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物理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师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成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和基本原则。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发展创造性思维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积极的创造思维,往往是人们感到“惊奇”时,在情感上燃烧起来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时开始的,因此,要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欲望,就必须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1.采用问题教学法,激发学生的需要
例如,在讲“变压器”时,教师可提出问题:现有用电设备,电动机额定电压380V或220V,照明电路和家用电器额定电压220V,机床照明只需36V以下电压。电子设备中还需多种电压,而高压输电则需要用110kV或220kV,如果采用许多输出电压不同的发电机来给它们分别供电,存在什么问题?这样,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
2.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的需要
例如,在讲“万用表”时,教师可给学生订一个学习目标:在看不到灯丝的情况下,检查其是否烧断;检查收音机中变压器是否烧坏。目标明确之后,学生学习非常积极,可既快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加强直观教学,发展直观思维
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是创造发明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物理学中的很多定律是通过直觉思维获得的。
首先,面临新的问题情境难以确定解决方案时,直觉思维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其次,直觉思维可以帮助我们从各种解题方法中选择出最佳的解法。
例如,在相距为l的两光滑平行导轨上,有质量相等的AB、CD两金属棒,AB以初速度v向右运动,匀强磁场B竖直向下,在达到稳定状态的过程中,系统损失动能是多少?解这类问题一般有三种途径: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直觉思维敏锐的学生能很快选择出用动量守恒定律来解。进一步分析表明,用牛顿运动定律因为是非匀变速运动而比较麻烦,此过程中机械能的一部分转化为电能,一部分又从AB转移到CD上,直接用能量守恒无法解出。
三、创造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电磁感应现象”时,我提出问题:既然电流能够产生磁场,反过来,磁场是否也能产生电流呢?接着做一个引导思路的演示实验:将一根导线直接绕在条形磁铁上,铜丝两端接入检流计。结果:电流产生。此实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大多数学生进入思考状态,他们会这样想:有了磁场不一定就有电流产生,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电流呢?学生的精神状态使我想到引导他们发挥想象的时机已经成熟。我又提出问题:假定在刚才的演示实验中有电流产生,我们将会得出什么结论?给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和时间后,我引导学生做了如下推演:假定导体中有电流,那就有电能,电能从何而来,凭空产生。至此,大多数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既然电能不能凭空产生,要得到电流,必须有其他能量向电能转化。此时,我再做读本上电磁感应的实验,顺利地完成了本节教学任务。通过学生作业反馈得知,学生对电磁感应理解深刻,能较好地利用电磁感应原理。
创设具有创造气氛的情境,恰当设置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改革实验教学,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前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只是依葫芦画瓢,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
总之,作为基础教育的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遵循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创新。愿我们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培育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为培养出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发展创造性思维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积极的创造思维,往往是人们感到“惊奇”时,在情感上燃烧起来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时开始的,因此,要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欲望,就必须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1.采用问题教学法,激发学生的需要
例如,在讲“变压器”时,教师可提出问题:现有用电设备,电动机额定电压380V或220V,照明电路和家用电器额定电压220V,机床照明只需36V以下电压。电子设备中还需多种电压,而高压输电则需要用110kV或220kV,如果采用许多输出电压不同的发电机来给它们分别供电,存在什么问题?这样,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
2.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的需要
例如,在讲“万用表”时,教师可给学生订一个学习目标:在看不到灯丝的情况下,检查其是否烧断;检查收音机中变压器是否烧坏。目标明确之后,学生学习非常积极,可既快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加强直观教学,发展直观思维
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是创造发明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物理学中的很多定律是通过直觉思维获得的。
首先,面临新的问题情境难以确定解决方案时,直觉思维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其次,直觉思维可以帮助我们从各种解题方法中选择出最佳的解法。
例如,在相距为l的两光滑平行导轨上,有质量相等的AB、CD两金属棒,AB以初速度v向右运动,匀强磁场B竖直向下,在达到稳定状态的过程中,系统损失动能是多少?解这类问题一般有三种途径: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直觉思维敏锐的学生能很快选择出用动量守恒定律来解。进一步分析表明,用牛顿运动定律因为是非匀变速运动而比较麻烦,此过程中机械能的一部分转化为电能,一部分又从AB转移到CD上,直接用能量守恒无法解出。
三、创造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电磁感应现象”时,我提出问题:既然电流能够产生磁场,反过来,磁场是否也能产生电流呢?接着做一个引导思路的演示实验:将一根导线直接绕在条形磁铁上,铜丝两端接入检流计。结果:电流产生。此实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大多数学生进入思考状态,他们会这样想:有了磁场不一定就有电流产生,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电流呢?学生的精神状态使我想到引导他们发挥想象的时机已经成熟。我又提出问题:假定在刚才的演示实验中有电流产生,我们将会得出什么结论?给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和时间后,我引导学生做了如下推演:假定导体中有电流,那就有电能,电能从何而来,凭空产生。至此,大多数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既然电能不能凭空产生,要得到电流,必须有其他能量向电能转化。此时,我再做读本上电磁感应的实验,顺利地完成了本节教学任务。通过学生作业反馈得知,学生对电磁感应理解深刻,能较好地利用电磁感应原理。
创设具有创造气氛的情境,恰当设置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改革实验教学,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为学生创设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前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简单的操作练习。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只是依葫芦画瓢,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必须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
总之,作为基础教育的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遵循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创新。愿我们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培育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为培养出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