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文化的构建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zengb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文化的涵义是学校为了让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和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制定的被全体师生承认并践行的规章制度,它能体现一个学校独有的教学管理文化,代表了一个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如何完美构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文化,老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 教学制度 管理文化 构建方法
  文化是一种内涵。当文化渗透进教学管理的条例中,有了文化情怀就能让管理者在使用感到得心应手。在构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文化时,要充满人文色彩,尊重每个人,把人性化的理念贯彻到教学管理制度中,通过规章制度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然后转化为对制度的拥护。
  一、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
  教学管理制度的主要对象就是老师和学生。因此,在执行教学管理时最好将运用文化的内涵、道德和素质的基本要求传递给被管理者,让他们自己约束自己。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人有五个需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因此,在构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文化时,一定要注意:老师在学校中有追求物质利益关于生存的需求还有得到尊重的需求;学生在学校中有希望得到友情的社交需求和老师的尊重需求,可能还会有希望突破自己学到更多知识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学校在构建教学管理制度时一定要考虑到怎么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人在需要的情况下是愿意努力争取满足自己的。教师的工作效率取决于工作态度,工作态度是取决于被满足和被需要的,人的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更是取决于工作环境的优劣,所以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管理制度是冷冰冰的,但是在实行的时候一定要有人情味。师生关系看起来是服从的,但是在实际中一定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老师和学生都能有被尊重的人文关怀。学校要制造那种互相交流和互相信任的同事情感、师生情感和同学情感,让每个人在规章制度下服从并得到满足。制度就是让所有关系都保持平衡,保证相对公平,让学校全体师生、员工都平等对话,互相尊敬。当教学管理制度被赋予文化的内涵的时候,也能触碰到管理者的内心,成为学校中的一种信念存在[1]。
  二、领导营造互相信任的环境,实现人性化管理
  领导在团队中十分重要,知人善任,让每个人各司其职,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成员互相信任、互相配合,工作完成得更有效率。每个人在配合工作的时候有共同目标,为了目标一起努力,分工协作。
  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人的感受,因为教学过程中参与度最高的不是领导者,而是教师和学生。因此,在进行教学管理时,应该注意为了教师和学生服务而不是管理教师和学生。我国正处于言论自由的过渡期间,在处理问题上应该注重“民主”,听取学生和老师的管理意见和建议,加以改进再做出决定。
  前苏联的学者阿法纳西耶夫曾说:“对人进行管理的时候,管理的主体应当始终从这一点出发:人本身。”表明了人的价值其实是在社会中实现的,但是要让人完成自我实现,会更有热情投身到工作和学习中。
  学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校文化。这个就是硬性管理,每个人必须遵从学校精神。比如美国的西点军校的军规,非常刚硬,但是很多人都是奉为个人信条去执行,并且传递到全世界成了一个学校的代名词。其实学校的主要管理制度就是“关注人”和“帮助发展”。在管理的时候,要注意学校制定那些硬性的约束条款是为了约束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他人发展。但是为了表示学校的尊重和鼓励的因素,有时候要把硬性规定变得软化一点,让其化为一种内在的约束力和一种自律,成为本身的规范和修养[2]。
  在管理上面,应该让教师参与其中,因为最了解学生的当属朝夕相处的老师。还有经常和老师和学生交流,解决老师和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制度存在“以教师和学生为本”,让管理制度下的老师和学生有被尊重和被重视的感觉,他们会更爱护和相信学校,也会从心底信服教学管理制度文化。
  “百炼钢为绕指柔”。有时候面对问题一定要坚持原则,体现制度的规范性和实用性,但是也不是不可改变的,面对突发事件也要有应变能力,让制度及时更新,让制度更加健全,这样被处理的人也会心服口服,变得柔和,制度不断创新和时代保持敏感度,对于学校的管理也是有好处的。
  三、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促进人才发展
  学校的核心人物是老师。学校的选拔聘任和岗位设置都应该以人为核心理念。比如在招聘老师的时候,不再是以学历和分数一锤定音,组织一场专家选拔会,让那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把关和选拔,或者让他们发现优秀人才予以举荐,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在老师评教的设置上要注重多元化的设置,加入对老师的人格魅力、奉献精神等方面的测评,而不能知识注重老师带班的成绩,同时要给教师设立丰厚的精神文明奖和物质奖励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老师工作尽心了,学生的成绩会相应提高,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形成“教”与“学”的双赢[3]。
  总之,以人为本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会把教师和学生当做参与者,而不是夹在条条框框不得发挥自主性的傀儡。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也会让教师在工作中凸显“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工作态度和奉献精神,学生会在学习中不断汲取养分,人性化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一定会让老师和学生的需求都得到满足,最终实现个人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君妮.大学物理实验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J].榆林学院学报,2015,06:55-57.
  [2]高贵珍,赵亮,张兴桃,刘小阳,方雪梅.论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宿州学院学报,2015,09:123-127.
  [3]刘忠慧,郝子悦,王丽华,狄和双.对高等职业教育宠物护理与美容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10:102-104.
其他文献
摘 要: 职业学校只有不断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职业学校中的德育教育是一个难题,我们只有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才能得到提升。本文主要从“文明风采”大赛对学校德育教育促进的角度探索相应对策。  关键词: 职业学校 德育教育 教育对策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我们的学生把自己的整个身心投入这些活动,如果我们的学生都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他们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担心的呢?”引导学生积极参加
摘 要: 教育部自2003年启动的精品课程建设,对高校各级各类课程改革和课程资源建设发挥有效的引导和推进作用,也为开发现有课程教学资源潜力、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供契机。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从我院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现状入手,探讨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有效利用,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 精品课程 网络资源 有效利用  我院自2005年启动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来,全院
摘 要: 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人才的培养影响巨大。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加强教学管理是每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小学校长作为管理体系的主要决策人,应改变管理理念,提升学校教学管理效率,为我国基础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改进奠定基础。  关键词: 小学教育 校长工作 教学管理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教育的改革力度,学校管理逐渐发生了新的变革。就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