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来源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y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
  2.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3.品读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4.领会文中所写黄河精神的内涵,激发热爱黄河、热爱中华民族的感情。
  预习安排
  1.朗读课文2—3遍,能读通顺;
  2.找出文中四字词语,说说是什么意思。
  一、 设疑引入
  如果写一次出游,你会写什么?
  一篇游记,一般应该写些什么?今天我们学习梁衡的一篇游记,看看游记一般写什么内容。
  二、 梳理内容,把握文体
  1.提取信息,梳理内容
  首先请大家默读文章的2—5段,找一找作者两次到壶口看瀑布,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学生默读课文,圈画重点信息并填写表格。
  明确:
  2.结合课文插图,理解视角和景物之间关系
  明确:第一次:俯视(一锅正沸着的水)
  第二次:俯视(龙槽)——仰视(河面)——由上而下,由下而上(河水、青山)——平视(龙槽两边,千姿百态的河水)——俯视(河底巨石)
  3.把握游记文体的基本要素
  通过梳理两次观瀑,我们可以发现游记一般写的内容有哪些?
  学生阅读课文《学写游记》第111页第二段,圈画出游记的内容。
  明确:“游记往往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交代游踪,通过游踪记述游览的经过,以此串起全文;二是描写景物,抒发感受。后者是写作的重点,需详写;前者则宜简略,只要能起到交代和串联的作用即可,不必将游览行动巨细无遗地叙述出来。”
  游记的要素:
  所至(时间、地点位置)
  所见(视角与景物)
  所感
  三、对比情感,体会构思
  1.有人说,作者没有必要写第一次观看瀑布?你认为呢?讨论一下。
  朗读“我在雾中……”至段尾,体会作者心理的变化。
  明确:“想寻找……但……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扫了几眼……逃离……心还在不住地跳”。根据游记的三要素,雨季观瀑,印象模糊,情感体验层次浅。
  2.第二次枯水季节观看瀑布,作者对瀑布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明确:“陷入沉思”,“看见伟大”的强烈的赞美之情。
  3.小结
  从第一次“匆匆逃离”到第二次“陷入沉思”“看见伟大”,感情上有巨大变化的原因是第二次看得仔细。
  第一次写雨季观瀑是为了引出第二次枯水期观瀑的描写,第一次雨季观瀑是铺垫与反衬。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基本上都做一个动作,扫视;还有一个动作,凝视。这个世界非常奇怪,如果你不凝视它,你将走不进这个世界。你必须凝视它,耐心地,目不转睛地凝视,才能有所发现,奇迹就会发生。……很多同学作文写不好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你只完成了第一个动作,没有完成或者干脆没有想到完成第二个动作,所以世界在你的眼里就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了。”
  ——曹文轩
  (上接第三版)
   四、 细读深思,品味语言
   游记的三要素的重点是所见、所感。接下来我们通过文字,看作者怎么仔细看景物的。
   1. 学生自由朗读3—5段,说出自己朗读时的心情或感受。
   明确:激动、振奋、雄壮、豪情等。
   2. 圈画自己感觉强烈的语句,从用词、句式、修辞等角度进行思考并交流。提供支架。
   (1) 动词、叠词的使用与拟人手法(用原文和改文对比)
   a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明确:挤、撞体现水多、密,推、搡写出横向的动态,呼、拥写出了纵向的动态,动词的拟人化,使瀑布具有人的动作特点和力量,写出了势不可挡的力量。
   叠词具有节奏感和音韵美,表现了瀑布的雄壮气势。
   带色彩的詞语,如黄浪、白雪,写出了速度和力量。
   b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明确:“吸”、“拢”、“冲”、五个“跌”、三个“碎”,写出了河水经过壶口往下冲时的过程与情态,从“如席的大水”到“雾”的过程。
   c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
   d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明确:切、剁写出了水的力度,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突出了水的力量。
   (2)比喻(联系视角比较)
   a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
   b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情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
   c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d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明确:
   “如千军万马”写出了河水的汹涌,是仰视。
   “像是被一个无情的大洞吸着”写出了河水从宽阔的河面涌入狭窄壶口的急遽情态,视角是从上到下。
   “如一卷飞毯”“如一卷钢板”,前者喻其形,后者喻其色与神。    “交响乐”写出了水声音的多样;“写意画”写出了颜色美。
   (3)短语和句子(朗读体会)
   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明确:三个四字短语,句式急促,具有人的情态。三个短句,由结构相同的短语组成。句式匀称典雅。
   (4)大量使用四字语(朗读体会)
   涛声如雷、雾气弥漫、浪沫横溢、水浸沟岸、雾罩乱石、拍拍黄浪、堆堆白雪
   一川黄浪、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千军万马、扑面而来
   震耳欲聋、深不可测、轰然而下、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钻石觅缝
   3.小结语言特色和品味语言的方法。
   明确:
   凝练典雅,多用四字語;
   表现力强,用词精准;
   生动形象,使用拟人比喻;
   节奏感强,多用短句。
   五、感悟哲理
   “内容人人得见,涵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
  ——歌德
   刚才,我们从语言的角度欣赏了这篇游记所写的景物及特点。游记写景是为了写出所感,所感包括直接感受、引发联想、理性思考。
   1.默读“我突然陷入沉思……”至文尾,分别画出作者引发感想和理性思考的语句。
   引发感想:
   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作者由壶口的收束导致水的形态变化,由水的形态变化联想到人生的各种滋味,由此完成了从河到人的思考。这是引发感想。
   理性思考: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2.删除第五段,文章从第四段结尾到第六段都是写所感,显得更加简洁,你认为呢?
   明确:删除第五段让第六段的理性思考显得突兀。第六段中“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是解释前句黄河性格的理由,和第五段水石关系相照应。第五段写出石约束水,水激荡石。作者用人对环境压迫的抗争本能,来写黄河的伟大性格。
   3.理解“伟大”
   明确:“伟大”指“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在历史长河中,宽厚容忍、负重前行与遭遇不平奋力抗争,是中华民族的形象的两个方面。
   4.朗读“伟大”
   生朗读。
   六、总结
   1.游记:所至、所见、所感(直接感受——引发感想——理性思考)
   2.品味语言:
   内容:词(动词、重复、叠词)、句(短句、工整)、修辞(拟人、比喻)
   方法:对比、朗读
其他文献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9月26日,合理膳食行动推进会在山东青岛召开。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出席会议并讲话,山东省副省长于杰致辞。  李斌在会议上强调,要推动普及“食物多样、营养安全、吃动平衡”的合理膳食理念,促使科学理念深入人心,逐渐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方式。要不断健全完善营养健康标准,积极引导营养健康食堂、营养健康餐厅、营养健康学校等试点示范创建。要建立健全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动员社会广泛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学习,免不了与文章打交道。读,便成为了语文學习中首先要掌握的技能。  对于课内文章的精读,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方法十分值得借鉴,他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二十二遍之多。把文章读熟,甚至对文章的结构都烂熟于心,熟读成诵,成为记忆之本,也是以后的写作之源。  但若想将一篇课文读得透彻,光读其字面远远不够,还需要深入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若条件允许,跟着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寄养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父母要注意,在更换孩子抚养人(由爷爷奶奶带到由父母带)的过程中,孩子是需要适应的。因为有太多的习惯不同,教养方式、行为模式、甚至是对错观念等都有差异……  王小雨(化名)17岁,今年高中二年级,是个阳光向上的男孩子,是同学和老师眼中的开心果,大家都很喜欢他。他对别人也很热心,从不会拒绝别人,让大家感觉他很好,是大家眼中的老好人。但是,近日他觉得特别没
有起落,有略详,也有表里。  先说起落。文章开头,“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是很平淡的,渔人撑着船沿溪而行,也没什么特别。但是“忽逢桃花林”,桃林的面积那么大,桃花开得那么茂盛,景象迷丽烂漫,似幻似真,读者的反应加强了,文章有了“起”势。  渔人一直往前走,想看看桃林究竟有多大。“起”势一直维持到桃林尽头,“落”下来。落到水源,山洞。但是山洞里有光,渔人钻进去了,洞很深,也很狭窄。文势又“起”。
近年来,我市中小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突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强化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积极深化课程改革,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开发了一系列特色活动育人课程,丰富学校德育资源,提升综合育人效果。我校结合本校实际、师生的兴趣和需要,挖掘和发挥校内外资源,精心开发“百师讲坛”特色育人课程,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如今,“百师讲坛”已是我校有内涵、有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课程,成为学校
【批注1:点明主旨,突出主题,呼吁儿女们抓紧时间与父母交流,倾听妈妈讲述我们过去的事情,和她一起回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眷恋之情。】  毕淑敏  那一年游敦煌回来,兴奋地同妈妈谈起戈壁的黄沙和祁连的雪峰。说到丝绸之路上僻远的安西,哈密瓜汁甜得把嘴唇粘在一起……一直安静听我说话的妈妈,淡淡地插了一句:“在你不到半岁的时候,我就抱着你走过安西。”我大吃一惊,从未听妈妈谈过这段往事
宝历二年冬,55岁的刘禹锡结束了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涯,与白居易在扬子津首次相遇。白居易对刘禹锡前半生的贬谪充满不平和同情,赠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共鸣诞生了名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前半感叹“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悲怆,后半引吭
最后,来看结尾段(第四段)。  这一段,写的是人鸟同归的山间趣景,一派祥和。但细究下来,朴实的表达中间,却藏着深刻的寓意。“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已而”有三层意思,一是“不久,后来”;二是“罢了,算了”;三是“时而”。在此语境中,显然选第一种合适。但隐隐之中,却也可以读出“罢了,算了”的微痛感,因为当时的作者毕竟是被贬谪之人啊,所以当他看到眼前的盛景,不得不勾连身后现实的不
“哎!女儿,你过来看看,我在你外婆的背包里找到了一张小卡片!”正在整理外婆遗物的妈妈突然高声喊道。我拿起小卡片一看,只见上面用蜡笔花了一把大雨伞,构图和颜色都极其粗陋,一看就知道是我小时候画的。我默默地凝视着画上的那把大雨伞,思绪又飘回了从前……  那时候我还在幼儿园的小小班,外婆的身体也还很硬朗。有一天傍晚,天下起了倾盆大雨,我站在窗边,羡慕地目送着小伙伴们一个个被撑着大伞的父母接走,心中有说不
案 例:  因家庭疏于管教加之自身法制观念淡薄,少年李某在看守所度過了自己的18岁生日。2016年6月17日,李某受吴某邀集,伙同其他3人随意殴打他人,致一人轻伤;2016年6月20日,李某伙同3人邀集数人持械与人在华容县某广场打群架,致一人重伤;2017年10月23日,李某受人雇佣伙同他人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一人轻伤。[问题]  此案中,李某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评析]  本案中,李某无视国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