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教学是建立概念、掌握规律、验证定律,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一种主要途径。如何有效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培养探究精神,开放科学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改革实验教学时空,展现学生个性特长
1.变革实验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把学生实验时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实验空间由校内向校外延伸。如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组织社团活动等。让那些在课堂上没有尽兴的学生、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这方面有特殊爱好的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尽情地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思考。例如在七年级第2章“观察生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课后到动物园、植物园去尽兴地观察,采集标本。在九年级学生学到“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和物质转化的规律”时,课后把铁、锌、铜、镁、盐酸、硫酸铜、硫酸亚铁、硝酸银、硫酸锌等药品及一些相关器材,按组发放给学生,放宽时间和课堂纪律的限制,学生可以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实验现象,可以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做失败了的或效果不明显的实验,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可以随心所欲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见解。师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一些别出心裁的想法和做法就在这时诞生了。另外如沸腾实验、铁的生锈实验、用温度计测开水温度的实验等,完全可以让学生在家里或课外时间完成。把实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游戏结合起来,实现实验时间由课内向课外,空间由校内到校外的延伸。
2.变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要求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验的教学要求分两个层次,一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操作,二是学生能独立进行操作。而要求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操作的实验是有一定难度,这些实验有的改成了演示实验,演示实验习惯上都是由老师在讲台上做给学生看,学生少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对此,我想方设法将实验的空间由通常的讲台转向学生座位,由课堂内转向课堂外或大自然等更大的范围。
实验在形式上可以是师生合作实验、师生分组实验、分散自由实验。对有一定难度的实验,我把难度分解,进行师生合作实验。有些实验为了使现象更明显,观察更具体,可进行师生共同实验,如认识显微镜的结构,研究滑动变阻器的结构作用,物质的鉴别,酸、碱、盐性质实验等都适合于学生分组来完成。而像“小孔成像”,“离心式水泵工作原理”“大气中颗粒测定”,“动植物生活习性”等,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分散自由实验。
3.变革实验室的功能
改革实验教学,开放实验室是一个重要的举措。现在很多学生都自备了很多实验仪器,把实验室“搬进”教室和学生家里,使学生身边有一些可以动手操作的实验器材。另外,可在学生园地的宣传栏里放一些有对照的展示品,如生态球,研究铁钉生锈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等。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记录。而且可打开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可以让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在课余饭后各得其所,便于学生在宽松、自主的气氛中积极自由地动手动脑。
二、改革实验教学过程,开启学生创造之门
1.放手让学生准备实验材料
在科学的实验教学中,很多实验所需的材料随手可得,我采取放手让学生去准备和师生共同准备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准备实验材料的过程就是观察、思考、想象的过程。如学生在准备“平面镜”实验器材时,找来了不锈钢铁皮,既可作平面镜使用,又可作凹面镜使用;学生在准备物体沉浮条件实验器材时,找来了一次性针筒,大号可乐瓶等,但实验时发现浮体不能改进可乐瓶内,怎么办?学生开动脑筋,想到了调换浮体,开大可乐瓶的瓶口等。不要小看这些不起眼的改进,发现一些小问题,解决一些小问题,谁能说这不是创造的萌芽呢?当然,对于一些易碎器皿、有毒的化学药品和不安全电压的接触,我则采取慎重的办法妥善处理,做到万无一失。
2.放手让学生大胆实验
在实验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个体能力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实验中,有的学生触类旁通,完全能独自“走路”;有的学生需要教师“搀扶”着走;有的学生得手把手地教。教师在充分放手的基础上,要善于捕捉学生这方面的信息,适时给学生以恰当的帮助,因势诱导。在实验中,我主张每个学生做到自主地观察,自己动手操作,按自己的方式思考和自由地表达。
3.放手让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并提出新问题
初中科学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去探究大自然的秘密,在探索过程中既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又锻炼探索的智慧、才能和创造力。获得正确的实验结论,显然不是唯一的目的,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导出来,这才是实验操作的宗旨。对于培养有创造性的、能独立思考的科学人才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以往教学中,教师总是提到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忽视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开放实验的结论,让学生不迷信权威和书本,勇于探索超前,别出心裁,从新的角度提出新的问题。如九年级观察研究了铁与稀硫酸的置换反应实验后,可以让学生继续探究铁与浓硫酸的冷纯化,铁与浓硫酸的热反应。
新课改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积极倡导探究式学习,提倡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构思实验方案,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选择实验器材。而开放科学实验教学,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正是着力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重要举措,正是符合新教材教学的理念。
(责任编辑 廖银燕)
一、改革实验教学时空,展现学生个性特长
1.变革实验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把学生实验时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实验空间由校内向校外延伸。如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组织社团活动等。让那些在课堂上没有尽兴的学生、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这方面有特殊爱好的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尽情地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思考。例如在七年级第2章“观察生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课后到动物园、植物园去尽兴地观察,采集标本。在九年级学生学到“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和物质转化的规律”时,课后把铁、锌、铜、镁、盐酸、硫酸铜、硫酸亚铁、硝酸银、硫酸锌等药品及一些相关器材,按组发放给学生,放宽时间和课堂纪律的限制,学生可以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实验现象,可以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做失败了的或效果不明显的实验,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可以随心所欲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见解。师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一些别出心裁的想法和做法就在这时诞生了。另外如沸腾实验、铁的生锈实验、用温度计测开水温度的实验等,完全可以让学生在家里或课外时间完成。把实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游戏结合起来,实现实验时间由课内向课外,空间由校内到校外的延伸。
2.变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要求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实验的教学要求分两个层次,一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操作,二是学生能独立进行操作。而要求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操作的实验是有一定难度,这些实验有的改成了演示实验,演示实验习惯上都是由老师在讲台上做给学生看,学生少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对此,我想方设法将实验的空间由通常的讲台转向学生座位,由课堂内转向课堂外或大自然等更大的范围。
实验在形式上可以是师生合作实验、师生分组实验、分散自由实验。对有一定难度的实验,我把难度分解,进行师生合作实验。有些实验为了使现象更明显,观察更具体,可进行师生共同实验,如认识显微镜的结构,研究滑动变阻器的结构作用,物质的鉴别,酸、碱、盐性质实验等都适合于学生分组来完成。而像“小孔成像”,“离心式水泵工作原理”“大气中颗粒测定”,“动植物生活习性”等,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分散自由实验。
3.变革实验室的功能
改革实验教学,开放实验室是一个重要的举措。现在很多学生都自备了很多实验仪器,把实验室“搬进”教室和学生家里,使学生身边有一些可以动手操作的实验器材。另外,可在学生园地的宣传栏里放一些有对照的展示品,如生态球,研究铁钉生锈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等。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记录。而且可打开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可以让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在课余饭后各得其所,便于学生在宽松、自主的气氛中积极自由地动手动脑。
二、改革实验教学过程,开启学生创造之门
1.放手让学生准备实验材料
在科学的实验教学中,很多实验所需的材料随手可得,我采取放手让学生去准备和师生共同准备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准备实验材料的过程就是观察、思考、想象的过程。如学生在准备“平面镜”实验器材时,找来了不锈钢铁皮,既可作平面镜使用,又可作凹面镜使用;学生在准备物体沉浮条件实验器材时,找来了一次性针筒,大号可乐瓶等,但实验时发现浮体不能改进可乐瓶内,怎么办?学生开动脑筋,想到了调换浮体,开大可乐瓶的瓶口等。不要小看这些不起眼的改进,发现一些小问题,解决一些小问题,谁能说这不是创造的萌芽呢?当然,对于一些易碎器皿、有毒的化学药品和不安全电压的接触,我则采取慎重的办法妥善处理,做到万无一失。
2.放手让学生大胆实验
在实验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个体能力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实验中,有的学生触类旁通,完全能独自“走路”;有的学生需要教师“搀扶”着走;有的学生得手把手地教。教师在充分放手的基础上,要善于捕捉学生这方面的信息,适时给学生以恰当的帮助,因势诱导。在实验中,我主张每个学生做到自主地观察,自己动手操作,按自己的方式思考和自由地表达。
3.放手让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并提出新问题
初中科学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去探究大自然的秘密,在探索过程中既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又锻炼探索的智慧、才能和创造力。获得正确的实验结论,显然不是唯一的目的,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导出来,这才是实验操作的宗旨。对于培养有创造性的、能独立思考的科学人才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以往教学中,教师总是提到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忽视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开放实验的结论,让学生不迷信权威和书本,勇于探索超前,别出心裁,从新的角度提出新的问题。如九年级观察研究了铁与稀硫酸的置换反应实验后,可以让学生继续探究铁与浓硫酸的冷纯化,铁与浓硫酸的热反应。
新课改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积极倡导探究式学习,提倡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构思实验方案,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选择实验器材。而开放科学实验教学,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正是着力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重要举措,正是符合新教材教学的理念。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