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村贫困生凭什么保研到上海交大?

来源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168168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1
   我的成长经历有点复杂,是这个时代背景下某一类人群的缩影。
   我出生于湖北大别山地区的一个农村家庭,虽然家乡距省会武汉只有100公里,可是却非常的贫困,二三产业甚少。
   在这种丘陵地区无法实现农业大面积机械化耕种,靠勤耕苦做,守着那一亩三分地,只能维持基本生活所需。去城市务工成为了大多数人的选择,而我的父母也是与他们的同龄人一样,在我两岁的时候,把我一同带到了武汉。
   生活虽举步维艰,父母却让我在武汉顺利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业,着实不易,着实伟大。小学就读的是一所很差的学校,我的同班同学,大部分都是与我一样,都是因为交不起好学校昂贵的借读费而来这的,基本都是农民工子女。
   他们中有湖南人,父母在武汉开湖南米粉店;有河南人,父母在武汉当包工头;也有四川人,每次我都会去他家的摊位买菜……
   我也是从小学就学会了说几省的方言。
   这六年的时间我过得很轻松,没有补课,没有培优班,也没学英语。但我与这些同学不同,我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除了与他们疯闹之外,我还会自己在家做竞赛题。六年级时我参加了我后来的初中母校的招生选拔考试,刚好那次考试数学试题很难,而我在所有学生中考了数学的最高分和英语的最低分(几乎0分)。
   我很幸运的进入了这所初中,还因为被一个老师认定为“有潜力”,而被分进了最好的班级,而我的班主任,是武汉市的英语教学名师及百佳班主任。
   我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好好学英语的,这三年时间,应该是我的蜕变期,我从入学考试的班级倒数第二逐步提升,到初三之后甚至一直稳居前五,考进了武汉市最好的高中之一。
   02
   我高中这三年,一度陷入了深深的自卑,因为我是作为全班上唯一的一个农村户口,被学校认定为“贫困生”,免去一切费用。每个月的班费,我不用交;每学期的学费,我也不用交;春、秋游的费用,也省了。每次生活委员在班上收钱的时候,就是我心如刀割的时候。同学问我:“你们家是不是校董,怎么你什么费用都不需要交?”
   我当时真不知道如何回答,脸胀得通红。
   当同学们谈论名车、名表、名牌的时候,我一句话都插不上来,显得十分地不合群;当同学们玩着手机,游戏机,平板,谈论游戏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是局外人,因为直到高中毕业,我才拥有第一部手机。
   为了加强家校互动,学校每天的最后一节晚自习是由班上同学的家长来监督,当我那常年做家政,操劳辛苦,脸上布满皱纹的妈妈出现在班上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永远在我喜欢的女生面前抬不起头,因为我觉得我家好穷……当时那个年纪的我,幼稚,虚荣,对待很多事情格外的敏感,一度让自己陷入苦闷。
   其实我现在回想起这些往事,真是大可不必,谁会在意你的事,我当初那些不愉快,也是自找的。
   把自己的心放宽一些,生活也会美妙很多。
   可是高中那个年纪的我,不懂这些,心态失衡,对考上好学校的期望太强烈,导致适得其反,考前彻夜难眠,发挥失常,以至于考上了一所我读高中时从未听说过的大学,我后来的母校:一所在湖南的高校。
   湖北的好大学很多,除了武大华科,还有好几所211,我当时觉得自己最差能留在武汉读武大或者华科。当看到往日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都能进这两所学校的时候,我实在无法接受自己的成绩,一气之下去了外省读书。
   03
   初中三年,是学习的蜕变,而本科的时光,我则经历了心态和认知上的转变。首先是来到外地读书,成长至今,首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
   人只有在独立面对很多困难之后,才会感受到在父母身边的那种幸福。高中时候,我还会抱怨自己的父母不如别人的父母有本事,虛荣攀比。可是在大学的这个环境,我的这种抱怨消失了。
   因为大学的这个环境,圈子比高中班级大了很多,人的思维不会一直陷入钻牛角尖式的死循环,另外通过与很多同学的接触,我发现自己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条件比我差的多的是。
   人不能总是往上看,有时还得看看自己来时的路,我能走到这一步,很大程度也归功于父母对下一代的责任。我应该知足感恩,我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感悟到了父母的艰辛,生活不易。
   其次是在大学里会经历很多有趣的人与事。通过老乡会、社团、社会实践、百里毅行、班级活动、实习都丰富了自己的阅历,走遍湘资沅澧、三湘四水,人的视野开阔之后,眼中的风景就不同了。
   本科期间,通过勤工俭学与家教,也赚了一点小钱,虽说不多,但也是一种经历,对“钱难赚,屎难吃”这句俗语的理解更深了,也更不敢浪费了;本科期间在聚餐、农家乐活动中,我踊跃参与做饭,当看到同学们大快朵颐时,自己内心很满足,而我也是因为从小父母忙碌,经常要在家做好饭菜等着父母回来吃而锻炼出来的这种本领呀;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是需要有一个精神榜样做支撑的。
   有幸的是,我在这个年纪来到了长沙,在青年毛泽东驻足过的橘子洲、岳麓山。
   毛爷爷就是我心中的榜样,“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在那样一个军阀割据、列强入侵、大多数国人看不到曙光的年代。
   他却喊出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而我生活在这么一个幸福安宁的时代,最需要做的就是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发奋学习,不要去抱怨,更不能沉沦。?学习是快乐的,好好学习是能让人收获幸福的,最难以忘怀的,还是本科四年的学习经历。
   04
   我学的是一个传统工科行业,将来不管是工作环境还是科研环境都会比较艰苦,学这个专业的大多都是家庭条件普通的同学,大家深信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也是从那时起,就暗下决心,这辈子就执着于这一行了。
   人只有喜欢一个专业,才会有动力去认真学。
   大二一开始,我有幸通过学院的选拔进入了全院最好的班级,这个班毕业的学长学姐们大部分都进入了清华、同济、浙大等国内外本专业顶尖的学校继续深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历届学长学姐们帮助,优良的传统,让我这几年过得充实且愉快。同学们之间相互开玩笑说,大家是把自习室当成学区房了,我基本几乎每天都自习到十点以后再回宿舍。
   除了课程学习以外,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竞赛,还申请并完成了科研创新项目,获得了多项奖学金奖励与竞赛荣誉,并成功推免保送到上海交通大学。
   越努力,越幸运,作为学生,在本科阶段,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立足自己的专业,好好学习,保持对专业的热爱,保持对知识的渴望。
   05
   本科毕业之后,我继续读了研究生,每每看到很多研究生抱怨学业压力大,毕业难之时,我在心中暗想,学习的机会真是来之不易啊。
   你所抱怨的,可能是千千万万的同龄人梦寐以求却得不到,考不上,没机会争取的,珍惜这个宝贵的求学机会吧。
   懂得感恩,永不忘本。不管是在本科学校还是在交大,我都获得了助学金的资助,也靠自己的努力,拿到了奖学金,我十分感激学校的培育与老师的指导。因为我知道在中国有很多的同龄人,他们或是一辈子无法走出大山,或是很小的时候就辍学打工。
  尤其是在中国的山区,贫困家庭的子女都不会读书,很早就去外地打工,即使读书,也由于教学条件很差,很难考上好大学。每每想到这时,我就无比的感激父母,克服万难,也让我在武汉读书,而且还很重视对我的教育,也万分感恩每一位老师,如春风化雨般的开导。我的那些小学同学,大部分都是与我相似,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可是他们却没能考上好大学,稚子无知,全靠父母与老师们的教导。
   立足当下,自强不息。
   希望我的经历能给大家一些共鸣,祝每位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共勉!
  (摘自网络)
其他文献
/1/   我认识一个朋友,也是写东西的。   当时在北京饭局,酒酣兴至大家忙着扯皮吹牛,她却突然从对面跑过来,羞涩地说想跟我讨论写作的事。她掏出手机把自己的文章拿给我看,小心翼翼地请我提意见。盛情难却,在沸反盈天的酒场,我认真地看了文章,给她指出了一些语言和逻辑上的纰漏。   她掏出小本儿,埋头认真记录,亮晶晶的眼睛眨个不停,连声跟我道谢,又一个劲儿问我最近在读什么书,她也要买来学习一下。
1  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一切都会过去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文章,阅读量比预估数据差很多,特别焦虑和自责。  当天晚上,满脑子一直想着数据为什么这么差,领导会不会责怪我,同事会不会对我有什么看法,直到夜里两点还完全没有睡意。  但是第二天要上班,必须强迫自己睡去。苦恼之际,突然想起曾经看到过的一句话:  “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一切都会过去。”  于是,我便不断在心里默念这句话。  念着念着,竟然
多西15岁的时候,到加州一家数字发行公司做实习生。多西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所以老板麦克尔维来征询实习生们的喜好和特长,好为他们分配适合的工作时,多西始终犹豫不决。“我给你时间,你可以再考虑一下。”麦克尔维微笑着拍了拍多西的肩膀说。   很快,新来的实习生们都开始了紧张的工作,而多西因為没有分配任务而显得轻松多了。每天只需要简单地处理一些日常工作,还可以悠闲地喝咖啡,多西觉得这样的状态很好,并沉浸
1  前几天,有一则新闻让人寒心。在武汉市,一位14岁学生因玩扑克被请家长。母亲到来之后,怒气冲冲,抬手就给了两耳光。   他下意识地用手挡,但是他母亲并没有平息怒火,继续抬手戳儿子的额头。   母亲离开后,他默立了两分钟,突然爬上栏杆,一跃而下。   她母亲应该只是想教训下儿子,可没曾想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归根到底,还是没把对方的感受放在心里。   很多时候,对待外人,我们总是礼貌客气;对
教育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它不只意味着教给学生知识,也不只意味着培养学生能力,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人的文化价值观。通过教育,一个人会越来越看清楚自己是谁,喜欢的事情是什么,能够独立做出判断,知道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从而有意愿有能力去追求一种更加高远的精神生活。做到了这些,一个人就有可能更深刻地理解生活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容地看待生活中的种种苦厄变故,获得心灵上的平静。  正如《大学章句》所言:
美国媒介理论家尼尔·波兹曼曾表示,任何一种技术都既是负担又是福音,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利弊并存。进入互联网时代,教育逐渐迈向现代化、信息化,由技术而带来的负担与弊处尤其需要教育人警醒。  本周发生的两则新闻可谓形成了鲜明对比。“学生要不要使用手机?此事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说的算,还是该由孩子来决定?”为解决令许多人头疼的手机使用问题,南京一中国际部日前举行了一场“学生在校使用手机利弊分析亲子辩论会”
编者按  前段时间,杭州市西湖小学府苑校区一名五年级学生的演讲视频在网上疯传。这名小学生的演讲主题是“我有一个梦想”,他开口便直言:“我的梦想就是发财。”  有网友觉得这样的梦想太功利,也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应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能因为孩子的梦想不符合我们心中的设定就全盘否定。  理想信念教育,既是一个老课题,也是一个新课题。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歷史时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不同的阶段
元宵、端午、中秋……说起这些传统节日,您第一时间想到什么呢?现在,当年轻的一代吃着美味的汤圆、粽子、月饼的时候,他们是否了解这些食物背后的美好寓意、深切情感呢?有多少人还能静下心来幻想“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里热闹喧嚣的人间盛景,体会“清明时节雨纷纷”里绵绵不绝的哀切追怀,感伤“遍插茱萸少一人”里含蓄深沉的游子乡愁……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承载着无数国人的美好期望,蕴含着独
有一种花叫烟花,它绽开在黑暗的夜空,燃烧着空气中的原子;有一种灯叫指明灯,它照亮在茫茫大海之中,璀璨着黑夜的空间;有一种亲情叫陪伴,它温暖着每个人的心灵,拉近着父母与子女间亲近的关系。当你玩手机时,当你与朋友聊天时,当你刷微博时,请父母们不要忘记了多陪陪孩子,放下手机,让亲情常在。(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已经走入了每家每户。它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方便,能与亲朋好友视频聊聊天
在电影院里,我们大概都常遇到一种不愉快的经验。在你聚精会神的静坐着看电影的时候,会忽然觉得身下坐着的椅子颤动起来,动得很匀,不至于把你从座位里掀出去,动得很促,不至于把你颠摇入睡,颤动之快慢急徐,恰好令你觉得他讨厌。大概是轻微地震罢?左右探察震源,忽然又不颤动了。在你刚收起心来继续看电影的时候,颤动又来了。如果下决心寻找震源,不久就可以发现,毛病大概是出在附近的一位先生的大腿上。他的足尖踏在前排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