质量低下的矛盾不断突出。为了进一步探索农村环境卫生发展的新方法,准确把握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从而开展了农村实地卫生状况调研活动,并找出了农村环境卫生现状,实事求是提出有效解决方法,供有关部门参考。
1 农村环境卫生的现状
农村卫生状况较差,常有垃圾乱倒、乱扔、乱堆及污水溢流现象,特别河道成了垃圾、生活污水等水运的通道。而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是生活垃圾,部分村民乱扔垃圾,造成塑料袋、纸张等遇风漫天飞舞,遇水河岸边垃圾挂满枝头,彩旗飘扬,严重影响农村的村容村貌及下游的饮用水质量等问题,治理有待提高。垃圾收集点为简易垃圾房,农村地域广,路途遥远,垃圾中转设施薄弱,偏远处只能采用焚烧炉就地处理或填埋,造成部分垃圾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总的说来,大部分村庄通过整治,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洁化、美化,沿主干道村容村貌情况有所改善,公共环境卫生设施也较完善,状况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 解决农村环境卫生问题的有效方法
2.1 加强组织领导建设
环境卫生建设工程需要各级领导齐抓共管,常抓不懈,并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建立领导小组,专人监督。农村环境卫生工作仅仅依靠农民的自觉性完全不够,只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管理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制,加大经费投入,并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纳入到重大议事日程,才能实现环卫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发挥联动机制,组织环保、水利、农业、环卫、妇联等相关部门对农村环境卫生进行督查考核,并张榜公布,存在问题发放限期整改通知书。
2.2 加快农村建设规划
要想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科学合理规划是关键。立足长远,制定出村级建设的长期规划,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全面布局,因地制宜、有效决策,从源头上约束村级建设随意构建的行为,较好地指导农村科学发展。严格约束农村圈地建房的行为,有效控制土地,建议采用合并自然村,构建规模较大的中心村。规划好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建设美丽乡村成为农村发展的必然方向,构建小康社会的有机载体,为彻底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创造有利条件。
2.3 创新卫生环境的处理方式
农村垃圾处理要科学规范化。一是要分类处理,不留死角。防止由分散污染变成集中污染。二是要做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对于农村的垃圾处理,其中最难解决的是塑料类物品。引导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回收站回收后再利用,有机类的垃圾可以运用于沼气的开发,所产生的沼气可供给村里的公共设施或农户家庭使用。其他垃圾则可通过“户集、村收、乡镇管理、区转运”的运行模式进行无害化处理。
农村垃圾如果没有进行妥善处理,排污设施不健全,必定会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势在必行。对于日益严重的水质污染,可邀请经验丰富的设计组织对整个该村的排水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制定出可执行的规划,由政府牵头、农村集体经济配合、村民参与,在整个排水系统工程规划中,要采取“技术成熟、功能齐全、管理方便、成本较少”的优良技术,另外也要注意对水源的保护[1]。
2.4 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的保障,各级部门要切实承担起相应职责,加大环卫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各村要根据自身条件,切实投入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村庄主干道路进行硬化和绿化,建设无害化卫生公厕,垃圾桶配备合理,每10-15户配置1只,全面推广车载桶装收集模式,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暴露垃圾和积存垃圾。优化垃圾中转站、处理点的空间布局,分层次分重点完成基础设施投放,新增垃圾中转站或撤改垃圾临时堆放点、焚烧炉,解决部分偏远的村采取“户集、村收、就地焚烧”的处理模式,以免造成二次污染[2]。实现卫生设施的升级换代,进一步提高环境卫生的层次和水平。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环境卫生较差的现状严重威胁着农村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各级政府必须加大整治力度,采用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法,实现资源的循环有效利用,从而有效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冰.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与农村饮用水水源污染问题I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12F):691一692.
[2] 陈瑞坤.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11)
关键词:农村环境卫生;现状;方法
农村环境卫生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农村对外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的发展。目前,农村的环境卫生形式不容乐观,农村迅速发展与环境卫生质量低下的矛盾不断突出。为了进一步探索农村环境卫生发展的新方法,准确把握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从而开展了农村实地卫生状况调研活动,并找出了农村环境卫生现状,实事求是提出有效解决方法,供有关部门参考。
1 农村环境卫生的现状
农村卫生状况较差,常有垃圾乱倒、乱扔、乱堆及污水溢流现象,特别河道成了垃圾、生活污水等水运的通道。而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是生活垃圾,部分村民乱扔垃圾,造成塑料袋、纸张等遇风漫天飞舞,遇水河岸边垃圾挂满枝头,彩旗飘扬,严重影响农村的村容村貌及下游的饮用水质量等问题,治理有待提高。垃圾收集点为简易垃圾房,农村地域广,路途遥远,垃圾中转设施薄弱,偏远处只能采用焚烧炉就地处理或填埋,造成部分垃圾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总的说来,大部分村庄通过整治,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洁化、美化,沿主干道村容村貌情况有所改善,公共环境卫生设施也较完善,状况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 解决农村环境卫生问题的有效方法
2.1 加强组织领导建设
环境卫生建设工程需要各级领导齐抓共管,常抓不懈,并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建立领导小组,专人监督。农村环境卫生工作仅仅依靠农民的自觉性完全不够,只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管理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制,加大经费投入,并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纳入到重大议事日程,才能实现环卫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发挥联动机制,组织环保、水利、农业、环卫、妇联等相关部门对农村环境卫生进行督查考核,并张榜公布,存在问题发放限期整改通知书。
2.2 加快农村建设规划
要想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科学合理规划是关键。立足长远,制定出村级建设的长期规划,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全面布局,因地制宜、有效决策,从源头上约束村级建设随意构建的行为,较好地指导农村科学发展。严格约束农村圈地建房的行为,有效控制土地,建议采用合并自然村,构建规模较大的中心村。规划好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建设美丽乡村成为农村发展的必然方向,构建小康社会的有机载体,为彻底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创造有利条件。
2.3 创新卫生环境的处理方式
农村垃圾处理要科学规范化。一是要分类处理,不留死角。防止由分散污染变成集中污染。二是要做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对于农村的垃圾处理,其中最难解决的是塑料类物品。引导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回收站回收后再利用,有机类的垃圾可以运用于沼气的开发,所产生的沼气可供给村里的公共设施或农户家庭使用。其他垃圾则可通过“户集、村收、乡镇管理、区转运”的运行模式进行无害化处理。
农村垃圾如果没有进行妥善处理,排污设施不健全,必定会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势在必行。对于日益严重的水质污染,可邀请经验丰富的设计组织对整个该村的排水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制定出可执行的规划,由政府牵头、农村集体经济配合、村民参与,在整个排水系统工程规划中,要采取“技术成熟、功能齐全、管理方便、成本较少”的优良技术,另外也要注意对水源的保护[1]。
2.4 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的保障,各级部门要切实承担起相应职责,加大环卫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各村要根据自身条件,切实投入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村庄主干道路进行硬化和绿化,建设无害化卫生公厕,垃圾桶配备合理,每10-15户配置1只,全面推广车载桶装收集模式,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暴露垃圾和积存垃圾。优化垃圾中转站、处理点的空间布局,分层次分重点完成基础设施投放,新增垃圾中转站或撤改垃圾临时堆放点、焚烧炉,解决部分偏远的村采取“户集、村收、就地焚烧”的处理模式,以免造成二次污染[2]。实现卫生设施的升级换代,进一步提高环境卫生的层次和水平。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环境卫生较差的现状严重威胁着农村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各级政府必须加大整治力度,采用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法,实现资源的循环有效利用,从而有效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冰.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与农村饮用水水源污染问题I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12F):691一692.
[2] 陈瑞坤.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