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金圣叹的小说评点理论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hd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金圣叹的评点文学批评理论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可以称之为文坛怪才。自其问世起,就饱受小说理论研究界的争议。就如黄霖先生所说:“金人瑞,……是我国小说戏曲评点史上最负盛名、最有影响的人物。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他毁誉不一。分歧极大,这主要是由于他思想本身极其矛盾复杂所造成的。”金圣叹以文章观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充满新意的的小说评点系统,这个系统在传统的评点基础上又加入了个人特色,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金圣叹;评点
  金圣叹的文学理论体系大体是由作家创作论、作品构建论及读者鉴赏论等等几个方面组成,其中,读者是这个理论体系的中心关键环节,甚至可以说他的小说评点就是为了读者更易接受和理解而服务的,在他的评点过程中,始终将读者放在第一位,当然这也是由当时的文学市场所导致的后果。“它的前提是读者与评点者的阅读同步进行,有原文和全文作为背景。评点是把读者与文本放在主体部分,评点者仅起提示、引导、启发作用”。本文主要从作者和读者这两个主体来探讨其小说评点理论。
  一、作者创作论
  金圣叹说人们之所以要进行小说、戏曲等的创作,是因为:“古人非吃自己饭,管别人事,故费此等笔墨也。实力佳时、妙地、闲身、宽心,忽然相遭,油忽自动,因而借世间杂事,抒满胸天机。”这里所表述的意思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在“佳时、妙地”与外在环境相遇合,从而产生了创作“欲”的萌芽。这个“创作欲被外物所触发,牵动了创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积累,展开联想,从而达到了”欲与象的统一,既是“满胸天机”和“世间杂事”的统一。由此,他认为创作者的创作过程就是作者本体主观精神的再现,文学作品的构建油作者本心主宰,对此,金圣叹提出了“文心”这个观念,“一部书皆从才子文心捏造而出,愚夫则必谓真有其事。”
  动心说是指作家在创作时,要“亲动心而为”所写的人物,设身处地的按照人物的行为逻辑来思考和言谈,按照人物的心理设定去感受和作为。作家要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人物的精神世界中去,要符合人物性格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把自己想象为剧中人物,根据剧中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其文亦随因缘而起”,然后按照人物所设定的性格去行事,这样,才能做到写什么人像什么人。另外,在进行人物行为的构建时,人物形象的塑造要合乎情理。
  金圣叹对于佛家研究颇深,还著述专论经义的《法华百问》、《法华三昧》等,还有阐述禅机的《西域风俗记》。当金圣叹解释文学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时,把文学看成客观世界的主体,把客观世界当成客体,他将文学创作当成是作者审视内心的活动过程。金圣叹把“因缘生法”看成是《水浒》的“文学总持”,即是用因缘生法的原理来解释小说人物个性化的现象,而这种解释又是以他的“忠恕格物说”为基础的。
  “格物”和“忠恕”是金圣叹借用儒家术语对文学的构建规律的总括,是他的社会伦理观在文学评点中的体现。“施耐庵以一心所运,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者,无他,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斯以一笔而写百千万人,固不以为难也。格物亦有法,汝应知之。格物之法,以忠恕为门”。”作家“格物”的目的,在于对所描述的客体对象做内外表里的全面把握,由表及里,入乎其内,深入所描述客观对象的精神实质,从而达到物格之境,而这必须经过“忠恕”之门。实际上,所谓忠恕格物就是创作主体对创作客体的审美体验过程,通过格物积累大量的艺术表象,然后对这些艺术表现进行感同身受的体味、领悟,才能对创作客体进行精确的审美把握,从而达到“意”与“象”的统一。
  二、作品鉴赏论
  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标志有意识的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艺术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而鉴赏则是这种交流的桥梁。评点家的角色半为鉴赏者、半为叙事理论探索者,半为读者之友、半为隐蔽的改作者,因此,作品鉴赏在评点过程中格外重要。并且,金圣叹的作品鉴赏论意义就其开拓性和独创性而言,比其创作论的意义更为重大,现实借鉴意义更深刻。严云绶的《金圣叹的小说鉴赏论》认为金圣叹的小说鉴赏论表明了中国小说鉴赏论系统化形态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小说理论史上对小说鉴赏审美特性的自觉把握。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个方面进行阐述:鉴赏的情感性,读者的审美能力,读者想象力。
  文学鉴赏从其本质上说,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通过阅读作品以达到对作品—对象—作者的把握),它是一种情感活动。金圣叹将对作品的鉴赏认知看作一个“纵心”的过程,要求读者将自己的全部情感投入到作品中,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能与作品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从而更深刻的理解作品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在文学鉴赏活动中,这样的审美情感特征主要表现为读者和作品之间的情感上的交流和渗透,即“共鸣”。金圣叹在进行作品评点时,将读者的感悟放在第一位,考察读者对作品的感应,或是作品对读者的影响,从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来进行评点,主要表现为作品对读者心理情感的调动力。在他看来,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能让读者将自己带进作品,跟随剧中人物,体验文中的世间百态。如第十回写林冲投奔梁山受到王伦的冷遇,没有取得投名状而长叹:“不想我今日被高俅那贼陷害,流落到此,天地也不容我,直如此命蹇时乖!”金圣叹对此批道:“酒店一叹,此处又一叹,如夜潮之一涌一落,读之乃欲叫哭。”另一个独到的见解就是“以文为戏”。在他的评点作品中,多次提到过作者“欲成绝世奇文以自娱乐”之类的话,还大量使用“快”、“乐”、“妙”、“趣”、“绝”、“奇”等字眼,由此可见,他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愉悦功能有所察觉。由于中国传统儒家主流思想的影响,文学作品往往赋予的是“宗经、经国、载道”等实用思想,而忽视了文学的娱乐作用,更加忽视了文学的娱人作用。小说、戏剧的出现,才将文学的娱乐作用充分体现,金圣叹无疑是时代的先驱。
  文学鉴赏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活动,文学的美亦需要能发现并体会其美的人才能体现,所以,金圣叹指出,艺术鉴赏要求欣赏者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具体表述为“静心”、“清心”、“赏心”。首先,在审美鉴赏初始,读者应该静心,即“平心敛气”,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就是在鉴赏过程中心无杂念,将自己的心神投入到作品中,体验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从而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刻的理解与观测,才能与文共鸣,产生愉悦的审美情感。其次,在鉴赏过程中,要清心,“心清如水,故物来毕照”。这点强调的是读者在对作品进行赏读时,要保持高度清醒的精神状态,这样才能投入到作者构建的世界里,对作品进行“参悟”。再次,赏心,即审美再创造。不同的读者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原因在于不同的读者内心的情感沉淀是不一样的,由此对作品的体验必然也会产生不同。赏心就是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通过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唤醒埋藏于心中的感觉经验和形象记忆,激发不同的想象创造,从而表达自身的情感,既是赏作品,亦是“赏”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此外,他还提出了“扫地读之”、“一气读之”、“焚香读之”等鉴赏方法。
  金圣叹的文学评点,特别是戏曲和小说的评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从明清的文学评点中可以看到,中国的文学批评扩展到通俗小说,面目一变;至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西厢记》,面目又为之一变,到金圣叹才真正形成了中国古典叙事美学,一直被后人效法。后世文人对其理论给予高度评价。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提出:“金人瑞批《水浒》、《西厢》,灵心妙舌,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故虽小说、院本,至今不废。”特别是他的小说鉴赏理论,不仅是存在着巨大的理论研究价值,对于提高读者作品鉴赏力方面来说,其实践指导意义也是积极的。因此,金圣叹的小说理论研究至今不废,留待后人作更深远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清)金圣叹.《金圣叹全集》(共六册).凤凰出版社,2008.
  [2]朱一玄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3]列夫.托尔斯泰.《什么是艺术》,《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4]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上海书店,1979.
  [5]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2009.
  [6]吴正岚.《金圣叹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美)王靖宇.《金圣叹生平极其文学批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8]陈曦钟,侯忠义,鲁玉川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9]杨子忱.《评点大师—金圣叹大传》.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
其他文献
在笔者的家乡(云南保山),曾经有一座古老的石桥,名为五跪桥;这本来只是一座普通的石桥,但是围绕这座桥发生的一些故事,使得石桥承载了更多的意义。个中缘由,且听我细细道来。  明代初期,袁家先辈自江南上元移民到永昌郡(保山),奉旨为官。到清朝乾隆年间,袁氏家族已发展成为永昌郡的名门望族,当时永昌郡有条街就叫做袁氏街。话说袁氏街内有一个叫袁枫溪的人,祖父曾是朝廷官吏,然传至他时,家中早已一贫如洗。袁枫溪
一rn瑶邦比没有马,不过他们有毛驴和骡子.不知多少年来,他们都是用毛驴驮柴火和五谷,用骡子到山外驮食盐煤油什么的回山寨里来.
期刊
一十世纪九十年代,伴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全球出现了以制造业、服务业和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产业转移,服务外包的概念由此诞生.国际上通行的说法是,与制造业国际
摘 要:龚贤是清代著名山水画家,“金陵八家”之一,也是文人画家的杰出代表。本文试从其画面中独特的黑白相守的层次关系、笔墨形态中的圆润、和画面中独具自身的空灵之美三个部分来分析山水画家龚贤绘画作品富有荒原味的画境,其中的荒原气象实际是超越笔墨、超越黑白的表象,而独具龚贤气质的荒原意境。  关键词:荒原气;圆浑;黑白;空灵  一、龚贤的生平  龚贤(1618-1689年),又名岂贤,字半千,又字野遗、
外婆家附近有一座公园,靠近东安路,名叫东安公园,现在仍静坐在那儿。穿过马路,落日的天空下远远横着道铁门,遮挡住了几分生机。  曲径幽邃的小路,依稀可见前方广阔的草坪,芬芳娇羞的艳花,背后是蘑菇样儿的草树,再靠后便是坚忍的松柏,撑起无数翘首枝干,仿佛伟岸挺直的高墙守护着前方的花坛。虽然人不多,但那里却是我儿时的避风港。偶尔一阵鸟鸣传到草坪的这边来,小花与枝叶本是齐并肩默默地赞叹天空;随着清脆的啼鸣,
我们于2011年3~12月,对114例老年不同NYHA分级心力衰竭患者B型利钠肽(BNP)水平进行比较,并研究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BNP变化,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114例,男46
目的:研究中药熏蒸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
到目前为止,忍冬一共穿过两双高跟鞋.这两双鞋都是淡紫色的,只是鞋跟的形状不一.一双是方跟的,三寸左右,方方正正的,极有踏实感.还有一双就是现在穿在忍冬脚上的瑞彪鞋,从侧
居住在四季分明的小城,我最喜欢的就是冬天。小城的天是蓝的,小城的水是绿的。小城的人是美的。  寒风、残阳,书写着我满腹的心事。似水流年,少了年少的狂妄,多了些成熟与理性。闲暇之余,我会漫步在街头,看着行色匆匆的路人,看到他们紧锁的眉头,匆匆的步履,心生疑惑,为什么不能停下来,看风景?  对于人生,对于幸福,我一直无解.人生或许就是从孩童渐渐变老的过程吧!幸福或许就是在这样的冬季,躲进暖暖的被窝,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