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考物理实验命题对实验教学的引领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_hepi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教学应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载体,全面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为了规范初中物理教学,各地教研部门利用中考命题的导向功能,切实做到以课标规范教学,以中考引领教学,本文谈谈中考物理实验命题对实验教学的正确引领功能。
  1利用对实验器材使用方法的考查引领实验教学
  关于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和读数是物理实验的基础,也是中考物理实验考查的必考题型,各地中考物理试卷在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中都经常涉及实验器材的使用和读数的问题,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的测量类实验器材有:刻度尺、秒表、温度计、托盘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和电能表等九种,主要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读数方法及注意事项,考查时一般结合具体实验进行,如通过“测量物质的密度”实验考查天平和量筒的使用,通过“探究摩擦力的大小”、“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考查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通过“伏安法测电阻”、“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等实验考查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等。
  如2010年南京市中考物理试题第14小题:甲图中物体A的长度是——cm,乙图中温度计的示数是℃,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的性质工作的。
  此题考查的是对最基本的测量仪器——刻度尺、温度计的使用,解答该题要注意刻度的起点、分度值、读数时的估计值,这两个测量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是非常简单也是非常重要的仪器,该题引领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基本测量工具使用方法的教学。
  又如2010年连云港市中考物理试题第22小题:
  牛奶的密度是衡量牛奶品质的重要参数之一,质检部门用天平测得空杯质量为40g,取100mL某品牌的牛奶倒入该杯中放在天平左盘,当右盘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所示时天平平衡,则杯子和牛奶的总质量为——g,牛奶的质量为——g,所测牛奶的密度为——kg/m(3),
  此题是通过“测量液体的密度”实验对天平的使用方法和读数进行考查的,托盘天平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测量仪器,各地试卷几乎每年都要考到,引领我们在教学中要对天平使用前调节平衡的方法、使用中被测物及砝码的放置位置要求、大小砝码加放顺序的原则、游码读数的方法(向左看齐)给予重视。
  2利用对教材上各类实验的考查引领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教材中有演示实验、随堂实验(苏科版上的“活动”)和学生分组实验,这些实验对概念的建立和理解,对规律的探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中考物理实验考查的重点内容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2.1利用对演示实验的考查引领实验教学
  根据演示实验现象和所揭示的规律改编成中考实验试题是重要的实验题型,它一般放在选择题或简答题中。
  例1(2009年江苏统考第5题)如图所示,将两个底面平整、干净的铅柱紧压后,两个铅柱就会结合在一起,即使在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會将它们拉开,这个实验表明
  A.分子间存在引力
  B.分子间存在斥力
  C.分子闯有间隙
  D.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评析
  此题是对教材上演示实验的改编,只有做了这个演示实验才能更好的完成。
  演示实验的特点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在实验中,教师是实验的主体,处于主动地位,学生是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课堂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实验本身,还取决于教师指导作用的充分发捧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演示实验,做好演示实验。
  实验前:要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和方法,介绍仪器的使用和作用。
  实验中:①步骤要清晰,操作要规范,在使用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用镊子,②语言要准确,讲解要适度,将关键步骤交代清,注意讲述语言与演示操作配合,消除学生不必要的疑问,有时,演示实验之所以未能很好的发挥作用,不是实验本身失败了,而是教师没有进行恰当的引导,③要关注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不能教师唱“独角戏”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指出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及观察的目的,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观察的内容上,减少学生观察的盲目性,积极引导学生获得感性认识,④现象要清楚,要确保实验成功,仪器的尺寸应尽量大一些,以便全班学生都能看到,演示的仪器要置于适当的高度,演示平面图像和实物尽量竖起来,例如,电路的连接要在竖直平面内的接线板上进行,以便学生能清楚的看清线路的连接情况。
  实验后:教师做演示实验,不光要将物理现象演示出来,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演示内容,为此,做完演示实验后,要及时将学生观察的感性认识总结提高,使之形成概念、理论,达到实验为理论铺路架桥的目的。
  2.2利用对随堂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考查引领实验教学
  随堂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是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实验,学生是实验的主体,教师是过程的指导者,它是进行规律探究的重要实验形式,是中考实验重点考查的内容。
  例2(2010年连云港中考第28题)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各组使用相同焦距的凸透镜进行实验
  (1)小华所在的小组实验操作规范、测量准确,该小组实验记录如下表:
  请你根据上表信息,求出凸透镜的焦距f=——cm,
  (2)小华所在的小组把烛焰放在该凸透镜的焦点上,凸透镜固定不动,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在光屏上观察到的现象是
  (3)若烛焰、凸透镜、光屏分别放在某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当凸透镜位置不动,烛焰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小段距离时,为了在光屏上再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远离/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
  (4)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像距,但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12.00cm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3.00cm、24.00cm、26.00cm,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操作原因是——。
  评析
  此题是根据教材上的学生分组实验改编的,第(1)、(3)小问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与是否做实验没有太大的关系,关键是第(2)、(4)小问考查实验操作中的细节和实验过程中可能生成的问题,该题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真正的、认真的做实验,并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仔细的观察,学生只有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才能体验,有体验才有可能应对中考的细节问题,不能只是讲实验、背实验或者用多媒体展示实验。
  在平时教学中对随堂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只有注意以下几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实验前:①尽可能多分小组,设置小组长,提高小组活动的有序性,②突出“预防”,消除障碍提示学生当实验中出现意外情况时,要采取的紧急措施,例如:电学出现焦糊味,冒烟,过载指示,或通电时非正常发热,应立即关掉电源,当电表指针超过满刻度,要立即断开线路,③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普遍问题,应适当引导,突破难点,确保实验成功,例如 “伏安法测电阻”,电流表、电压表量程的选择和判定。。实验中:①把握好指导的内容,首先是知识性的内容:包括:实验的目的,原理、过程、结论以及仪器的性能、工作原理等,其次是技能性的内容,如测固体密度的实验:应指导学生先测质量,后测体积并让学生理解其原因,放固体时量筒内水量的适当,液面的读数方法正确,最后是思维性的指导,指导学生利用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的数据和计算出的结论,综合推理,得出结论,分析误差原因,完成总结,②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学生开始操作以后,最忌讳面对全班指导,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在实验操作上,教师对全班强调的注意事项往往成为学生的耳边风。
  实验后:实验结束,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共同研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加以分析,取伪存真,得出正确的结论,
  3利用对课外科学探究实验的考查引领实验教学
  科学探究是新课标的主旋律,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科更是科学探究的主战场,所以,中考物理试题中实验探究类试题也是必不可少的,
  例3
  (2009省统考物理试题第27题)某兴趣小组在研究扬声器结构时,发现扬声器中有一个环形磁体。他们不知道环形磁體的磁极分布情况,于是几位同学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
  猜想1:磁极呈横向分布(例如图甲,左侧为Ⅳ极,右侧为s极)。
  猜想2:磁极呈轴向分布(例如图乙,上面为Ⅳ极,下面为s极)。
  猜想3:磁极呈上中下分布(例如图丙,上下面为Ⅳ极,中部为S极)。
  (1)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经过讨论,断定猜想3是错误的,你认为他们判断的依据是
  (2)为了验证其他猜想,他们用细线将环形磁体水平悬挂起来(如图丁所示),结果观察到磁体在任意位置都能保持静止,这说明猜想——是错误的。
  (3)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剩下的一个猜想是否正确,简述你的实验方案。
  主要器材:——;简要做法:——;如何判断:
  评析
  此题的第(1)问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第(2)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3)问考查学生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这类问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面对新情境、新要求,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探究过程的设计、探究活动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强调学生对探究过程的体验和感悟,突出学生的自主发展,体现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要求和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美国的艾伦柯林斯教授对探究式教学说过这样一句话:这是一种费时的教学,但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发现理论,那么这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方法。
  总之,课标规范着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考引领着我们的日常教学,我们要处理好课标、中考、教学之间的关系,使我们实验教学更加有效。
其他文献
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和关键,一切解题的思路、方法、技巧都来源于认真审题.审题就是弄清问题,是解题者在思维的参与下对题目提供的信息的发现、辨认和转译,并对信息作有序记录,明确题目的条件、要求和相互的关系.充分发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和已知所求间的内才联系.在解数学题中,审题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学会正确审题,有利于很快找到解题思路.    1审题,首先要强调仔细    仔细是审题中最重要的策略.数学语言的表达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