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强大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104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嘴里哼着“跟着我,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右手左手慢动作重播”,烂漫的笑靥、飞转的眼神,还有被激情冲撞到天际的青春律动,仿佛感染了校园里少年的一切。这就是那三个男孩子带给青春校园的气息。而王源,是其中那个曾经站在联合国舞台上的中国少年。有谁想过,在光鲜与掌声背后的王源会说出这样的话:“找不到朋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孤独。”当这些声音传入我们的耳中时,谁能相信呢?被千万粉红捧着,被亿万掌声鼓动着,还会找不到朋友,孤独?
  也许没有人能体会一个孩子在成年人世界中的生活并工作,又在同龄的少年群体里学习并生活的奇特感受吧?当他走进录音棚工作时,他像所有的成人一样,恪守着成年人的工作规则;当他回到学校进入课堂学习时,他像同龄的学生一样,遵守着少年们的学生守则。这种游离于少年群体又浪迹于成年人世界的經历,会给他带来许多尴尬。其实,这是最难将息的事情。于是,他选择了孤独地生活,并用孤独强大自己的内心,壮大自己的精神。
  是不是所有成就事业者都会如此享受孤独呢?我们想到那位在杨柳依依时离家、雨雪霏霏时归来的无名戍边战士,他从《诗经·采薇》中走来,不正是因了他的忍受孤独而流传千古吗?还有行吟于汨罗江畔的诗人,看着滔滔江水,听着悲咽鹤鸣,即使遇到一个打渔的人,也无法相互沟通,他们的对话成就了孤独者绝妙的情节,屈原因孤独而生长在华人世界的心田。当然,孤独并非只是一个人,甚至是一个群体,当我们高声为中国航天人呐喊时,谁能忘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中国大西北的荒漠里那一个个孤绝的身影,他们甚至连名姓都不曾留下,但是,他们用自己的孤独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精彩与辉煌。
  也许,我们用孤独来表达自己有点“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强说之嫌,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孤独的强大力量是可以上撼天庭下震黄泉的。如果,如果我们能够感受到孤独并能够享受其中的意蕴;如果,如果我们能够因此而战胜孤独并成就自己,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走向未来的道路上,还有什么不可以战胜呢?
  我们就这样,合着王源的节拍,踏着时代的旋律,游走在成长的斑斓世界中,用笑傲世界的孤独回应浮华造成的假象,哼着青春的音符,修炼美好的青春吧。
  【教师点评】上下古今,挥洒自如;高歌主旋律,竭尽正能量。写孤独最忌无病呻吟,而作者并不拘于表面,以登上高峰的毅力和站立巅峰的勇气感受孤独的意味。笔下的诗情画意与文章的精致言语构成了摄人心魄的感染力。立足于少年生活却不囿于少年生活,感受少年精神并能发扬光大,将个体的孤独与民族的精魂紧密结合,颇有神韵。(李锦超)
  (编辑/关晓星)
其他文献
明代嘉靖年间,苏州城内有很多技藝高超的玉雕匠人,玉器店铺林立。由于竞争激烈,经营玉器的生意都很清淡。但有一个叫陆子冈的人,开的玉器店“澈石轩”却买卖红火,不但回头客众多,连从京城到此为皇宫选购玉器的官差,也都直奔“澈石轩”。  其实,陆子冈的雕刻技艺并不出众,选用的玉料和同行也没大区别,为何他的玉器这么畅销?不久,有人发现了店内的秘密:陆子冈把房间屋顶、前后墙壁都开出窗户,在光线汇聚处设置古董架,
演练话题:上帝只偏爱奔跑者(见本刊2015年24期罗伟的《上帝只偏爱奔跑者》)  演练学校:江苏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指导教师:刘久娥)  江苏苏州中学(指导教师:顾维红)  上帝只偏爱奔跑者  □江苏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 唐文祺  当夸父倒在了逐日的路上,雅典见证了马拉松的殉死报捷,上帝是否对其不公呢?  当武穆风波亭中疾呼天日昭昭,左拉视死罔顾愤书《我控诉》,上帝是否对其不仁呢?  似乎大多数受苦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但同样的失败、同样的迷茫铸造的却是不一样的人生。此之所谓“甘之如饴”者与旁人的区别吧。面对千难万险的人生,一句“我自有享受”,也许就能化解内心的坚冰,给灰暗挫败的人生一丝光芒。  享受过程,快意人生。  我们很难知道,当下自己的努力,付出的辛苦,到头来究竟是硕果累累,还是徒劳无功。尽管每个追梦的人都怀着一颗赤诚的心,但真正到达梦想彼岸的却是百里无一。是沉浸在失败的结局中
历史典故:始作俑者  追根溯源:《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
“做了演员以后才发现这些梦想正在一点点照进现实,它们一个个真的都在我另一个世界里实现了!”这是王子文用心敲击的情绪。梦想就是一束微光,一寸一寸地从遥远的地方向你真实的世界射来,照亮了原本模糊的现实之路,用情感塑造人物,用真情再现角色,用充满人生情怀的激情来对待曾经并不清晰的未来。没有谁天生就知道自己的未來,然而,当我们用奋斗的汗水和坚定的步伐走向远方时,我们的梦想之光会渐渐闪亮。  85天,出海打
受到多年的教育,“平衡”已经近乎标签化,提到它,脑子里会离不开这几个关键词,如:天平、自然界的生物链、人生哲学、打破、把握一个度……这些点都可以写出一篇议论文。  如果看到我们发表过的范本——周东江的《平衡有术》,你会看到发生在生活中的具体个例,如在西藏体验到的:青藏高原哪来这么多化不完的积雪?问题抛出来了,答案紧跟而来,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了气象平衡。接着又想到了历史上的改朝换代,讲秦末的农
贾樟柯的电影中有他标志性的、挥之不散的独特气味,混杂着上世纪县城中的尘土与当代中国翻转的欲望。他把自己投射在电影中,有着对故旧的怀恋和对当下的慨叹。  那是北京一个普通小区的一套单元房,光线有些暗淡,空间也不算宽敞,如果没有一堆散乱堆放的胶片,和挤在一处的一座座奖杯,没人会把这里与导演工作室联系在一起。  贾樟柯坐在一堆杂书中间,显得有点疲惫,他点起一根雪茄提神。他抽着雪茄,聊起自己的电影和生活,
2016年5月3日,四川达州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到成都看病,因只买了无座票,老人在南充站被所坐座位的女主人请了起来。老人女儿想挤着坐被拒,之后一中年男子为老人让了座,老人女儿数落没让座女孩。面对这出乎意料的指责,女孩倍感委屈。  只要我们有所关注,就会发现,最近几年,类似的新闻,时常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动车让座风波似乎还没有平息,6月初,在福州的公交上,一位老人因他身边的女生没给自己让座,就对这位女生
从年轻开始,一直喜欢看讣闻。名人去世,有大篇幅的图文并茂报道,非我所喜;爱看的,是一些寂寂无名的人,过着怎么样的一生。  那一天,我在讣闻栏中注意到一位叫Frank Schubert的走了。他不是音乐家的后代,只是美国最后一个守灯塔的人。  去世时八十八岁,守灯塔六十六年。守灯塔是多么浪漫的一件工作!所有诗歌小说戏剧都赞颂,但没有多少人肯做。  他守的是纽约的灯塔,见证所有最大邮轮出入这个港口。在
玫瑰颤动,恍若昔日,骄傲的百合随风摇曳,每只往来的云雀都是我的故知。  ——魏尔伦《三年之后》  人生在世,就是一名醉鬼,然而有的时候会清醒过来,运用他的理性,发现自己原来是一位真正的王子。  ——爱默生《自立》  空气流动,风的路线一万种。人山人海,吹不来去年春风。  ——张嘉佳  没有任何事物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物发生都有其必然性,因此当命运来敲你家大门时,抱怨也没有用。  ——乔斯坦·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