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评审,学校“咋当家”?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chor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军(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职称评审权限的下放,既是国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优化评审管理程序的新举措,也是高校内涵式发展,逐步实现自主管理的标志。如何用好职称评审这一人才评价的重要杠杆,构建人力资源管理良性的竞争与激励机制,坚持正确的职称政策导向,公平科学地开展评审工作是关键。高校职称评审改革:首先,应当建立更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师,按照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研究、教学、实验教辅等不同类型,建立分类评价标准。其次,应当建立更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除了科学、客观地对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评价之外,在教师职称评审的过程中,高校還应当鼓励教师充分发挥所长,潜心提高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激发创新意识,最终使大学的课堂和校园不仅成为知识传授的场所,而且成为各种新观念、新想法、新思想萌生、涌动、交流和碰撞的园地,助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李洪波(江苏大学副校长):
  教师职称评审下放,对高校来讲是一件甜蜜而烦恼的事情。高校要当好职称评审的“家”,需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契合职称“本性”。职称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工作成就的反映,兼具资格和职务两种属性。就资格属性而言,学校必须构建清晰、公正的评价体系;就职务属性而言,针对教育教学实效,必须有较为客观的考核办法,作为评审的重要标准。二是符合学科“特性”。职称评审工作长期以来“一刀切”,不符合高校用人实际,权力的下放为学校实行学科的差异化管理提供了方便。学校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发展水平,结合学校的学科布局和发展战略,制定不同的评价体系,在数量和标准上向重点学科倾斜。三是强化学术“德性”。学校自主进行职称评审,可以很好地将师德建设作为首要条件纳入评审指标体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四是有权不可“任性”。有权必有责,尤其在学术权力还很容易受到行政权力干扰的当下,必须注重评审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职称评审在高校是天大的事儿。如今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高校重任在肩。如何在评审中评出公信力、凝聚力,不仅是一门大学问,而且还事关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切不可掉以轻心。首先,职称评审要公开、公平、公正。信息越公开,教工越信任。教工越信任,事情越好办。任职标准不但要科学,而且要人人皆知。评审过程要阳光,将评审置于全校监督之下,采取公开答辩等方式,并接受相关质询和投诉。其次,职称评审中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有关说明和解释工作。对教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切不可简单行事,以免引发负面情绪和事件。再次,职称评审标准要有相对稳定性,以使教师有基本遵循。这个标准是参评教师提早准备的依据。切忌一年一变,让教师无所适从。最后,要多方面关心教师,为教师成长创造条件。职称并不是教师追求的全部,要让教师从工作、生活等方面切身感受到学校无微不至的关爱。
  @ 程华东(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教师评职称,可以说是学校最大的“民生”。学校“咋当家”?这是一个校领导的头等“案头事”。从学校角度看,建立并坚持一种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是职称工作的“重头戏”。这种工作机制应有如下特点:一是科学性,即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有利于促进教师能力和水平提升;二是公正性,即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三是有效性,即符合学校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有利于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四是持续性,即体现传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要求,有利于提高职称评审工作科学化水平。此外,提高工作精细化水平,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也是职称工作的“应有之义”。评前定规则、评审讲程序、评后重引导,让“以人为本”理念贯穿职称评审全过程,让思想工作覆盖职称工作全过程。期待更多学校用好职称评审“指挥棒”,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早日形成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良好局面。
其他文献
旅游学科作为学校特色,历经30余年的发展已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为保持并发扬学校旅游优势,旅游管理学院将中心任务定位在搞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升旅游学科在国内高校同类学科的竞争力上。旅游管理学院党总支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与推进学院发展、支持学科建设相统一, 用完成中心工作的实效来检验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使得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党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文化建设 研究与实践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推进,文化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也愈来愈受到高校建设者的重视。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思考  1.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
摘 要:创新大学生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大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国际化视野人才的题中之意。本文以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校际交流项目为例,分析总结建立海外党小组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以及所取得的成效,以期为促进高校大学生校际交流项目的实践推广和探索国际化视野下的德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际化;德育人才培养模式;校际交流;海外党小组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
摘 要: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移动互联和教育全球化时代。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实现学习内容信息化,是高校适应学生特点、转变教育教学培养方式的先决条件之一。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下,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无论在社会、技术和财务各方面,都是可行的。具体实现途径包括三个层面:在理念上要做到“教”“学”和教学联接方式的转变,在手段上重视数字化学习模型的构建,以及在当前技术环境下要注重教育云、数据中心和学习网络的引入。
关键词:市属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职能  市属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定位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颁布实施,要求高校“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近几年,大部分北京市属高校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的高校则明确提出要“立足北京,服务北京”,使其所培养的人才适应首都经济、文化发展
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院长危岩,教授,博导,清华大学前沿高分子研究中心主任。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科院杰出海外学者基金及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称号,是国际知名化学家,已发表论文615篇。研究方向为纳米高分子材料及其在生物医学及能源、绿色印刷技术中的应用。2011年成为科技部“973计划”纳米仿生能源专项首席科学家,并获2012年国家基金委高分子重点项目基金。2012年,被聘为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
摘 要:新形势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年来北京服装学院结合学校特点创新宣传思想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文化培育、宣传载体打造、向上氛围营造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多维、立体大宣传格局,有力地服务了学校全面科学发展。  关键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校园文化;创新队伍  多年来,北京服装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外树形象、内聚力量”的工作思路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项目培养特色—  随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北京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自1991年首次开展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20多年时间里,北京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发展成为如今涉及金融、保险、统计、新闻、林业、城市规划等覆盖更多领域的39种专业学位类别,为国家及北京地区的政治经济建设、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事业提供了大批复合性、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摘 要:北京大学自2000年起设立“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自2010年至今在原有通选课基础上积极探索以经典阅读和小班讨论为特色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并开展试点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多次梳理通选课体系,不断总结和反思,着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培育核心价值观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关键词:通选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核心价值观;健全人格  “通识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2020年前的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了新的重要部署,明确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等,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我们也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制度改革、制度创新是关键与核心。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