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恭维语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以及最常见的言语行为,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属于礼貌用语。本文中所研究的恭维语是一种对任何事物的积极评价,而不是为了取悦别人。它明确或含蓄地表明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某些“好的”事物,包括所有物、品质、才智或能力的称赞,是在人与人在交际过程中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一种很好的交流手段。本论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从中西恭维语的恭维对象、话题、人称、语言形式、应答模式及性別上分析总结存在着的异同。同时还将对引起这些差异的社会文化因素作简单剖析,这对从事外语教学的工作者和西方文化的学习者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恭维语 对比研究 汉语 英语
一、引言
在中国文化中,对其传统的尊老爱幼、忠孝两全思想十分恭维,西方人对此则感到十分困惑。在西方文化中,男性称赞女性的容貌、身段、穿着、打扮等是很平常的,而中国人比较含蓄。西方人擅谈自己的丈夫、妻子、子女工作如何努力,如何出色,而在中国人则会感到太俗气。中国男人忌讳在别人面前夸妻子漂亮,而西方人则会感到十分自然,颇为欣赏,中国人称赞的对象往往不是这家的女主人,而是主人的孩子。由于中西方在观察世界、看待事物的思维模式及相应的行为模式等方面有着很大差别,西方人面对回答对方的恭维,总是欣然接受,说一声谢谢以表谦虚。既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态度,又维护了自己的自尊,同时也给对方一个较为明确的答复。
二、中西恭维语差异分析
1.恭维的对象
在西方文化中,女性总是称赞他们的外表。一个男人可以赞美他朋友的妻子在穿着上很性感。但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称赞别人的妻子被认为是“色狼”,因为在中国有句俗语,“朋友妻不可欺”。在中国文化中,尊老爱幼思想非常重要,所以经常表扬的主题是老人或小孩,如,“您身体真棒”,“你儿子的书法真是太好了,”等等。一是中国的传统教育的影响,深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其中家的核心思想是“恩人”和“礼”。所以他们用一种含蓄的、温和的方式说话。但与中国文化恰恰相反,美国人民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和自由。换言之,中国的情感表达主要是以情感为主,西方是以具体事实为主。
2.恭维的话题
在美国社会中,对一个人的能力的赞美通常是由更高的社会地位的人所作出的,因为他们是有能力的人做出的严肃的判断。例如:
(1)I’m satisfied with what you have done.
(2)(A native speaker to a non-native speaker) I must applaud your excellent English. I wish my Chinese were as good as your English.
然而,在中国的背景下,有一个下级官员恭维他或她的上司是相当普遍的。例如:
(3)王教授,您知道得真多,我现在明白了。
因为人们对客观事物共同的理解,中国和美国都会有共同的称赞的话题。然而,由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言语行为规范和价值观,恭维的话题也会有诸多差异。例如,在年龄方面。中国文化中,人们喜欢用来形容长辈,因为“老”往往被视为有经验、有知识、有智慧的人。相反,在美国文化中,“老”(Old)这个词是进攻的话,为了避免“老”字的使用,“老”改为“黄金时代”(Old age),老人称为“长者”,以表示尊重。因此,如果另一个人知道这个人的年龄,你可以说:“哦,看起来您不像你现在年龄的样子,你很有活力。”在中国文化中,个人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也通常被问到,在谈论的话题中涉及给别人的高收入和他们的贵重的物品,往往是赞扬的表达。这是因为人们表达了对他人的关心。然而,在美国文化,它是不允许的,是被禁止的,因为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保护和尊重个体,故而不允许窥探,干扰或侵入。
三、中西恭维语差异原因分析
西方文化突出个体性,尊崇个人的人格、价值、尊严,倡导人的个体独立性、个体的解放以及不同的价值取向。个人主义是西方人最重要最基本的价值观,他们认为每一个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特别的,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西方社会另一重要价值观。这一价值观体现在从政府机构到社会关系直至家庭的各个方面,西方人认为,人人都有成功的权利,政府要通过法律及教育手段保证人们的这种权利,人与人之间以名字相称,家庭成员间相互平等,小孩也被当作成人一样看待。在社交活动中,恭维语的运用脱离不开这种文化背景,是在坚持这些最基本的价值观基础上的运用,从而使谈话者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但在中国文化中,这种现象却恰恰相反。群体关系或别人的事务往往比自身的重要得多,因而恭维语也就起着不同的作用:使听话人对自己有一个很好的印象;去取悦别人或利用别人。中国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国家,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在人们的心灵中有很深的烙印,男女“授受不亲”,长幼有别,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定位明确,不能任意超越。这种价值判断体现在中国文化交际中使用恭维语时便表现出“卑己尊人”的特点。
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恭维语在实施过程中反映的对象、场合和应答方式的不同,归根结底是民族文化的差异。但是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正在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甚至出现“融合”现象。因此,通过中西方恭维语的语用对比分析,揭示出一定的言语规则和社会规范,加强对双方的文化背景了解,尽量避免禁忌话题,选择恰当的句式,同时根据具体的交际情景做出积极应答,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做到游刃有余。
四、结论
通过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从化文化的角度找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这对从事外语教学的研究者和教学者或西方文化的学习者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英汉两种语篇中的恭维语存在较大的相似性,这说明恭维语的基本构成普遍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社会文化的差异和受试中的恭维语与被恭维者的性别差异分别影响着恭维语的研究。两种语篇中恭维语的数量的对比研究显示出不同的文化现象。此外,恭维语中的人称指向具有文化倾向性,这是一种不同于英语的汉语独有的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席于霞.“中西日常交际中的恭维语语用对比分析.”[J].十堰职业技学院,2009.2
[2]林娜.英汉恭维语的功能及使用[J].中州大学学报,2008(1).
[3]杜学增. 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关键词】恭维语 对比研究 汉语 英语
一、引言
在中国文化中,对其传统的尊老爱幼、忠孝两全思想十分恭维,西方人对此则感到十分困惑。在西方文化中,男性称赞女性的容貌、身段、穿着、打扮等是很平常的,而中国人比较含蓄。西方人擅谈自己的丈夫、妻子、子女工作如何努力,如何出色,而在中国人则会感到太俗气。中国男人忌讳在别人面前夸妻子漂亮,而西方人则会感到十分自然,颇为欣赏,中国人称赞的对象往往不是这家的女主人,而是主人的孩子。由于中西方在观察世界、看待事物的思维模式及相应的行为模式等方面有着很大差别,西方人面对回答对方的恭维,总是欣然接受,说一声谢谢以表谦虚。既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态度,又维护了自己的自尊,同时也给对方一个较为明确的答复。
二、中西恭维语差异分析
1.恭维的对象
在西方文化中,女性总是称赞他们的外表。一个男人可以赞美他朋友的妻子在穿着上很性感。但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称赞别人的妻子被认为是“色狼”,因为在中国有句俗语,“朋友妻不可欺”。在中国文化中,尊老爱幼思想非常重要,所以经常表扬的主题是老人或小孩,如,“您身体真棒”,“你儿子的书法真是太好了,”等等。一是中国的传统教育的影响,深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其中家的核心思想是“恩人”和“礼”。所以他们用一种含蓄的、温和的方式说话。但与中国文化恰恰相反,美国人民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和自由。换言之,中国的情感表达主要是以情感为主,西方是以具体事实为主。
2.恭维的话题
在美国社会中,对一个人的能力的赞美通常是由更高的社会地位的人所作出的,因为他们是有能力的人做出的严肃的判断。例如:
(1)I’m satisfied with what you have done.
(2)(A native speaker to a non-native speaker) I must applaud your excellent English. I wish my Chinese were as good as your English.
然而,在中国的背景下,有一个下级官员恭维他或她的上司是相当普遍的。例如:
(3)王教授,您知道得真多,我现在明白了。
因为人们对客观事物共同的理解,中国和美国都会有共同的称赞的话题。然而,由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言语行为规范和价值观,恭维的话题也会有诸多差异。例如,在年龄方面。中国文化中,人们喜欢用来形容长辈,因为“老”往往被视为有经验、有知识、有智慧的人。相反,在美国文化中,“老”(Old)这个词是进攻的话,为了避免“老”字的使用,“老”改为“黄金时代”(Old age),老人称为“长者”,以表示尊重。因此,如果另一个人知道这个人的年龄,你可以说:“哦,看起来您不像你现在年龄的样子,你很有活力。”在中国文化中,个人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也通常被问到,在谈论的话题中涉及给别人的高收入和他们的贵重的物品,往往是赞扬的表达。这是因为人们表达了对他人的关心。然而,在美国文化,它是不允许的,是被禁止的,因为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保护和尊重个体,故而不允许窥探,干扰或侵入。
三、中西恭维语差异原因分析
西方文化突出个体性,尊崇个人的人格、价值、尊严,倡导人的个体独立性、个体的解放以及不同的价值取向。个人主义是西方人最重要最基本的价值观,他们认为每一个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特别的,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西方社会另一重要价值观。这一价值观体现在从政府机构到社会关系直至家庭的各个方面,西方人认为,人人都有成功的权利,政府要通过法律及教育手段保证人们的这种权利,人与人之间以名字相称,家庭成员间相互平等,小孩也被当作成人一样看待。在社交活动中,恭维语的运用脱离不开这种文化背景,是在坚持这些最基本的价值观基础上的运用,从而使谈话者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但在中国文化中,这种现象却恰恰相反。群体关系或别人的事务往往比自身的重要得多,因而恭维语也就起着不同的作用:使听话人对自己有一个很好的印象;去取悦别人或利用别人。中国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国家,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在人们的心灵中有很深的烙印,男女“授受不亲”,长幼有别,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定位明确,不能任意超越。这种价值判断体现在中国文化交际中使用恭维语时便表现出“卑己尊人”的特点。
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恭维语在实施过程中反映的对象、场合和应答方式的不同,归根结底是民族文化的差异。但是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正在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甚至出现“融合”现象。因此,通过中西方恭维语的语用对比分析,揭示出一定的言语规则和社会规范,加强对双方的文化背景了解,尽量避免禁忌话题,选择恰当的句式,同时根据具体的交际情景做出积极应答,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做到游刃有余。
四、结论
通过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从化文化的角度找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这对从事外语教学的研究者和教学者或西方文化的学习者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英汉两种语篇中的恭维语存在较大的相似性,这说明恭维语的基本构成普遍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社会文化的差异和受试中的恭维语与被恭维者的性别差异分别影响着恭维语的研究。两种语篇中恭维语的数量的对比研究显示出不同的文化现象。此外,恭维语中的人称指向具有文化倾向性,这是一种不同于英语的汉语独有的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席于霞.“中西日常交际中的恭维语语用对比分析.”[J].十堰职业技学院,2009.2
[2]林娜.英汉恭维语的功能及使用[J].中州大学学报,2008(1).
[3]杜学增. 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