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语文课堂上的“拿来主义”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20世纪30年代“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拿来主义”。他的“拿来主义”与盲目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
  当今小学语文课堂可谓百花齐放,许多、名师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和极富个性的创新设计传遍大江南北。大家纷纷“拿来”,小语课堂上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流行潮。
  
  流行潮一:“反复”
  
  一位知名特级教师在课堂上擅用“反复”,一遍又一遍地读、说。虽是反复,却不是简单的重复,排比式的强调,铺陈式的渲染,营造了一个华丽而又诗意盎然的课境。那势如破竹的话语场,层层递进的夺人之势和跌宕起伏的情感波澜,令人荡气回肠。于是,老师们学习之,效仿之,悄悄兴起反复潮。
  一位教师执教《钱学森》,是这样导入的:
  教师板书课题:钱学森。
  师: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这是一位科学家的名字,应读得亲切些。再读一遍。
  师:这是一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科学家的名字,用崇敬的语气再读一遍。
  教师刚板书完课题,学生对钱学森知之甚少,对文本缺少体验,即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还要求用亲切的、崇敬的语气读,情感从何而来呢?结果是——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声音高,但表达的情感却是苍白无力的。学生只是配合教师的需要,服从教师的导演,机械地一次又一次地读,言不由衷,情不达意。
  无独有偶,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的课堂上,我们又看到了类似的“反复”:
  师:法布尔就是这样热爱昆虫,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昆虫学研究,人们会永远怀念他、爱戴他,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齐读——
  生:装满昆虫的衣袋。
  师:看到这鼓鼓的衣袋,就好像看到了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昆虫学研究的科学家,读——
  生:装满昆虫的衣袋。
  师:法布尔对昆虫学的痴迷,将永远记在我们的心里,再读——
  生:装满昆虫的衣袋。
  ……
  虽是一遍又一遍,却是在同一层面上重复。学生单纯为读而读,以至“疲劳”。有人戏说这样的朗读是物理反应,而非化学反应,因为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机械化的无病呻吟的读反而会削弱学生对文章情感的体悟。指导学生朗读时,应视文本的需要、学情的需要,读实读活,读出情趣,读出滋味,这样的朗读才是有生命力的。
  读、说三遍有之,五遍、七遍有之,被关注的已经不是教学内容,而是遍数。喧哗热闹的课堂背后,反映出教师在“拿来”时缺乏自我和反思。
  
  流行潮二:“词串”
  
  “词串”,少则四个,多则二十以上,这些词,被从文本中选出重新组合,貌似随意排列,实则是精心安排。一位全国知名特级教师执教《二泉映月》时,设计了这样一组词串,令人耳目一新:
  月光如银双目失明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卖艺度日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经历坎坷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热爱音乐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向往光明恬静激荡
  这组词串具有图画般的结构,诗歌般的韵味,散文般的意境,充满情趣和哲理。它抓住了文本三条写作线索,既引导学生品读词语,积累词语,又帮助学生理清了文本的条理,提升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整体认识。这组词串寓意深远,情感与思维的含金量很高,堪称经典。
  自此,词串开始盛行,现列举几组:
  《黄河的主人》:
  黄河滚滚激流汹涌万马奔腾
  波浪滔天惊涛骇浪浊浪排空
  《秦兵马俑》:
  享誉世界绝无仅有举世无双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惟妙惟肖
  《负荆请罪》:
  针锋相对深明大义
  唇枪舌剑宽容大度
  寸步不让一让再让
  ……
  其中不乏精彩的词串教学设计,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但不少词串教学设计,流于表面。围绕词串,教师往往这样提问:“横着读读看,发现了什么?”“刚才是横着读,谁来竖着读一读?又发现了什么?”“这一行词语都是形容谁的?”“第一行与第二行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读着这上下两排词语——你有不同的感觉?”虽然词串的组成各不相同,但提问的设计常常大同小异。词串的作用如果仅仅沦为“发现了什么”,它的价值可见一斑。有的教学过程完全被词串牵着走,为词串所累,文本反倒成了陪衬。不仅如此,有的词串拎出的并不是课文的精髓,仿佛是一个手掌上的“第六根指头”,显得累赘。一位青年教师,要上一节公开课,在备课纸上,比划来比划去,拟从文中选出几个词,看如何排列更整齐,读起来更押韵,已经完全滑入了形式主义泥沼。
  词串教学的成功,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何组合言简意赅的“词串”,并利用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空白引发学生的思考,是“拿来”时需要深思慎思的。
  
  流行潮三:“古体字”
  小学生字教学常常是单调、枯燥的。面对这种状况,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生字教学,努力寻求一种既有吸引力又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如果在教学生字时,创造性地借助古字体初始含义、古今字体比较等来进行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生动地理解生字的含义,也能因古体字给人新鲜、神秘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升生字教学的文化含量。这样的生字教学让人津津乐道,也成了当下语文课堂的一种高级时尚。
  “乍”是苏教版《夹竹桃》一课中的生字。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1.出示词语:微风乍起。
  2.师:“乍”在古代中是这样写的,板书:。
  3.边板书边讲解:它表示人来到了隐蔽的地方,也就是逃离、逃亡了。
  (学生瞪大了眼睛,似乎在寻找人逃往到哪里了)
  师:一个人如果要逃亡的话,他会不会事先告诉你?(学生摇摇头)所以,通常这种事情发生的都比较突然。因此“乍”的意思就是突然。
  先不论这位教师的解说是否合理、属实,仅教师的一段讲解就令人费解。从这一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借助古体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乍”的意思,而结果并不如意。教师越讲越复杂,学生也越听越糊涂。
  更有甚者,另一教师是这样教学生学“鬼”的: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了个“鬼”字的甲骨文字体。“鬼”是个象形字,下面是一个“人”字,上面则是个可怕的脑袋。教师接着提问:“谁认识这个字?”学生们纷纷猜测。“鬼!”终于,有一位学生猜中了答案。教师点头称赞,并开始介绍:“古人认为,‘鬼’是似人非人的怪物。”
  这一生字“鬼”出自苏教版第十册课文《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虽然是生字,其实学生对其早已不陌生,根本没有必要煞费苦心地讲解。更何况文中原句是:“爱因斯坦……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当学生听了教师的一番古体字介绍,对文本的情感体会将是一种负面迁移。
  
  大量的事实表明,语文教师在“拿来”时,是缺乏反思和创新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许多名师的创新教法是一种引领和启示,需要我们去“拿来”,择其善者而从之,为我所用。“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语)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应该充满诗情画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师生、生生通过互动进行创造性的诵读、体验、感悟和品味,从而突破难点,训练语言,润泽身心,陶冶性情。《五彩池》是一
很多教师甚至一些“专家”认为小学诗词教学,只要大体了解诗的意思,读读背背就行了,重在积累。这导致了诗词的教学基本上停留在“技术”的层面。课堂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字词句解释教学方式,然后提炼出一个主题,最后让孩子当堂能背诵。 这样的教学过程虽然清晰、高效,但诗歌类教学课堂有模式化的倾向,我们的诗词教育甚至有时完全走向了诗词的反面,最能体现语言文化精华的诗词,在教学中显得单薄、苍白。如何让诗词教学焕发特有
小学三年级是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个年级,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事物、看图说话、写话、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这犹如种子发芽,但又未破土而出的特定环境和特殊条件的制约下,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起步作文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写作的愿望,引导学生快乐写作呢?  一、作前多
随着社会的蓬勃发展,市场经济的日益壮大,现实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残酷的优胜劣汰法则在各行各业中实施.当代的大学生处于这种高压状态下,心理都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现代有些
在小学苏教版教材中,除略读课文外,每篇课文后面均编排了练习题。课后练习题的设计既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也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其实课后练习更是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具体呈
文体学的分析模式已广泛地应用于高级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是目前高级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本文从高级英语的受众,教材和文体分析等几个环节对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培养
本文介绍无穷级数求和的几种常用方法:定义法、求导求积法、傅立叶级数法、帕塞瓦尔等式法、欧拉公式与棣莫弗公式法.这些方法,为计算收敛级数提供了新的工具,使处理不同形式的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对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越来越重视。某些方面看来,教师在评价用语上的“主导”地位日益凸现,似乎已经“尽心尽力、尽善尽美”了。    [案例一]  老师:上课前,老师有一个要求,谁来背背《示儿》这首诗?小丽,你来背给老师听……  小丽背诵古诗。  老师:真好!同学们表扬表扬她!(老师带头做手势)棒,你真棒!  老师:有同学还想和小丽比一比吗?  (一片沉默,有同学刚举起手,看
从学校到走上工作岗位,我们总是被告知要不断训练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一开口就要能侃侃而谈,练就一门“说”的艺术。然而,多年的教学工作给我最大的感触却是:“说”固然重要,“倾听”更是不可或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文化的创造者,是新课程的开发者”,这无疑是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确定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导”,必须建立在“听”的基础上。新课程更强调教师要“带个民主的耳朵,蹲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