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悟情得法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kidsc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本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编排了《猫》《母鸡》《白鹅》三篇散文。课后都安排了比较阅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不同作家对于同一写作对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比较,一种是同一作家对不同写作对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比较。这些比较阅读的目标都指向单元语文核心要素“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
  读完《母鸡》,发现老舍之所以对母鸡的情感态度从开始的一向讨厌到最后不敢再讨厌,都是因为母鸡成为鸡母亲这一角色后的一系列表现,让人感觉母亲的伟大。捕捉到文本的语言密码,寻找情感变化突破口,一条鲜明的教学线索就能串起整篇文章的教学:母鸡角色变化后的不同表现引起作者情感态度的变化,那么教学时就可以紧扣“母鸡、鸡母亲”这两个关键角色,通过不同表现的品读,体会鸡母亲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特点,从而水到渠成地体悟到老舍情感变化的原因以及语言大师表达的方法。教学时,以母鸡不同角色的不同表现进行前后对比,以及老舍写的《猫》和《母鸡》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对比,在比较阅读中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一、前后对比,感悟作者情感变化
  比较阅读是在纵向阅读与横向阅读中对比文本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清晰地认识文本特征的阅读。在比较阅读活动中,学生对阅读文本必须经过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认识过程,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比较阅读可以改变学生单一的阅读方式,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维度发展,使思维更加灵活和深刻。一个好的问题设计可以为学生的思考“架桥”,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发展。
  聚焦“欺负与反抗”片段:
  师:老舍是怎样把一向讨厌母鸡到不敢再讨厌的情感变化写出来的?让我们先来聚焦遇到“欺负与反抗”时,母鸡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生:我找到了两处:“它永远不反抗公鸡……咬下一撮儿毛来。”“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母鸡以前很可恶,连自己的同类都要欺侮。
  师:是呀,的确令人讨厌。老舍说“更可恶的是……”说明母鸡还有让人讨厌的地方,你能说说吗?
  生:母鸡看到比它强的公鸡是“永远不反抗”,却要“欺侮最忠厚的鸭子”,真是个欺软怕硬的家伙。
  师:难怪老舍讨厌它了,那后来呢?
  生:它成了鸡母亲后,为了保护小鸡雏的食物竟然敢和公鸡去斗,好勇敢啊。所以作者对它不敢再讨厌了,甚至有点敬佩它。
  师:面对强者,之前的它是永远不反抗;但有了鸡雏后,遇到强敌,它敢拼敢打,分明就是一个勇敢的斗士,难怪老舍如此敬佩它。你发现了吗?从讨厌到不敢再讨厌,作家用了怎样的方式来表达?
  生:前后对比。
  师:是的,作者扣住事件,写出了母鸡角色不同时不同的表现,鲜明地表达了他从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情感变化,他是通过前后对比的表达方法来表达情感的。
  遇到“欺负与反抗”时,母鸡的表现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提出后,学生就会去关注母鸡表现的句子,抓住关键词句品悟出母鸡之前欺软怕硬,所以作者讨厌它。成了鸡母亲后,面对自己的宝宝啄它,却特别宽容,在保护鸡雏时表现得特别勇敢,因此作者不敢再讨厌它了。把这些句子放在一起对比读读,引导学生发现母鸡因角色不同,才会表现不同,作者的情感随之发生變化。学生就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就是对比手法。
  二、迁移对比,体悟文章人文主题
  作者花大量笔墨写了母鸡的“叫”,当学生习得了方法后,教师就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把学习方法迁移过来,再次到课文中去读句子,通过前后比较来发现母鸡的“叫”有什么不同,再次印证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水到渠成地感悟鸡母亲这一角色的特点——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再以“一个鸡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和“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进行对比思辨,明白老舍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在于借这只母鸡来赞扬天下所有的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这句话耐人寻味,通过阅读链接《母爱》《白狼》,让学生对这句话有更加深切的体悟。
  聚焦“母鸡的叫声”片段:
  师:找一找描写母鸡叫声的相关句子读一读,比较一下,它的叫声前后有什么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旁边写批注。
  生:平日里它扯长了声叫,如怨如诉,让人讨厌。夜晚,它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一定更难听,但主人知道它是为了保护小鸡雏,想要叫醒主人来赶走黄鼠狼才叫的,它那么辛苦,那么负责,听着却一点也不讨厌了,反而很敬佩它。
  生:它以前是没事找事地叫,连下个蛋都要到处炫耀自己的成绩。现在成了鸡母亲,它每次叫都是为了孩子。只要一有动静,就十分警觉,咕咕地叫,让鸡雏们赶紧来自己身边保护起来,它真慈爱、负责。作者讨厌以前的母鸡,却很喜欢现在的鸡母亲。
  生:我有补充,它除了有危险要叫,要是发现一点好吃的,也会“咕咕地紧叫”,而且只是“啄一下”,自己不吃,让儿女吃个饱,真是慈爱的母亲啊!难怪后来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师:说得真好!通过比较,你们发现,作者采用了前后对比的方法,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变化。平时它是自己随性地叫,为了自己高兴而叫,现在是有目的地叫,为了鸡宝宝而叫。有吃的要叫,有危险要叫,这样的叫声中透着——
  生:“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师:老师有个疑问: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那后面应该顺理成章地写“一个鸡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作者是不是漏写了一个“鸡”字?
  生:没有漏写,因为天下的母亲都是慈爱、辛苦、负责、勇敢、伟大的。他是想赞美天下所有的母亲。
  师:是呀,作者借这只鸡母亲来赞美天下所有的母亲,借这篇文章来表达对所有母亲的赞美。那既然是要赞美母鸡,为什么前面花那么多笔墨写讨厌母鸡呢?
  生:这样前后对比写,更加能突出作者对母鸡的喜爱和敬畏之情。
  师:是的,作家“先抑后扬”,先极尽语言直接表达讨厌之情,后面高度赞扬,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
  三、类文对比,觉悟表达情感方法
  从文章布局看《猫》和《母鸡》,篇章结构的形态基本相似,都是由两部分组成,都有链接和显示篇章结构的关键句子。《猫》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开头,接着分写,以“这种古怪的小动物,真让人觉得可爱”总结并过渡到“满月的小猫就更好玩了”。《母鸡》开篇第一句直接写“我一向讨厌母鸡”,接着具体从三个方面写讨厌的原因,再以“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过渡,结尾写“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总结全文。抓住这些关键的总起句、过渡句和总结句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两篇文章都属于纵向式结构。《猫》属于纵向递进式的结构,作者对猫是越来越喜欢。《母鸡》属于纵向转折式的结构,作者是根据对母鸡情感的变化来安排内容的。
  两篇文章的内容按照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的结构展开描述,写猫的性格,作者先提纲挈领地点出“古怪”,再从“捉摸不定的行为,喜忧无常的情绪,亦大亦小的胆量”三方面选择“睡大觉、出走、捉老鼠、蹭腿抓痒、踩印小梅花、斗蛇”等具体事例展开分述。写母鸡的讨厌,作者先开门见山地表明“讨厌”,再通过生活中的三个场景来表现对母鸡的讨厌之情,后文褒奖母鸡时运用了欲扬先抑、前后对比的表现手法,加深了作者对母鸡的赞颂、敬佩之情。
  教学时,通过表格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把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就能从多角度发现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通过对比同一文本中角色的前后表现以及同一类型的文体,学生习得了一定的文本结构和表达方法,发现了作家的写作秘妙,就有利于今后把习得的阅读要素迁移转化为习作要素,也学会了自然自如地表达情感。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港下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其他文献
在我教龄的第2年,我有幸执教一节区级公开课:一年级的《青蛙写诗》。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整堂课我都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教学正常有序地进行着,突然,一声清脆响亮的口哨声闯入大家的耳朵,我故作镇定继续教学,但内心已经无比慌乱:这是哪位同学啊,公开课还这么调皮,又不能直接批评,这下可怎么办呢!  我多么希望这“哨声”能马上停止!  我一只耳朵听着学生读句子,另一只耳朵顺着声音仔细听,想知道声音来自哪个角落。
教学实录  一、图片引入,在古今对照中感悟文言文的特点  师:(出示图片)同学们,我知道你们读过很多故事,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哪个故事?  生:《曹冲称象》。  师:曹冲很聪明,想到了称象的办法。下面这幅图呢?(出示图片)  生:《乌鸦喝水》。  师:真好!原本喝不到水的乌鸦动脑筋想办法,最后就喝到水了。下一幅图呢?(出示图片)  生:《司马光砸缸》。  师:都听过这个故事吗?不过,今天王老师要讲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2个汉字,学写田字格中的10个汉字。  2.能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在比较阅读中,引导学生想象,感知古诗意境,初步感受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哪些景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两位大诗人,看看他们游玩了哪里,又欣赏到怎样的景色。(生齐读课题)  二、初
随着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全面铺开使用,有两个关键词持续成为热点,一个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另一个是“大单元教学”。这两者将与统编本教材一起,引领今后语文教学与教研的新方向。  一、统编本语文教材的文本解读  统编本教材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主要体现在三个“基于”:  (一)统编本教材单元设计基于统整架构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统编本教材,体现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统整,从教材编写
统编本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字词句运用”第2题为:  下面这些字查什么部首?查一查,记一记。  鹿 麝 金 鉴 高 敲 音 章  黑 默 衣 装 辛 辣 鱼 鲁  这一组部首训练的难点在于如何对待字源部首和检字部首。可从其中抽取三个字来说。第一个字,敲。《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将敲字归入攴部。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将敲字归入高部。《新编学生字
一、起源:学生习作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记者:彭老师,您作为一名资深的小学语文教研员,在深入学校听课调研时,您发现小学生的习作存在哪些问题?从小学生的习作水平诊断出了习作教学的哪些弊端?  彭辉鳌:我从事小学语文教研工作已经15年了,一直根植于小学语文教研这块沃土。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每年参与评审或批阅小学生作文3000余篇,对评审或批阅的小学生作文进行了细致分析,发现当前小学生作文主要存在着选材俗套
第一次读到统编本《小学语文》第一册的《小蜗牛》,就欢喜得不行。  蜗牛一家住在小树林的旁边。  春天来了,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孩子,到小树林里去玩吧,小树发芽了。”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夏天了!快去摘几颗草莓回来。”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
教师的教要落实目标,学生的学是为了达成目标,课堂评价要紧紧指向学习目标,实现对教、学、评进行统一思考,让目标、设计、评价有机结合,促进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在熟知的常规备课、上课的基础上,该怎么做呢?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 确定目标要“上下联系”  统一思考要在上课前想清楚教什么,怎么学,怎么评。目标是核心,评价来落地,过程在课堂。  【案例】《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目标:  1.借助图
教学目标:  1.通过营造情境,能选取最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  2.通过例文支架,能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来表现人物特点。  3.通过二次习作,能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教学重点:  精选典型事例,搭建例文支架,能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留心观察身边的人物及其特点,如学校里的校长、老师、同学,维护秩序的交通警察等,并在课前完成“人物采访
一、建立连接,整体建构(教材使然)  “习作单元”是统编本教材以习作能力发展为主线的创新单元。从纵向上看,它体现习作知识与能力训练的系统性和发展性;从横向上看,它突出习作知识与能力训练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因此,在对习作单元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建立连接,整体观照,进行顶层设计。  1.纵向梳理,理清它在纵向线索中的地位  从统编本教材的编排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出,统编本教材语文要素是按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