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歧义现象是指会让人产生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理解的语言现象,它常常会给我们的交际带来某些不便。但歧义又是现代汉语中很常见的语言现象,而且我们发现有的歧义现象比较容易辨识,而有些歧义现象却很难被发现。这就牵涉到了歧义现象歧义凸显度的问题。所谓歧义凸显度,简言之就是指歧义现象中歧义的明显程度或者说歧义被辨识的难易度。我们知道造成歧义现象的种类繁多,引起歧义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但这些不同的原因是如何在歧义现象的歧义凸显上起作用的呢?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从造成歧义现象的原因分析入手,寻求导致歧义现象的原因和歧义凸显度之间的关联,期望在此探索中有所发现。
二、现代汉语常见歧义现象的原因归纳
汉语里的歧义现象种类繁多,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将歧义现象的原因归类如下:
1.语音因素导致的歧义
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歧义现象都与语音因素有分不开的关系,同音字、多音多义字、语调、重音和停顿均可以导致歧义。例如:
(1)同音同形歧义:
注意仪表。(“仪表”既可以理解为“人的外表风度”, 也可以理解为“测量温度、气压、电量与血压等的仪器”。)
这是杜鹃。(“杜鹃”既是鸟名也是花名。)
(2)同音异形歧义:
这是zhì癌物质。(“zhì”可以理解为“招致”的“致”, 也可以理解为“医治”的“治”。)
岸边停着一艘yóu chuán。(“yóu chuán”有三种理解: 既可以理解为 “游船”, 也可以理解为“油船”, 还可以理解为“邮船”。)
(3)多音歧义:
他的爸爸好说话。(句中的“好”可以读作“hǎo”, 表示“易于、便于”的意思, 也可以读作“hào”, 表示“爱好、喜欢”的意思。)
(4)语调歧义:
你能干好吗? (这个句子分别用关切的、平淡的、嗤之以鼻的、严厉的语调来问, 依次表示关心、平淡、讽刺与指责的感情意味。)
(5)重音歧义:
他又把英语复习了一遍。(重音放在“又”字上, 表示“英语已不止复习一遍了”, 重音放在“英语”上, 则表示“原来已复习了别的功课, 现在转向复习英语了”。)
(6)停顿歧义:
这东西不大好吃。(如果在“东西”后停顿, 表示“这东西不怎么好吃”, 如果在“不大”后停顿, 则表示“这东西不大但好吃”。)
2.词汇因素造成的歧义
词汇因素也是产生歧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如下:
(1)兼类歧义:
自行车没锁。(“锁”是名词兼动词,当“锁”作名词用时,表示自行车没有锁这种工具;当“锁”作动词用时,表示自行车没有被锁上这个动作及状态。)
(2)多义歧义:
别给我戴帽子。(“ 帽子” 既可以表示“ 戴在头上作保暖、防雨、遮日光等之用的物品”; 也可以表示“罪名或坏名义”。)
3.语法因素造成的歧义
(1)结构层次不同导致的歧义:
热爱人民的总理(可以是“热爱 人民的总理”,属于述宾关系;也可以是“热爱人民的 总理”,属于偏正关系。)
咬死猎人的狗(可以是“咬死 猎人的狗”,属于述宾关系;也可以是“咬死猎人的 狗”,是偏正关系。)
(2)结构关系不同导致的歧义:
出租汽车、进口电视、学习文件、代理厂长(这类短语既可以是述宾关系,也可以是偏正关系。)
奶油面包、学生家长、政治历史、学校医院(这类短语既可以是联合关系,也可以是偏正关系。)
(3)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这个人谁都不认识。(“这个人”既可能是施事,也可能是受事。)
开刀的是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既可能是施事,也可能是受事。)
汽车运走了。(“汽车”既可能是受事,也可能是工具。)
提拔团长(“团长“既可能是受事,也可能是结果。)
(4)语义指向不同造成的歧义:
他在车厢上贴标语。(状语“车厢上”语义可以指向“他”,句子则表示“他在车厢上,他贴标语”;也可以指向“贴标语”,句子则表示“他贴标语,标语在车厢上”。)
我们学校就去了二十几个人。(“就”语义指向“我们学校”时,句子意思是说去的人多;“就”语义指向“二十几个人”时,句子意思则是说去的人少。)
三、常见歧义现象的歧义凸显度比较
上文从不同角度归纳了引起歧义的原因,接下来我们就要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探讨歧义现象的歧义凸显度问题。关于歧义凸显度问题,我们在这里有必要把它和歧义度区分开来。赵元任先生是歧义度方面研究的开先河者,他在《汉语的歧义问题》(1959)一文中最早论及歧义度的问题:“影响某一形式的歧义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各种解释的相对频率。如果各种解释的频率旗鼓相当, 就是不可预期的歧义。如果相差悬殊, 某种解释的频率大大超过其他解释, 那么这种解释就是可预期的”。 由此可见,歧义度指各种不同原因在解释歧义方面的解释力度,也就是说语言中的某一歧义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释,哪种解释更具有说服力,这便是歧义度关心的问题。而本文关注的是歧义凸显度,歧义凸显度主要指歧义的可辨识的难易程度,也就是歧义的明显度,即歧义现象被理解为有歧义概率的大小。但是,这种歧义凸显度的大小区分却是语言学上的一大难题,因为歧义问题其实是语言的认知问题, 涉及到人类理解语言的机制。从认知角度看, 一个语言片段并非在任何时候都能一刀切地分为有歧义和无歧义, 歧义的从无到有和从有到无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歧义凸显度的研究必须对歧义进行仔细的量化分析。因为时间的限制,笔者只是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现介绍如下:
调查时间:2007 年1月11日。
调查对象:20名朋友,均为大学文科专业学生。
调查方式: 每人按要求做一份调查问卷。请在你语感第一感觉判断认为有歧义的短语或句子后面打“√”。问卷一共有20个歧义句例,歧义句例基本选自邵敬敏主编的《现代汉语通论》教材。
调查目的:通过统计人们从语感上判定歧义有无的结果来考察歧义的凸显度。
统计方法:歧义凸显度可以看成是当选频数与受选频数之比。被调查歧义句例的受选频数都是20。比如说“自行车没锁”的当选频数为17, 歧义凸显度= 17/20= 0.85。根据调查统计,问卷的20个歧义句例按歧义凸显度由高到低排列成三组:
(一)高度歧义组:
(1) 她是去年生的孩子(0.95) ;(词汇多义歧义)
(2) 他借了我10块钱(0.9);(词汇多义歧义)
(3) 自行车没有锁(0.85);(词语兼类歧义)
(4) 钱华到这里工作才一个月,好多人都还不认识(0.85);(语义关系歧义)
(5) 喜欢的是他的妹妹(0.8);(语义关系歧义)
(6) 你qīzhōng考试考得怎么样(0.75);(同音词歧义)
(二)中度歧义组:
(7) 他在桥上画画(0.65);(语义指向歧义)
(8) 我们学校就去了20几个人(0.6);(语义指向歧义)
(9) 追得我满头大汗(0.6);(语义关系歧义)
(10) 你能干好吗(0.55);(语调歧义)
(11) 烧了一车炭 (0.5);(语义关系歧义)
(12) 他的爸爸好说话(0.5);(词汇多音多义歧义)
(13) 头发剪短了(0.45);(重音歧义)
(14) 咬死猎人的狗 (0.45);(结构层次歧义)
(15) 衣服洗得干净(0.4) ;(语义关系歧义)
(三) 低度歧义组:
(16) 我吃饭了(0.25);(虚词引起的歧义)
(17) 汽车运走了(0.2);(语义关系不同引起的歧义)
(18) 出租汽车(0.1);(结构关系不同导致的歧义)
(19) 学生家长(0.05)。(结构关系不同导致的歧义)
(20) 西方语言研究 (0.05)。(结构层次不同导致的歧义)
四、歧义凸显度和歧义原因之间的关联
在上文调查了歧义凸显度之后,接下来我们就有必要在歧义凸显度和引起歧义的原因之间探寻是否存在什么关联因素。
首先,我们发现跟词汇有关的因素特别是词义因素引起的歧义在歧义凸显度方面明显高于语法因素引起的歧义。这是因为语法隐藏于各种线性和非线性的句法语义关系中,不像词义因素那样直接显露出来,因此,词汇因素可以称为显性因素,语法因素可称为隐性因素。对于歧义凸显度而言,显性因素高于隐性因素是自然的,因此词汇因素引起歧义时,这种歧义就比较容易被看出来,当然也比较容易被我们感知。因此,上文我们提到的类似“自行车没锁”“她是去年生的孩子”,这样的歧义现象基本上很容易识别,但是类似“学生家长”“西方语言研究”就不太容易让人马上察觉歧义,需要留心一下或者别人指出,才意识到这样的现象原来是存在歧义可能性的。
其次,语法因素引起的歧义中,语义因素引起的歧义在歧义凸显度方面高于结构因素引起的歧义。结构因素包括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语义因素包括语义指向和语义关系等。语义因素和结构因素相比,语义因素借助词义和语境,在交际时的意义抉择方面更具有优先性,而且在汉语这种意合语言中,结构形式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因此,语义因素和结构因素相比在歧义凸显度方面,语义因素引起的歧义更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在实际交流中,大家很容易听出因为语义指向不明或者语义关系模糊引起的歧义,而结构因素引起的歧义往往是我们在书面语中发现的,需要经过仔细分析才会发现歧义的所在。
最后,词汇因素引起的歧义中实词引起的歧义在歧义凸显度方面高于虚词因素引起的歧义。实词的意义是词汇意义,具有实在性特点,它是构成语言结构意义的基本单位。虚词的意义是功能意义,跟实词相比显得比较空灵虚泛,它是构成语言结构意义的非基本单位。而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人们在认知语言结构意义的过程中总是遵循这样的顺序性原则:先加工实词的词汇意义,后加工虚词的功能意义;遇到歧义时,先从词汇意义上搜索原因,再从功能意义上搜索原因。根据这一原则,我们也不难得出结论,实词因素引起的歧义比虚词因素引起的歧义更容易被人识别,具有较高的歧义凸显度。
五、结语
语言中的歧义现象是在言语交际的理解过程中发生的,不同类型的歧义现象在歧义凸显度上差异很大,而且同一歧义现象的歧义凸显度也会因人而异。从认知学的角度来看,歧义现象是一个从无到有或者从有到无的过程,这个有无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 歧义凸显度的研究不能盲目地虚下结论, 必须在大量数据调查的基础上对歧义凸显度进行量化分析。本文在歧义凸显度的量化分析方面还不太够,谨以拙文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尤庆学.论歧义句例歧义度的变化[J].襄樊学院学报,2001,(1).
[3]尤庆学.歧义度的调查与分析[J].汉语学习,2000,(10).
[4]王健平.从逻辑看歧义的产生及其解决途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曹永金.句法结构歧义现象产生的因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6.
(戴黎红,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歧义现象是指会让人产生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理解的语言现象,它常常会给我们的交际带来某些不便。但歧义又是现代汉语中很常见的语言现象,而且我们发现有的歧义现象比较容易辨识,而有些歧义现象却很难被发现。这就牵涉到了歧义现象歧义凸显度的问题。所谓歧义凸显度,简言之就是指歧义现象中歧义的明显程度或者说歧义被辨识的难易度。我们知道造成歧义现象的种类繁多,引起歧义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但这些不同的原因是如何在歧义现象的歧义凸显上起作用的呢?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从造成歧义现象的原因分析入手,寻求导致歧义现象的原因和歧义凸显度之间的关联,期望在此探索中有所发现。
二、现代汉语常见歧义现象的原因归纳
汉语里的歧义现象种类繁多,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将歧义现象的原因归类如下:
1.语音因素导致的歧义
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歧义现象都与语音因素有分不开的关系,同音字、多音多义字、语调、重音和停顿均可以导致歧义。例如:
(1)同音同形歧义:
注意仪表。(“仪表”既可以理解为“人的外表风度”, 也可以理解为“测量温度、气压、电量与血压等的仪器”。)
这是杜鹃。(“杜鹃”既是鸟名也是花名。)
(2)同音异形歧义:
这是zhì癌物质。(“zhì”可以理解为“招致”的“致”, 也可以理解为“医治”的“治”。)
岸边停着一艘yóu chuán。(“yóu chuán”有三种理解: 既可以理解为 “游船”, 也可以理解为“油船”, 还可以理解为“邮船”。)
(3)多音歧义:
他的爸爸好说话。(句中的“好”可以读作“hǎo”, 表示“易于、便于”的意思, 也可以读作“hào”, 表示“爱好、喜欢”的意思。)
(4)语调歧义:
你能干好吗? (这个句子分别用关切的、平淡的、嗤之以鼻的、严厉的语调来问, 依次表示关心、平淡、讽刺与指责的感情意味。)
(5)重音歧义:
他又把英语复习了一遍。(重音放在“又”字上, 表示“英语已不止复习一遍了”, 重音放在“英语”上, 则表示“原来已复习了别的功课, 现在转向复习英语了”。)
(6)停顿歧义:
这东西不大好吃。(如果在“东西”后停顿, 表示“这东西不怎么好吃”, 如果在“不大”后停顿, 则表示“这东西不大但好吃”。)
2.词汇因素造成的歧义
词汇因素也是产生歧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如下:
(1)兼类歧义:
自行车没锁。(“锁”是名词兼动词,当“锁”作名词用时,表示自行车没有锁这种工具;当“锁”作动词用时,表示自行车没有被锁上这个动作及状态。)
(2)多义歧义:
别给我戴帽子。(“ 帽子” 既可以表示“ 戴在头上作保暖、防雨、遮日光等之用的物品”; 也可以表示“罪名或坏名义”。)
3.语法因素造成的歧义
(1)结构层次不同导致的歧义:
热爱人民的总理(可以是“热爱 人民的总理”,属于述宾关系;也可以是“热爱人民的 总理”,属于偏正关系。)
咬死猎人的狗(可以是“咬死 猎人的狗”,属于述宾关系;也可以是“咬死猎人的 狗”,是偏正关系。)
(2)结构关系不同导致的歧义:
出租汽车、进口电视、学习文件、代理厂长(这类短语既可以是述宾关系,也可以是偏正关系。)
奶油面包、学生家长、政治历史、学校医院(这类短语既可以是联合关系,也可以是偏正关系。)
(3)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这个人谁都不认识。(“这个人”既可能是施事,也可能是受事。)
开刀的是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既可能是施事,也可能是受事。)
汽车运走了。(“汽车”既可能是受事,也可能是工具。)
提拔团长(“团长“既可能是受事,也可能是结果。)
(4)语义指向不同造成的歧义:
他在车厢上贴标语。(状语“车厢上”语义可以指向“他”,句子则表示“他在车厢上,他贴标语”;也可以指向“贴标语”,句子则表示“他贴标语,标语在车厢上”。)
我们学校就去了二十几个人。(“就”语义指向“我们学校”时,句子意思是说去的人多;“就”语义指向“二十几个人”时,句子意思则是说去的人少。)
三、常见歧义现象的歧义凸显度比较
上文从不同角度归纳了引起歧义的原因,接下来我们就要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探讨歧义现象的歧义凸显度问题。关于歧义凸显度问题,我们在这里有必要把它和歧义度区分开来。赵元任先生是歧义度方面研究的开先河者,他在《汉语的歧义问题》(1959)一文中最早论及歧义度的问题:“影响某一形式的歧义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各种解释的相对频率。如果各种解释的频率旗鼓相当, 就是不可预期的歧义。如果相差悬殊, 某种解释的频率大大超过其他解释, 那么这种解释就是可预期的”。 由此可见,歧义度指各种不同原因在解释歧义方面的解释力度,也就是说语言中的某一歧义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释,哪种解释更具有说服力,这便是歧义度关心的问题。而本文关注的是歧义凸显度,歧义凸显度主要指歧义的可辨识的难易程度,也就是歧义的明显度,即歧义现象被理解为有歧义概率的大小。但是,这种歧义凸显度的大小区分却是语言学上的一大难题,因为歧义问题其实是语言的认知问题, 涉及到人类理解语言的机制。从认知角度看, 一个语言片段并非在任何时候都能一刀切地分为有歧义和无歧义, 歧义的从无到有和从有到无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歧义凸显度的研究必须对歧义进行仔细的量化分析。因为时间的限制,笔者只是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现介绍如下:
调查时间:2007 年1月11日。
调查对象:20名朋友,均为大学文科专业学生。
调查方式: 每人按要求做一份调查问卷。请在你语感第一感觉判断认为有歧义的短语或句子后面打“√”。问卷一共有20个歧义句例,歧义句例基本选自邵敬敏主编的《现代汉语通论》教材。
调查目的:通过统计人们从语感上判定歧义有无的结果来考察歧义的凸显度。
统计方法:歧义凸显度可以看成是当选频数与受选频数之比。被调查歧义句例的受选频数都是20。比如说“自行车没锁”的当选频数为17, 歧义凸显度= 17/20= 0.85。根据调查统计,问卷的20个歧义句例按歧义凸显度由高到低排列成三组:
(一)高度歧义组:
(1) 她是去年生的孩子(0.95) ;(词汇多义歧义)
(2) 他借了我10块钱(0.9);(词汇多义歧义)
(3) 自行车没有锁(0.85);(词语兼类歧义)
(4) 钱华到这里工作才一个月,好多人都还不认识(0.85);(语义关系歧义)
(5) 喜欢的是他的妹妹(0.8);(语义关系歧义)
(6) 你qīzhōng考试考得怎么样(0.75);(同音词歧义)
(二)中度歧义组:
(7) 他在桥上画画(0.65);(语义指向歧义)
(8) 我们学校就去了20几个人(0.6);(语义指向歧义)
(9) 追得我满头大汗(0.6);(语义关系歧义)
(10) 你能干好吗(0.55);(语调歧义)
(11) 烧了一车炭 (0.5);(语义关系歧义)
(12) 他的爸爸好说话(0.5);(词汇多音多义歧义)
(13) 头发剪短了(0.45);(重音歧义)
(14) 咬死猎人的狗 (0.45);(结构层次歧义)
(15) 衣服洗得干净(0.4) ;(语义关系歧义)
(三) 低度歧义组:
(16) 我吃饭了(0.25);(虚词引起的歧义)
(17) 汽车运走了(0.2);(语义关系不同引起的歧义)
(18) 出租汽车(0.1);(结构关系不同导致的歧义)
(19) 学生家长(0.05)。(结构关系不同导致的歧义)
(20) 西方语言研究 (0.05)。(结构层次不同导致的歧义)
四、歧义凸显度和歧义原因之间的关联
在上文调查了歧义凸显度之后,接下来我们就有必要在歧义凸显度和引起歧义的原因之间探寻是否存在什么关联因素。
首先,我们发现跟词汇有关的因素特别是词义因素引起的歧义在歧义凸显度方面明显高于语法因素引起的歧义。这是因为语法隐藏于各种线性和非线性的句法语义关系中,不像词义因素那样直接显露出来,因此,词汇因素可以称为显性因素,语法因素可称为隐性因素。对于歧义凸显度而言,显性因素高于隐性因素是自然的,因此词汇因素引起歧义时,这种歧义就比较容易被看出来,当然也比较容易被我们感知。因此,上文我们提到的类似“自行车没锁”“她是去年生的孩子”,这样的歧义现象基本上很容易识别,但是类似“学生家长”“西方语言研究”就不太容易让人马上察觉歧义,需要留心一下或者别人指出,才意识到这样的现象原来是存在歧义可能性的。
其次,语法因素引起的歧义中,语义因素引起的歧义在歧义凸显度方面高于结构因素引起的歧义。结构因素包括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语义因素包括语义指向和语义关系等。语义因素和结构因素相比,语义因素借助词义和语境,在交际时的意义抉择方面更具有优先性,而且在汉语这种意合语言中,结构形式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因此,语义因素和结构因素相比在歧义凸显度方面,语义因素引起的歧义更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在实际交流中,大家很容易听出因为语义指向不明或者语义关系模糊引起的歧义,而结构因素引起的歧义往往是我们在书面语中发现的,需要经过仔细分析才会发现歧义的所在。
最后,词汇因素引起的歧义中实词引起的歧义在歧义凸显度方面高于虚词因素引起的歧义。实词的意义是词汇意义,具有实在性特点,它是构成语言结构意义的基本单位。虚词的意义是功能意义,跟实词相比显得比较空灵虚泛,它是构成语言结构意义的非基本单位。而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人们在认知语言结构意义的过程中总是遵循这样的顺序性原则:先加工实词的词汇意义,后加工虚词的功能意义;遇到歧义时,先从词汇意义上搜索原因,再从功能意义上搜索原因。根据这一原则,我们也不难得出结论,实词因素引起的歧义比虚词因素引起的歧义更容易被人识别,具有较高的歧义凸显度。
五、结语
语言中的歧义现象是在言语交际的理解过程中发生的,不同类型的歧义现象在歧义凸显度上差异很大,而且同一歧义现象的歧义凸显度也会因人而异。从认知学的角度来看,歧义现象是一个从无到有或者从有到无的过程,这个有无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 歧义凸显度的研究不能盲目地虚下结论, 必须在大量数据调查的基础上对歧义凸显度进行量化分析。本文在歧义凸显度的量化分析方面还不太够,谨以拙文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尤庆学.论歧义句例歧义度的变化[J].襄樊学院学报,2001,(1).
[3]尤庆学.歧义度的调查与分析[J].汉语学习,2000,(10).
[4]王健平.从逻辑看歧义的产生及其解决途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曹永金.句法结构歧义现象产生的因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6.
(戴黎红,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