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质疑释疑策略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etty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者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这是学生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的起点和行为动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一、质疑:让学生善问会问
  1.营造氛围,巧用鼓励,让学生善问。
  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见解。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在教学中提出了“三不”、“三欢迎”和“三允许”的观点。所谓“三不”,一是不迷信古人,二是不迷信名家,三是不迷信老师。所谓“三欢迎”,一是欢迎质疑,二是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三是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所谓“三允许”,一是允许说错做错,二是允许改变观点,三是允许保留意见。这要求有利于放开学生的手脚,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2.指导方法,由“扶”到“放”,让学生会问。
  ⑴引导学生针对课文重点语句质疑。例如《桂花雨》一课,在找出重点语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没有家乡的桂花香”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就会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作者会认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没有家乡的桂花香?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研讨这些问题,就可以透过语言文字触及文本深层次的意蕴。
  ⑵引导学生从课文多重角度质疑。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着眼于“父亲”质疑:父亲在绝望之后为何变得如此坚定?我们如何评价父亲?也可以着眼于儿子阿曼达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质疑:“我”在废墟里坚信自己能够活着走出去,“我”不仅自救,还积极求助别人,“我”的精神源泉来源于何处?你体会到了什么?
  ⑶引导学生针对课文特殊处质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特殊处进行质疑,下面列举几种情况:①引导学生在多次反复处质疑。课文中多次反复出现的内容,往往是作者刻意突出、强调的内容,在此处质疑,就可以开掘出作者所要着重表达的深意。 ②引导学生在矛盾处质疑。课文的矛盾之处往往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吸引读者注意之处,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教学的难点便迎刃而解。看似矛盾,实则富有深意,探索蕴含在这对矛盾中的弦外之音,有利于把握文章的主旨。③引导学生在言尽而意未尽之处质疑。优秀作品往往在笔墨未染处包含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这些“空白”之处,正是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的地方。
  二、释疑:引导学生学会释疑
  鼓励学生勇于释疑。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智慧的训练目的在于造就智慧的主动探索者,通过指导学生掌握多元释疑方法,并科学运用多样化组织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学会释疑。
  1.引导方法,让释疑多元高效。
  教师应在具体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总结释疑方法、积累经验,并付诸阅读实践,促使学生高效释疑。下面试列举几例:例如《最后一分钟》一课,“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一句,对于质疑“百年的痛苦和欢乐”指什么?教师告诉学生用联系时代背景的方法释疑,结果问题迎刃而解。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释疑。在释疑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让语文贴近生活,在引导学生释疑的同时,感受到语文的趣味和作用。
  2.组织方式,让释疑多样灵活。
  释疑的组织方式是多样的,例如自主释疑、分组讨论释疑、师生合作释疑等。教师在组织释疑过程中,应根据问题选择恰当的组织方式。一般说来,难度不大的问题以学生自主释疑为主,可以从多重角度理解主观性较强的问题宜采取分组讨论方式释疑,而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则应师生合作释疑以发挥教师的引导功能。
  总之,学习是学生个体的活动,教师要真心实意地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要信任、尊重、关怀每一个学生,并为他们提供思考、发问、表现、创造以及尝试成功的各种机会,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的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条件,做真正有效的教学。
  作者单位 汉中市略阳县城关镇白石沟小学
  责任编辑 杨博
其他文献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是一门新概念繁多而杂乱的课程,需要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使学生对课程理解加深。本文对微机原理课程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效率引导
一直以来,作业都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实践过程。而传统的作业方式,仅仅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简单机械地重复记忆,不利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发现要想让学生爱上数学作业,先要从激发兴趣、改变作业内容及作业形式着手。  一、设计生活性作业,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教师在备课时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知识的生活原型,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而来自于生活实践中的数学作业
目的探讨孕36周后孕妇膀胱充盈后超声估测胎儿体质量(EFW)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10月—2011年6月在我院分娩的正常头位胎儿106例;孕妇均在分娩前7 d内进行产前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挖掘典型例题、习题与概念的内在联系,更好的提高学生对有关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